微信图片_20230519174255.jpg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培养中国诗歌梯队力量,汶川县文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诗歌创作交流的平台。5月17日,由《星星》诗刊杂志社主办,汶川中学、汶川县文联承办的《星星》诗刊公益诗歌走进汶川、走进校园专题讲座在汶川中学举行。汶川县作家协会、词赋楹联协会会员以及汶川中学师生700余人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微信图片_20230519174340.jpg

此次讲座由《星星诗刊》杂志社资深编辑、知名诗人黎阳主讲,黎阳以“从初窥到入微,登堂入室的诗歌门道”为主题,从分享自己诗歌创作的人生轨迹,内心情感的转变,以及对汶川这片热土的特殊情谊为开场,拉近了教与学二者间的距离。再围绕何以为“意”,何以为“象”,黎阳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切入,通过对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六个字的生动诠释,让大家真切体悟诗歌中强烈的感官意识、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以风趣醇厚的讲授风格和深入浅出的例举剖析,与在场师生和文学爱好者交流了诗歌从无到有的过程,生动剖析了诗歌的根本元素,向大家展示了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黎阳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坦率真诚而又热烈的交流,同学们就如何避免创作时诗句的累赘,诗歌是否要注意押韵,诗歌的神性和人性关系,如何把随笔写得优雅又漂亮等问题提问。黎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简单实用的写作技巧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强调,诗歌表达应注重用分量、质量和个人情感温度传递要表达的人和事;诗歌的押韵在词与词之间、意象的情感缝隙间,通过感官去诵读去抒写,用意象本身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诗歌创作从零到一,一定要有一颗初心,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和坚定的精神意志支撑,让内心真实的情感流露,不炫技,做最真实的记录者,做有规划有计划的人,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

“我想让诗歌成为我和同学们歌颂新时代的能量载体。”这是汶川中学一位高二学生在听完《星星》诗刊公益诗歌进校园专题讲座后的肺腑之言。

微信图片_20230519174319.jpg

此次公益讲座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校园小作家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在每一位听众的心田上播撒的不只是诗歌的种子,更是真挚的情怀,人间的大爱,为汶川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孕育诗歌新苗洒下了宝贵的琼浆。汶川县作协和辞赋楹联协会会员纷纷表示,今后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新时代面貌和展现汶川文学魅力的作品。

活动最后,星星诗刊杂志社还向汶川中学捐赠《星星诗歌原创》700余册。(文/汶川文联 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