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器刻痕到楚辞汉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的形态始终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流变生长。当人工智能闯入创作领域,我们这一代的文学,是否还有未来?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0936379855978496

活动现场文艺演出场景


10月28日,以“文学映照时代生活 十月汇聚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启幕。王蒙、阿来、麦家、刘亮程、陈彦、欧阳江河、白烨等作家与评论家齐聚一堂。在主题演讲环节,阿来、麦家、刘亮程分别就AI时代的文学前景、文学与生活的深层联结,以及“大地上的文学”展开深度对谈。


阿来:AI给作家保留了冲刺的高地

阿来以与《十月》的渊源为引,回顾了自己从读者到作者的转变。他的多部重要作品——长篇小说《云中记》、散文集《西高地行记》及新作《大河源》,都选择在《十月》首发或出版,这份信任源于长达十余年的默契。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0936660857569280

阿来


面对“文学是否有未来”这一经典叩问,阿来的回答坚定而从容:“当文学顺应时代发生变化时,你发现文学有未来。文学的精神——要审美,要使社会美好,要深刻反映社会——这样的基本精神永远不会变化,永远有未来。”

对于AI的冲击,阿来持开放而清醒的态度:AI是强大的工具,能高效完成资料搜集甚至程式化写作,提高“文化生产率”,但其产出多为“二流、三流”作品。他犀利地指出,这反而“为有创造力的作家保留了一个冲刺的高地”,将真正具有精神标杆意义的创作留给了人类。“我们因此有了一个比过去更沉重的责任”,阿来说,“那就是保卫、捍卫人类的主观创造性精神,而不是被娱乐和过度的商业逻辑所淹没。”


麦家:在虚构中提炼“极限的真实”

麦家以“文学拥抱生活”为题,阐释作家如何从纷繁现实中淬炼永恒的人性真谛。“生活是铁矿石”,他比喻道,“一般作家将其提炼成铁,而更高级的作家,则能进一步炼成钢。”他强调,作家的使命是从流动的时间中,提取那些跨越时代的“真情、真意、道德、崇高、人心所向的美与善”。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0936607120146432

麦家


麦家以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那只登顶雪山的豹子为喻,指出作家正如这头豹子,其使命是挑战情感与精神的极限,探索“极限的真实”。“正是通过一代代文学艺术家的这种‘极限情感运动’,人类的情感才得以变得愈发细腻、生动和宽广。”


刘亮程:文学有万种虚构但只有一种真实

“大地辽阔,我仅有半亩家乡。”刘亮程的讲述从新疆村庄的日常徐徐展开,充满了土地的诗意与哲思。他从自家院子的秋天讲起,描述季节如何具体而微地降临到菜园和白杨树上。他特别分享了与母亲共同遵循的“农历时间”:“在那个时间中,一切事物都是慢的……还有我们陪伴的亲人,在一天一年的永远都不会走向老年。”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0936554871701504

刘亮程


他将自己的创作状态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脚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地干地上的活,另一只脚迈向文学虚构的远方。”在创作《本巴》时,他正是依靠院子里“古老的虫鸣声”和“风吹树叶的声音”,一次次重返人类初年,连接远古与当下。

在演讲的结尾,刘亮程道出了关于文学本质的深刻论断:“文学可以有一万种虚构,但是只有一种现实或者真实,这个真实就是大地,以及大地上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在他看来,语言虽有接管生活、创生世界的伟力,但最终必须一次次“回乡”,回到真实的土地与人民之中。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