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豪迈壮烈的激情,随省作协“名家看四川”采风团来到甘洛——一个历史上被称为“险山恶水”的地方。
“石落水塘不回,人到甘洛不还。”古老的彝族谚语,在大小凉山崇山峻岭里荡漾,响遏行云的声音,飘逸着无数幽怨凄婉的故事。历史上的甘洛,交通闭塞,部落割据。山是凶险的,水是歹毒的,人是残暴的。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狼虫虎豹,战火烽烟……人入甘洛,如石沉大海,万难生还。
……
车辆在蜿蜒曲折的高山公路上盘旋,犹如无数山鹰在悬崖之间的飞翔。沟壑纵横,波澜跌宕。重峦叠嶂,刀劈斧削。凌空而起,耸入天际。循着大渡河咆哮的奔流,挟云裹雾,排山倒海。频频扑面,咄咄逼人……让我们应接不暇、惊慌失措、目瞪口呆!之后,便是心旷神怡。
感谢今日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让我们的大巴车能够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在缠绕的云雾中峰回路转。瀑流飞湍,河流汹涌,巉岩悬转,枯松倒倚。甘洛的山水鬼斧神工,其巍峨其雄奇其诡异其险要其壮美,让人叹为观止,完全颠覆了彝族谚语带给我们的想象……
然而,当大巴车翻越一座巍峨险峻高峰,眼前立刻呈现出坦荡如砥的原野,一望无际地延伸,直抵最后的山麓。起伏辽远,毫无拘谨和卑琐,令人不可思议。较之于山麓的陡壁峻峭、刺冲云层的孤峰,犹如天壤之别。绿树掩映的村庄,一幢幢白颜色的房舍,徜徉在碧绿宽广的原野上,恬静慵散,宛若飘散的流云,似流淌的羊群,田野里有默默耕耘的彝民和茁壮蓬勃的庄稼……九曲回肠盘山公路,延伸进了大山的深处。每翻越一座山峰,便又呈现一片平坦的原野。我想,那些绝壁横亘的悬崖、孑然嶙峋的孤峰,属于沟底的仰视者,属于不断跋涉的攀登者,属于远道而来者的慨叹,其实,与居住在山顶上的农人,并无多大关系。我甚至产生了臆想,这些台阶式的原野,便如层层巨大的天梯,会引领我们攀登到美丽的天上。那里有无数碧绿的村庄,空气清新,风光旖旎。阳光艳丽,溪流潺潺。果树匝地,硕果飘香。农人壮实的臂膀,闪着亮晶晶的汗珠儿,浇灌着脚下的土地和土地里静静生长的庄稼。在这与天咫尺的村庄里,能够瞧见云彩飞行的翅膀,聆听云端深处的天籁之音……
采风团行走的重要路线是海棠镇至坪坝乡一带,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重要线路。我们停车参观的海棠镇,便是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是迄今为止甘洛传奇故事最多、历史和文化最丰富的地方。
这是一个简略而又厚重的高山小镇,史书曰“因城郭形似海棠叶”而得其名。青石板、木墙壁、小木楼,原始古老的痕迹,依稀隐隐。那些衣着简朴的土著居民,闲坐在门槛上,蹲在街沿坎边。苍颜白发,表情或惊讶或淡然,从古到今的模样。我们瞧他们的时候,他们也瞧着我们。“我即是他们,他们即是我。”我突然想起这句蕴含深邃的话,心灵深处萌生了从未有过的“通感”,有如醍醐灌顶的顿悟。我心即是你心,你心即是我心。“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山河依旧,海棠古镇也非当年的古镇,不见了昔日曾有的芳华。唯有巍然的古城门,默默屹立在岁月的风雨中,坚守着悠久和沧桑。无声言说海棠古镇曾有的“城市味儿”和砖质城墙构筑的军事重镇里的血雨腥风……我仿佛听见了萧萧斑马的悲烈嘶鸣和兵戎撞击喊杀震天的声音。
顺着街道往上行走,兀然耸立一古寺,名曰“千佛寺”。古寺很大,石狮、石刻、浮雕一应俱全,形象生动,字迹清晰。寺庙氛围异常庄严,我们小心翼翼,行走其间,神圣美好的感觉渐渐涌进心田……突然,我们发现一块半截的石碑,刻有“汉夷”二字,字迹遒劲,沉雄酣畅,力透千钧。众人深以为奇,不知其深意。询问寺里居士,曰石碑立于清同治年间,下半部分已深埋泥土,且刻有“率服”二字。意义和说法较多,皆很牵强。然而,在众说纷纭的话语里,描绘了当年海棠古镇雄关险隘,囤积重兵曾有的繁荣芳华!
在海棠古镇,耳熟能详的是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悲剧故事。热心的群众引领我们参观了一幢极其平凡的土木青瓦古楼。古屋已腐败,岁月剥蚀,百年沧桑。传说曾是石达开途经海棠古镇的栖居之所,石达开最小的儿子,就在这平凡的小屋里呱呱坠地……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石达开和将领们围聚篝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彝族“杆杆酒”。酒过三巡,遥望太空,月明星稀,感慨万端。“千粒珍珠一瓮收,天子到了也低头;五岳捧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铿锵雄浑、大气磅礴、震古烁今的篇章,寄托英雄诗人翻江倒海气吞山河恢宏志向、志在必得的踌躇满志、激情豪迈的雄才大略。古屋依然矗立眼前,无数悲壮的传说,还在海棠古镇的上空飘扬,英雄的气概还驻留在人间……
石达开兵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海棠古镇寻常百姓皆能津津乐道,条分缕析,活灵活现。“力拔山兮气盖世”,诗人气质的英雄,演绎了为新生儿“传令犒赏三日”而贻误战机的真性情、真率性,也演绎了“舍命全军”被“千刀万剐”的真侠义、真肝胆。“无情未必真豪杰”,真男儿必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英雄的人生和情怀,点点皆珍珠,滴滴是辉煌!
离开传奇色彩浓郁的海棠古镇,我们走进了雄奇壮美的清溪峡,踏进了由无数花岗石镶嵌而成的长5公里、宽3.5公里的古道。这里是中原迈进横断山脉关口,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牦牛道”,西汉元鼎六年朝廷设置“灵官道”,唐朝川西节度使韦皋设置的关隘“清溪峡”。“清溪、邛崃二关破,则成都危矣”,是御敌之要津,是成都平原的“南城门”。
踩踏着古人修筑和行走的驿道,我们仿佛进入漫长悠远的历史隧道里。两千多年过去了,古道上镶嵌的花岗石,锃亮光洁,圆润如锭。在浅草的枯荣里,马蹄深深,印痕如画,深藏着马帮和铁骑的秘密。叮当的铃声和悠扬的羌笛,胡马奔驰疆场的嘶鸣,在山峦和溪涧之间缱绻呢喃。在溪流淙淙里,年年恣蔓的鸢尾花,鲜艳耀眼。
随行的甘洛县干部介绍说,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率红军攻克海棠镇后,便是沿着清溪峡,奇袭了大树堡。打造船只,大造声势,佯渡诱敌,调动驻守安顺场重军,奔赴大树堡。而此刻,大树堡的红军却悄然重返清溪峡古道,神出鬼没出现在安顺场,与红军主力会合,顺利渡河……
弥漫多少神话的灵关古道啊,又一次创造了震惊风雨的千古传奇,飘扬在历史的长河里,让人一说再说。
……
人到甘洛,便是走进争奇夺险的峰峦让人心惊肉跳的美妙风光,走进了茶马古道撕扯心肺的离奇不断颠覆脑海里的想象,走进了大江大河的千百年来奔腾咆哮的一如既往,走进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处不胜寒”,走进了“秦时明月汉时关”田畴房舍里攘攘熙熙的寻常日子,走进了战火硝烟、悲怆凄凉的故事里英雄泪雨里的泪花……在大自然永恒音律里,在千年历史的跫音里,在古老而独特的彝族谚语的颜色里,甘洛成为充满惊险和神秘、充满血泪和希冀的原野沃壤。无数英雄气冲云霄,无数豪杰折了腰,无数美丽的眼眸里燃烧的期盼让人忘不了,无数纠结的相思和悲艳的爱情,如朝霞和云彩,绚烂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