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四川省作协和甘洛县委、县政府在2017年6月组织的“名家看四川·走进甘洛”文学采风活动。一到甘洛,友人便极力鼓吹当地的名小吃——“榨榨面”,似乎到了甘洛不吃上一碗“榨榨面”简直像白来了一趟。出于对主人的尊重,我不断点头。但一转背我便不以为意了:不就是一碗面条么!这面条哪儿都有,能有啥稀罕呢?
活动期间都是集体伙食,自然无缘去品尝当地小食。会议结束后,几个好友约定驱车再去青溪峡古道(即茶马驿道)上的海棠古镇转转,于是乎,在无意之中我便同一帮好友不自觉地结识了这甘洛“榨榨面”。
出县城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必经之地田坝镇。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乡间小镇,估计镇上居住人口不过千余人。随车的甘洛县公路杨局长说:这田坝是甘洛“榨榨面”的开山鼻祖,你们虽然刚吃了早餐,但最好还是品尝品尝,不然可是个很大的遗憾。禁不住诱惑,我们便将车停在了据说是老字号的一家“榨榨面馆”门前。
这是一间不大的临街门店,没有招牌,两间店堂摆放了四五张桌子,老板和员工一共三人,那个二十来岁的女同胞似乎是店老板。仔细观察,这“榨榨面”的制作加工程序确实有它的特色:只见一个蜂窝煤炉子上,摆放着一个铁架,铁架笼罩在煤炉上方,炉子上面安放一只装满煮面水的大锑锅,锑锅上有一个木榨。这木榨大约有两尺来长,中间高两头低形成梯形穿插在铁架两头的孔内。在木榨中部有一个拳头大的圆孔,圆孔是通的,在圆孔临锑锅的一面有一块不锈钢的筛状网孔紧贴。木榨的再上面便是一根比锄把大、比木榨更长一些的木棒,木棒中央做了一个与木榨圆孔差不多大小的木坠。老扳将荞麦面加上水和好揉熟后,便将拳头大小的面团丢一坨进圆孔,然后站在一条板凳上,双手用力缓缓挤压木榨上面的木棒,这时,那附着在木棒中央的圆木坠便对准木榨的圆孔徐徐下压面团,如此,一条条新新鲜鲜犹如粉丝般粗细的荞麦面条便陆续进入沸腾的锑锅中。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纯手工操作的“榨榨面”工艺,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煮熟的面条捞上来后,放入早已准备好的碗中,只见红红的辣椒油、油炸香脆的圆豌豆、剁得细细的泡酸菜、青青翠翠的豌豆尖,再加上味精、花椒油、大蒜、芝麻粒,随后以骨头汤浇之,在你目不暇接的时候,一份汤鲜味美的“榨榨面”就已送到了你的面前。说实话,我们在县城刚吃过早餐不到一个小时,肚子是一点也不饿的,一人叫上一碗无非是抱着品尝一下这名小吃风味的心理。然而,当我们将这“榨榨面”送入口中之后,一行人不由不惊叹这东西硬是既好看又可口,的确“筋道”。它既有荞麦面的香甜,又有酸辣粉般的麻辣;既有荞麦面条的紫黄,又有豌豆尖的翠绿;既有红油辣椒颜色的鲜艳,又有泡酸菜颜色的素雅。这色、香、味俱全的“榨榨面”令人食欲大增,不知不觉中,我们六七人似乎都忘记了刚吃过早餐,各人面前的面条碗转眼间便空空如也了。爽朗的女老板见此无不得意地炫耀道:“别看我们这个榨榨面馆的铺面小,名气可不小!不是吹,凉山电视台都专门来这里拍过电视剧哩!”
甘洛自古以来便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必经之地,这里水草丰美、民风淳朴,过去常有商旅、脚夫和赶马人来此歇脚,多方文化在此汇集,聪慧勤劳的甘洛人由此创造出了各色各样带有本地特色的民间小吃,而“榨榨面”便是其中的翘楚。这些美味小食,赋予了甘洛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