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晚,成都市锦江区蜀都花园因一名居民突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整个小区被紧急封控。根据防疫要求,急需要大量志愿者投入到防疫工作。由于此次疫情源是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很多人不敢报名成为志愿者。这时,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文学志愿者陈新勇敢地站了出来,主动报名成为社区抗疫志愿者。

微信图片_20220801171819.jpg

陈新主动报名成为社区抗疫志愿者

根据疫情防控办公室的安排,陈新加入到蜀都花园志愿者团队第9组,负责两幢楼共176户人家的相关志愿服务。他要进行日常物资清点搬运,要维护核酸检测点秩序;负责居民的身份信息、核酸检测次数等数据梳理核对;还要通过小喇叭呼叫、电话通知、上楼敲门等方式分批动员居民下楼进行核酸检测;发放并指导填写回收居家隔离人员观察日志表;夜间巡查等等志愿服务工作。

抗疫志愿者不好当!今年夏天特别热,酷暑天气穿着防护服,呼吸憋闷,一动起来就汗如雨下如洗桑拿,甚至可能中暑晕倒,即使静坐不动也会汗流浃背,不到20分钟衣服便会全部湿透。不仅如此,因为眼镜起雾,面罩起雾,看东西也模糊不清,走路也一脚高一脚低,稍有不慎就会摔跤。但陈新不怕。他不怕与新冠病毒患者红码、黄码者接触,极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陈新怕的是自己的志愿者行为不被居家隔离的居民理解,怕的是隔离人员被敲门要求下楼做核酸,或者填写隔离人员观察日志时,对志愿者态度蛮横,恶语相向,冷嘲热讽。陈新不仅见到有的志愿者被骂哭了,连自己也被凶过骂过;对此,最开始的时候,他心里也有过怨气,也有情绪波动,甚至想过放弃:“我跟你是邻居,我也可以像你一样躲在家里不出门,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然而我没有这样,我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来为你服务为大家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没有任何金钱和物质的回报,你为啥还要对我发脾气?还推推搡搡骂骂咧咧?”但再一想,他便释然了:我们能在危难时刻主动站出来做志愿者,连感染新冠病毒都不怕,连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直面死亡,或者即使没有死亡也将面临无法预测的后遗症都不怕,还怕被人骂,被人凶,被人拒绝,被人推搡吗?心态平和之后,无论面对怎样的冷遇,他都始终面带笑容,柔声细语地解释、劝导,以柔克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不太配合志愿者热心付出的属于个别,大多数人都是积极配合志愿者的工作的。而且这次抗疫,爱的故事俯拾皆是:有一些居民在志愿者面前话如春风;有一些居民仗义地将自己家中的西瓜、冷饮、牛奶、矿泉水送到检测点,慰劳志愿者……这次抗疫,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姿态各异的人性。这次抗疫,也成了邻居之间人心相通的黏合剂,情感和合的试金石。

在做抗疫志愿者的过程中,陈新除了干好一个抗疫志愿者的本职工作之外,还拍摄了不少照片和视频,记录此次社区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和谐生态,同时还将部分照片及视频放在自己的微信微博予以宣传,以鼓舞被居家隔离的居民的抗疫志气,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7月29日,相关机构要求再次对蜀都花园的居民们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以确定已经被封控了7天之间的小区是否解封。这天天气异常炎热,全副武装的陈新不仅全身湿透,而且流出的汗水在防护服里随着他的走动而哗哗作响,就像晃动巨大的矿泉水瓶,并透过防护服脚底破损处在他走过的地方印下湿湿的脚印,他笑称自己这个志愿者行动很“踏湿”,“一步一个脚步”。出汗不害怕,权当洗桑拿,但陈新还是不可避免的中暑了,装在防护服里的他感觉头昏眼花脑袋快要炸裂,而且还恶心极了,胃里不停地涌动,想呕吐。穿着防护服呕吐不方便呀!这时他看到社区准备的藿香正气液,便赶忙取出两支来,插上管子喝了起来。喝过藿香正气液之后,他中暑的症状才渐渐地好了起来。有意思的是,同行的志愿者发现,陈新因为面罩里眼镜上雾水太重,以至于他眼睛看不清楚,并且因为身体不适行动失控,导致他插进藿香正气液里的插管,都插反了。

做一个抗疫志愿者虽然辛苦、疲惫、风险大,虽然十分压抑,虽然呼吸憋闷,虽然汗如雨下,但是陈新却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觉得自己收获满满,不仅多了一些从前没有过的人生体验,进一步地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还收获了不少鼓励和好评:“陈老师有爱,照顾好自己,祝健康平安!”“太热了,多保重!”“向勇敢的逆行者致敬!”“硬汉子!”“陈大叔棒棒哒!”“感谢爱国爱家爱小区勇敢的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大爱无疆勇敢的志愿者!”“希望疫情过后,我们还都能记住这些志愿者为我们做的奉献!”“看得热泪盈眶,谢谢我们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有你们在,我们不慌!”……

微信图片_20220801171806.jpg


陈新(左一)与其他志愿者合影

经过大家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共同抗疫努力,7月30日这天,蜀都花园除22栋以外的其他区域降为低风险区,蜀都花园终于顺利解封。在解封的同时陈新受到了四川省作家协会领导、成都市作家协会领导的点赞,称其为“最美文学志愿者”“四川作家一线抗疫志愿者”。(社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