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人生征途中,从回乡小知青,到七旬老农民,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他扎根山村、造福乡亲、奉献社会的初心和梦想却始终如一、矢志不渝。他,就是四川省营山县青山镇双马村7组(原绿水区青山乡5大队2队)的痴情农科、服务乡亲的老农民肖开勇。

1955年1月出生的肖开勇,从青山完小初中毕业后,就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当好扎根山村的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为乡亲,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96212188812460032营山县青山镇农民肖开勇近照(肖淋予 摄)


自学兽医 造福乡邻

多年来,营山县青山镇农民饲养的家禽家畜较多,但因当地兽医人员少,群众又缺乏防疫知识,牲畜疾病难以得到及时治疗。1979年,肖开勇所在生产队猪牛死亡率竟达90.5%,弄得犁田耙地靠人拉。眼见群众的疾苦,小肖心想:要是自己能为乡亲们治好猪牛病,该有多好啊!从此,他暗自下决心自学,不远百里买回《药性》和《兽医手册》等书籍刻苦攻读。不久,又买回实验器材与药品,首先对自己家里的猪牛进行尝试性医治,使一只连兽医也宣告无救的小猪复活了。首次的成功增强了肖开勇的信心和勇气。自学、实践三年后,他开始为本队社员尽义务治牲畜病,治愈率达95%,他的名声为之传遍了附近乡镇和山村。

1982年7月,3村7组社员杨永福饲养的临产母猪得了疾病,被一个专职兽医误诊为重感冒,服药后病情恶化,全家人急得团团转,随即请来了肖开勇。肖开勇见母猪张口呼气,口鼻无液,而且卧地不起,滴水不入,高烧到40度,经反复望闻问切,确诊为喉风。在采取急救措施后,症状全消。后来,母猪顺利产下12只仔猪,喜得老杨全家人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一次,肖开勇听说5村7组肖建先家母猪难产已3天,他赶去后,仔细分析了难产的原因,立即动手将母猪体内11只死仔猪接下,保全了母猪。后来,这母猪还产过三窝小猪。

肖开勇不但医术高,而且医德好。1984年1月,本村一头价值700多元的水牯牛因养护不当而枯瘦如柴,长期卧地不起,主人家准备以60元的价钱处理给食品站。肖开勇得知后,主动牵回义务医治和喂养。经他精心治疗和喂养,不到两个月,这头牛就长得膘肥体壮,然后他将牛送还了主人。肖开勇行医,一般只收药费,对那些经济特别困难的一律免费,不取分文。同时,他还毫无保留地将猪牛病的防疫常识传授给乡亲,把实践经验分享给同行。

1984年8月17日,南充地委机关报《南充日报》第3版头条发表通讯《小荷才露尖尖角——记自学成才的农民兽医肖开勇》一文,重点报道了青年农民肖开勇义务为乡亲医治家禽赢得群众好评的事迹,给了他极大鼓舞。此后,他便更加勤奋学习农业畜牧业科技知识,立志带领广大乡亲一道,用劳动和智慧,通过多种经营,勤劳致富奔小康。

1980年至今45年来,他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医治好猪牛多达10万头,治愈率达95%以上,解决了周边乡镇乡亲们的后顾之忧,干部群众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个医术高明、乐于助人的好兽医和好后生。


养殖大户 带头致富

青山镇地处营山县城以北30公里外的山区,人均耕地少,森林草地多,基础设施落后,又因外出打工者增多,全乡有30%的土地抛荒,如何引领乡亲们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成为肖开勇长期要破解的拼搏难题。

1997年以来,在历届乡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肖开勇坚持以自学成才的一技之长,充分利用秸杆菌化饲料喂养技术,大搞种养殖业。“山区饲草资源丰富,养牛大有赚头。”肖开勇又改行念起“牛”经,悉心观察牛的生活习性,没日没夜地“啃”书本。

1997年起,肖开勇家出手不凡,出栏肥猪40头;1998年,养母猪20头,产仔猪146头,养肉牛12头、羊14头,引进秦川种牛2头,建沼气池1口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同时利用所学兽医技术,搞好仔猪防疫工作,将仔猪卖给周边农户饲养,并保证成活率在99%以上;1999年,他运用玉米梗、稻草、花生藤、苕藤菌化饲料饲养技术,投入全部积蓄买回40头牛崽进行短期育肥;2000年,购回40多头“秦川牛”育肥,共获纯利近10万元,成为遐迩闻名的“牛司令”;2001年,在继续短期育肥肉牛44头的基础上,开始对本乡肉牛进行品种改良,先后实施“西门达尔牛”人工授精96头、“秦川牛”直配920头。

肖开勇还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挑战传统,引进外来优质母牛,致力于品种改良。“‘西门塔尔牛’个头大,抗病力强,品质好,一头商品牛比普通牛卖价至少高出500多元,乡亲们大力发展就等于端上了‘金饭碗’”。

“‘西门塔尔牛’头部花白,像戴了孝帕,饲养这种牛家中不吉利。”偏远山村农民的这种忌讳,使该项推广饲养成为一大难题。面对这种困局,“做给乡亲看,领着乡亲干。”肖开勇毅然带头集中养殖了40多头“西门塔尔牛”,用事实证明:不但家里不败,反而人兴财发。为让乡亲们吃上“定心丸”,他还大胆与乡亲农户签订了不平等协议:农户养牛,他负责回收;牛生病,他负责医治;牛死了,他送头活牛给养牛户;农户需要牛耕田犁地,他免费提供。此招一出,农户养牛相当于进了“保险公司”,从而推动了全乡及周边乡镇农户养牛业快速发展,养牛农民年增收逾百万元。

为防止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肖开勇先后146次到省、市、县畜牧部门咨询、讨教,用真诚赢得上级领导和专家支持。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和各级专家精心指导下,肖开勇相继获得国家无偿提供的液氮罐、显微镜、输液枪等良种繁育仪器设备;为掌握繁育和配种技术,他长期吃住在牛棚;为攻克一道道难题,他记不清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改良,一举成功。2007年9月22日,《南充日报》第3版以《肖开勇:挑战传统养牛业的领路人》为题,报道肖开勇的先进事迹。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小家富了不算富,乡亲农户共同致富才算真正的富!”这是经常挂在肖开勇嘴边的口头禅。为大力推广,带动乡亲致富,肖开勇还自掏腰包2000多元举办养牛经验交流会,吸引了100多家养牛户把牛牵到乡场集市上参加评比,大家相互交流、切磋和提高养牛技术。作为养牛大户和“领头雁”,肖开勇还同镇政府领导一起为评选出的养牛能手戴大红花、颁发奖品,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养牛热情。开垦荒地 改天换地
2001年以来,肖开勇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地处深丘的乡镇各村,普遍存在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党和政府正在倡导鼓励开荒种地,促进农田基本建设,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拿出部分精力来开垦荒山荒地,改天换地,不是很有价值和意义吗?

说干就干!他发扬当代愚公移山精神,率先垂范,一马当先,再积极动员亲友乡亲加盟助力。几年下来,他相继开垦了荒山荒地近100亩。

过去,双马村不通公路,群众生产、生活很不方便。肖开勇主动自掏腰包修起3公里村道公路,大大方便了农用生产资料的运入和农副产品运出。先前,稍遇久晴天旱,乡亲们就要遭受缺水煎熬。面对这一难题,肖开勇勇于担当,积极破解,又主动出钱,组织乡亲投工投劳,在半山腰修建了堰塘2口,解决了农作物浇灌问题。不仅如此,他还慷慨解囊,救助过3名失学儿童。他的一系列善行义举,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员群众的一致称道和好评。

2025年1月,他动员福源乡丰牧村村民何定林开荒种植稻谷,而何定林又缺本钱。肖开勇赓即借给他3000元现金用作机器加油费,通过开荒后种植水稻。9月25日,他又无偿提供16头母牛和1头公牛给何定林饲养,约定在明年生了10多头小牛后,小牛归何定林所有,母牛再送到另一个村帮扶有需求的乡亲。


广种水稻 志在必得

开垦荒山荒地成功之后,肖开勇又想到了再闯新路。

2019年至2022年,他持续在双马村建大棚种植蔬菜,因严重缺水,收效不佳,没能如愿;2021年12月7日,经营山县行政审批局批准,肖开勇办理了《营业执照》,取名“营山县百丰瑞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加工等;2022年,他开始修建饲养场5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200平方米,所打的几口大型沼气池用于贮积粪肥,在沼液中配制适宜菌种增加肥力,用于发展蔬菜种植、果品等绿色无公害食品,用农科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户日常所需。


肖开勇认为:欣逢盛世,健康为本。从田间到舌尖,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如果首先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栽培好人民群众的主食——大米,真正堪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话,那就是做了一件造福百姓、功德圆满的大好事。为此,他赓即身体力行,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2023年起,肖开勇综合自身多年的机械化、物理学、医学、养生学和水稻栽培技术,充分运用微生物原理,依托厌氧发酵技术,将玉米梗、稻草、花生藤、苕藤等变废为宝,推进有机大米的种植新路。当年栽培季节,他开始找到水源有保障的地方种植优质水稻48亩。经过3年反复实践,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9月,他前往省会成都市,将试种的新大米送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验。检验报告显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所送检样品,符合GB2763—2021的规定。

2025年6月,他的大米被北京A盛凡lSO认证为有机大米;同年8月,获得江西科佑公司有机大米认证证书。

2025年9月26日,肖开勇的新种水稻,用“肖开勇”的姓名已申请注册了商标,相关权威机构已经受理。按规定,8个月过后正式领证。

有关专家认为:营山老农肖开勇创新种植稻谷的方法独特,不用化学肥料,不用除草剂,不用农药,用人工除草,就能顺利丰收。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其他人采用这一别样的手段栽种水稻。

如今,肖开勇希望2026年后再次得到乡镇领导支持鼓励和乡亲配合协作,与村民联动,种植优质水稻上1000亩,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需求。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奋斗的意义在于奉献。从14岁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少年,到如今年过七旬的老农,半个世纪以来,在常年的生产劳动和农技科研中,肖开勇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思考更加成熟;对自己的初心和梦想,也更加迫切和完善。

肖开勇常说:“人要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才有价值感、成就感;那就得不停地奋斗、折腾和拼搏!幸福不是毛毛雨,成功是靠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他的家人、乡亲和朋友们也认为:肖开勇是一个做事有担当,且敢闯、敢干、不信邪的牛人、犟人、追梦人!常年医牛、养牛的牛司令,养成一副地道的牛脾气、犟脾气。他一旦认定要做的事,纵有九头牛也拉不回。他做事不服输,干事不服老,认准的事一定会矢志不渝地折腾到底,苦干到底!

诚然,他做事总是激情澎湃,执着痴情,苦干与巧干相结合,既肯钻研,喜欢看书,又身体力行,善于总结。他总是通过勤动手、勤动脑去实践和拼搏。当然,也有个别乡亲不理解他的举动和梦想,说他是胡思乱想的神经病,是异想天开的妄想家。这些,源于初心与梦想,痴情、执着的肖开勇,总是淡然一笑,毫不在意。

在不懈耕耘与创造中,老农肖开勇常把为乡村老百姓解难事、行善事,视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好事。他性格乐观、开朗,为人慈善、好施,对自己却总是勤俭节约,生活俭朴,一年难买一件新衣服,粗茶淡饭是常态。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他总是不忘初心,怀揣梦想,奔跑在不懈追梦的征途上。

岁月渐老本无声,咬定青山不放松。1955年1月14日出生的肖开勇,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肖,变成了21世纪20年代的老肖。如今的老肖,岁月的风霜已使他满脸皱纹,瘦削的双脸颧骨凸起,单薄的身体似乎营养不良,一旦说到农业科研和多种经营,却又精神抖擞,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说他常年朝出暮归,披星戴月,朝乾夕惕,废寝忘食,毫不为过。作为扎根山村的老农民,他崇尚“耕读人家”的优良传统,常年坚持劳动、科研不停步——自学成才的农民兽医、山村养殖大户、土肥研制专家、开垦荒山的标兵、优质稻米科研种植能手——从25岁到71岁,直到永远……

春华秋实,功成名就。近年来,营山县青山乡镇党委、政府多次授予他“农业产业化致富带头人”称号,中共营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多次授予他“营山县回乡创办企业先进个人”和“营山县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肖开勇,这个出没山水田野的新型农民,真不愧为折腾人生、勇毅前行的追梦人!他痴情农科、服务乡亲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他改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初心。为初心,为梦想,终于拼搏成真!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今,在新的起点,他仍然行进在痴心追梦、不懈进取、终生求索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