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作家庞惊涛全新散文集《云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以“云起・故园旧事”“云驻・人间烟火”“云飞・山河远阔”“云归・浮生杂忆”四卷为架构,串起老屋、老牛、老匠人等乡土意象与家族故事,不仅承载了作者对写作本身的求变与探索,更以“云”作喻,抒写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对精神归宿的深切追寻。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87576662135193600


为温情叙事注入思想的厚度

庞惊涛长期致力于钱锺书学术思想研究、蜀地文史与文学评论,出版过钱学研究作品《啃钱齿余录》《钱锺书与天府学人》,历史随笔《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中国书院及儒家文化研究作品《青山流水读书声》,文学评论集《蜀书二十四品》等作品。在散文集《云上》中,庞惊涛展现了显著的风格转变——突破以往地域文化的细腻勾勒,构建起“个人记忆—时代变迁—精神哲思”三层叙事结构。在“云起・故园旧事”中,他从一座老屋写起,椽子、榆钱、石匠明大爷……这些具象的乡土符号,被他赋予更深层的时代隐喻。“老屋不老”,却因无人居住而显苍老——这种悖论背后,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也是一个时代转型的侧写。

在语言面貌上,庞惊涛摒弃浮华辞藻,选择以朴素而深情的笔调让记忆自然流动。写石匠“眯眯眼、轻轻嘴和柔柔手,在石头上丝滑游走”,数笔之间,匠人形象与技艺尊严跃然纸上。而诸如“故事不是时间的使者,故事只是时间的证明”这类凝练的哲思语句穿插文中,为温情的叙事注入了思想的厚度,实现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回忆是抵抗遗忘的养分

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今天,庞惊涛并未将乡土书写为封闭的怀旧标本,而是致力于挖掘其可传承的精神内核。《牛年六记》从1973年“我”出生时母牛接生的祥瑞,写到2021年村里最后一头耕牛被卖——牛的命运成为农耕文明消逝的缩影,也隐喻了一代人集体记忆的流失。他写道:“健忘的大地上,生长一茬一茬健忘的人。”而文字,正是对抗遗忘的方式。

传统技艺中藏有现代人稀缺的“慢哲学”。书中对“匠人精神”的书写尤其动人。石匠的“胆大心细”、瓦匠的耐心、木匠的严谨、德阳潮扇传承人对“何以为良扇”的坚守……这些品质在快节奏社会中愈发珍贵。庞惊涛将这些记忆存于“云”端,提示我们:乡土不仅关乎过去,更蕴藏着让当代人“慢下来”的生活哲学,一种“功夫磨到位”的做事态度,以及关于传承的使命思考。

“云”是全书的核心意象。它既是天边的流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轻盈、自由、无界。在“云归・浮生杂忆”中,无论是身为父亲的反省、与父亲之间的代际纠葛,还是对“凡人之碑”的顿悟,庞惊涛都在尝试阐明:精神归宿并非远离现实的缥缈之境,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能保持内心的澄澈与丰盈。如他在代跋中所写:“唯有精神,才可以像云一样,除了自己,没有疆界。”

从故园到山河,从烟火到杂忆,《云上》既是庞惊涛个人记忆的整理,也是一代人共同乡土情怀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