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象征团圆美满的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传说汉文帝为庆祝平定“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家家挂彩灯庆祝,逐渐演变为元宵节。
每逢元宵节,我们会全家一起包汤圆。先和好面团,再切好馅料,然后将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团,接着是包馅,把一个小团压扁,放上黑芝麻馅,最后捏拢面皮,再次搓圆。
记得有一次,包汤圆的时候婆婆和的面团太稀,我们只能使劲往里面加糯米粉,得到了一大盆面团。妈妈包的汤圆,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一搓就破了口,像在雪地上一个黑色的无底洞,只好把其他的面团揪一团来补,可是这边刚补好,那边又破了,只好把刚才补的面团又揪一小团来补,结果东拼西凑揉成了“月球”。
我嘲笑妈妈:“你把‘月球’吃了,中秋节就不能赏月啦!”妈妈哈哈大笑说:“我包的是可食用‘月球’,想吃可以随时包。”而我包的汤园,怎么都搓不圆,结果煮成了“汤扁”。妈妈说:“我包的汤圆至少是圆的,你包的汤圆是扁的,还怎么叫汤圆?”咬一口热乎乎的汤圆,软糯香甜甘的芝麻馅在嘴里化开,仿佛把一整年的幸福都“包” 进了圆滚滚的小球里。外婆总说:“吃了汤圆,团团圆圆!”虽然包得有点丑,但是很快乐,虽然有一些露馅了,还是吃得很开心。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做兔子形花灯。花灯很漂亮,但是工艺比较复杂,先要用竹条做一个兔子形骨架,再把胶水均匀涂抹在骨架上,最后把纸糊在涂有胶水的骨架上,糊纸的时候很容易糊得皱巴巴的,不过,我一次就做成功了,感觉很有意思。晚上往兔子花灯里点一根蜡烛,那些竹条扎出的轮廓突然活了起来。
不止这些,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赏花灯、猜灯迷、舞龙舞师,走百病。元宵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节日。
(作者系成都市少城小学三年级六班学生 指导老师: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