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月的熏风掠过凉山安宁河谷,三三两两的苍鹭们拍打着翅膀轻点过水面,一场与富饶和丰收的约定便在大地上悄然启幕。这是属于初夏的季节,也是栽秧歌从记忆深处苏醒的时刻。那些在岁月里逐渐积淀下来对生活的旋律,就会裹带着乡民们的感念,顺着蜿蜒的田埂向远方延伸,在插秧人灵巧翻飞的指尖、在湿润肥沃的泥土里,生长成为一曲曲农耕生活的咏叹调。

安宁河是这片大地上流动的琴弦,弹奏着千年未改的旋律。缄默而勤劳的耕牛在水田里迈着坚实的步伐荡起粼粼波光,奋力牵引着犁铧翻涌起道道泥浪;平整的秧田里,晾着黝黑肩背的男人们抛秧的弧线与包着头帕遮掩严实的妇女们插秧的姿态,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流畅的水墨画。汗水坠入秧田里,与上冲的热气相逢,在阳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忽然,一声清亮的“大田里栽秧,行对里行(呃),行行(哟喂)那个对往(哟)大路(哟)旁(呃)”歌声划破了沉静的栽秧现场,一个两鬓斑白的老阿伯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搣开稻秧,豪放地引出了早已隐含在喉咙里的古老歌谣。这歌声像清泉淌过石涧,瞬间让辛勤地在田间劳碌的人们忘却了疲乏和辛劳。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49448675841064960

栽秧歌是乡村夏日水田里的听觉盛宴,是智慧与情感奔涌而出的相互挑战和撩拨。从古至今,在安宁河沿岸的冕宁漫水湾、泸沽、复兴、回坪、回龙及雅砻江边的泸宁、里庄等乡镇,初夏时节的田埂上总是萦绕着诙谐幽默、风趣自然的栽秧歌。

“山歌嘛好唱呀口难开呀,葡萄好吃嘛树难栽呀。好吃不过呀葡萄果呀,好耍不过嘛唱歌郎呀!”一位年轻媳妇直起腰,拨了拨额前的碎发,脆生生地用清越的歌声调侃撩拨起了在场的人们,这活泼俏皮的曲调,正是表现奔放爱情的《好久没到这方来》的变奏。这边刚落音,田那边挑秧的汉子立刻就接上了茬:“山歌要唱两个人,使牛要使两根绳,扯断了绳来绳结起。铁耙上头站个人,隔河看见麦吊黄,割了麦吊点高粱。好吃不过高粱酒,唱歌要唱丁对丁。好耍不过兄弟多,打谷要打谷中心。做官要做包文正,夜管阴来白管阳!”随着这些高低起伏的咏叹调,田野里的男男女女们或唱葡萄树难栽,或歌高粱酒醇香,或咏男女情深,或颂兄弟谊厚,或赞清官廉明,或扬生活韵味,或感人生艰辛,或叹天高地阔。每一句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段都是情感的真情倾诉,每一曲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歌声或婉转悠扬,或高亢入云,或如倾似诉,或温婉缠绵,纷纷扬扬地在田野间交织回荡。插秧的人们,在歌声中忘却了烈日的炙烤,忘却了弯腰的酸痛,只剩下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盼。这是劳动的智慧,也是生活的写意,更是乡民们留给后辈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大田里栽秧,四角呢方呃,四碟呢韭菜,四呃碟呃姜,中间里插就把黄罗呢伞呃,团团里转转唱呃歌呃啷呃……”这些朴实而又充满韵味的歌词,以比兴方式将田间劳作与浪漫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中,《姑娘莫嫁无用人》《一根竹儿一筒节》《忆阿郎》《十把扇儿》等歌曲,传递着追求爱情琴瑟和鸣、婚姻平等自由的呐喊;而《十劝君》《戒赌歌》《烧烟歌》则以谆谆劝导的口吻,讲述着为人处世要母慈子孝、睦家和邻、诚恳待人、戒赌戒毒、积极向上等道理。在劳作间隙,人们用歌声嬉笑舒缓紧张,累并快乐着,让这些承载着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的歌谣口口相传。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49448731012939776

追溯历史,冕宁栽秧歌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安宁河谷这方富饶的土地。六百多年前,来自皖、苏、湘、陕等地守护着这方重回的土地的屯垦军户及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带着各自的乡音,在安宁河畔落地生根。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曲调,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交融、生长,最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冕宁汉族栽秧歌”。它的曲调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歌词简单直白,却道出了最为真挚的情感;音色朴实优美,歌曲大多为山歌小调体;在五声调式中,运用徵、羽调式较多,宫、商、角调式较少;曲调一般以两个乐句为基础,长歌只是整个曲调的重复。歌词大多是五或七言长短句。每首歌都有相应的衬词,如“啊嘿”“那嘛还消说”“阿妹我的小心肝”“小乖依哟乖”等,使歌曲富有一种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情。

在漫长的岁月里,栽秧歌曾经是冕宁乡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劳作时的伴奏,更是邻里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这些歌谣不仅是田间地头的娱乐,更是一部鲜活的生活教科书。它们记录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诉说着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传递着伦理道德的教诲与引导。每一首栽秧歌,都是一段情感的表达,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在这方土地上乡民们世代相传的生活哲学。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古老的栽秧歌却面临着消逝的危机。老阿妈们从青丝唱到了白发,她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深情与眷恋;老阿伯们不再像年轻时那么亢奋,他们激越的喉咙因为岁月的流逝而不再嘹亮。可当流行音乐的浪潮席卷而来,当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愿意驻足聆听这古老歌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渐渐老去的传承人望着空荡而静谧的稻田,他们的眼里和心中满是失落和愁绪。那些曾经在田间此起彼伏的欢歌笑语,如今只剩下耳际低哼的回响。

幸运的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角已经吹响。随着政府部门的不断重视,让栽秧歌这种口口传唱重新开始焕发生机。歌曲集的出版、音乐电视的制作、校园里的传唱、微信里的视频、抖音上的广布,每一项举措都在为这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人们期待着,有一天,栽秧歌能再在安宁河谷传唱,让更多人听见来自土地深处的呼唤,让这份近千年的乡愁,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赓续和传承。

当站在田埂上,聆听着风里传来若有似无的歌声,那是岁月的呢喃,更是乡民们的低语。栽秧歌不仅是一种山歌,更是一种乐调的延传,一种文化的记忆。愿这来自于田间地头的天籁之声,能够长久地在安宁河谷的大地上回响,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歌声中寻找到心灵的涤荡、情感的慰藉和乡愁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