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遇到旅行》一书中看到一篇关于斯里兰卡梦幻般的火车之旅,心向往之。多年以来,跻身飞机、高铁时代,红色和绿色的铁皮老火车,早成稀罕之物,悠闲乘坐享受老火车沿途的风景,早已风干成残存的记忆。没想到,梦幻中的场景,像长了一双翅膀,真真切切地飞到了我面前。
那是2018年11月,初冬,暖阳。我跻身一朵飞逝的彩云,由祖国西南的天府之国成都,飘到了印度洋中的南亚岛国——斯里兰卡。这是一个饱经沧桑、不同凡响的神秘国度。她位于南亚,旧称锡兰,坐落在印度洋中,西南临近马尔代夫,西北与印度的东南部隔海相望。因纬度靠近赤道,终年如夏,属于典型的热带岛国。正如马克吐温在《赤道环游记》中所言:除了雪,这里拥有一切。其形状似雪梨,也如水滴,还像一片菩提树叶,继而被誉为“上帝的眼泪”和“印度洋上的珍珠”。
我有幸从南部海滨加勒古城西去北上,回到首都科伦坡,是我们第六天的行程。开启“海边小火车”的梦幻之旅,是此行的最后一个压轴景点,因此而成为同行伙伴们的共同期盼。
在斯里兰卡,共有两条经典的“一山一海”火车线路,一条是康提古城前往高山茶园之路,一条是科伦坡前往加勒古城的沿海铁路。有人曾这样描绘:乘坐绿色的“高山火车”,如同穿梭在小说《绿野仙踪》所描绘的童话中;乘坐红色的“海边火车”,则令人仿佛置身于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的梦幻浪漫的场景中。据说,宫崎骏写《千与千寻》的海上火车原型就来源于此。所以,来到斯里兰卡旅行,乘坐小火车观光,自然成为每个旅客的必然选择。
追根溯源,斯里兰卡的火车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初在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专门修建了连通山区茶园与海边的运输铁路,再通过轮船运回英国做贸易获利。1948年独立后,火车线路则沿用下来,也没再铺设新特轨和投入新列车,继而成为当地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
来到加勒火车站大门口,犹如我国八十年代初期的感觉。沿着陈旧的楼梯走上去,就是候车站了。买票10分钟后,一辆红色的铁皮老式火车缓缓驶来。我们立即上车。这种老式火车,不关车门,行驶的速度也不快,时速30至60公里。复古的颜色,质朴的模样,随时敞开的车门和窗门,便于乘客伸出半个身子或头部,观赏海边风景。这里,车厢内的座位没有对号入座的说法,全是随意自选,让你感受到浪漫随性的文艺气息。
靠在车窗两边设置的座位上,多半坐着当地人。无论是孩童老人,还是青年男女,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向游客报以友善的目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有一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睫毛上翘,明净清澈的眼睛犹如一泓清泉。见我举起相机,他也很友好地对我璨然一笑。那笑容中浸透的,全是纯洁无邪。
过了两站,随着乘客增多,我们见到的服饰也愈发多种多样:有民族的沙丽、纱笼,有现代的时尚装束。在斯里兰卡,因为存在四种宗教信仰,所以民族服饰也不一样,从乘客服饰的多元化,也能感知到该国文化的多元化。车厢里,卖零食的,玩杂耍的,行乞的,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他们转一圈下来,不管有无收获,都会下车去赶另一趟火车,继续讨生计。这里的火车,犹如公交车,每隔几分钟就有小站停靠,乘客流动很大。所以,在这里,一个小小的车厢,包你看到斯里兰卡最底层的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
当我把目光投向同行的小伙伴时,只见帅哥美女们大都心系窗外。他们有的抓住扶手,半个身子探出门外兜海风,看大海,让思绪在风中自由飞翔;有的透过门窗举起手机,往前摄录火车前进的动态的视频画面;有的则靠近车窗欣赏海景,凝视着火车从海浪边一路北上,迤逦前行;还有个胆大的,竟然跑到车厢门口找感觉。
伴随着铁轨的哐当声,沿途的优美风景,就像画卷一样不断展开:椰树林、棕榈林、海鸥、海浪、沙滩、渔村,构成了一幅以蔚蓝色为主调的风情浓郁的印象派画作。大海近在咫尺,阵阵海风吹拂。由于火车轨道贴着海岸线而建,离海面最近的只有几米远,翻滚的海浪,一波一波涌向沙滩和基石,卷起洁白的浪花,仿佛就在我们脚下。火车与大海相伴而行,坐在车厢内仿佛置身大海里。放眼望去,印度洋的无限美景尽收眼底。平生真就没想到,自己坐火车竟能与大海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
在视觉的冲击下,我的嗅觉也敏感起来,海风的咸味、植物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不容置疑,这儿既有梦幻般的美景,又有全世界独一无二、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海边小火车”。
遐想中,我们经过又一个站台。每一处似乎都是同样的站台,不一样的风格;一样的美丽,不一样的色彩。离开站台,又重新出发。送往迎来中,多少风景,多少故事,多少匆匆过客,都已成生命中的记忆。
看来,人生也就像坐火车。火车走走停停,旅客上上下下,去去留留,有些人与你一见如故,有些人与你相伴同行。你也还不知道,谁会陪你走完最后的征程,所有的邂逅也都是如此的奇妙。
不知不觉中,火车到站了,我们也该下车说再见了。真希望这列小火车永不停歇,让我们永远在路上,把沿途的美景一路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