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语婷:“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一首《蜀道难》让世人认识到了入蜀之路的险峻。蜀道是中国历史上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翻越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交通动脉。广元地处蜀道的重要节点,自古为入川的重要通道。广元的蜀道历史根源深厚,至今仍有众多历史遗迹。自然之韵与人文情怀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请问广元市作协在传承蜀道文化,讲好蜀道故事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李明元:主持人好!诚如主持人所言,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剑门蜀道是广元一张最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名片,是广元文学创作的丰美源泉。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元,考察蜀道翠云廊,详细了解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并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古树名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市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把发掘传承蜀道文化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传承蜀道文化,讲好蜀道故事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组织编写、创作相关主题文学作品。市作协组织编写了广元历史文化通俗读本《广元九章》《诗咏广元》。去年,组织各县区作协编印《蜀道故事》系列图书,全面系统收集整理蜀道文化故事、民间传说等80余万字,丰富了蜀道文化。此外,近年来市作协及所属学会协会还编辑出版了《蜀道情韵》《剑门蜀道之光》《剑门在上》等系列文学图书,每年都有剑门蜀道文化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版。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学活动,叫响剑门蜀道品牌。从2015年开始,每两年一届举办“剑门蜀道诗歌大会”,迄今已连续举办五届,今年将举办第六届。此外以蜀道天险剑门关命名的“剑门关文学奖”,也已连续举办十一届,为国内文学界所广泛关注。


张语婷:广元历史文化厚重,自古文风斐然,是一片文学创作沃土。请向我们介绍下广元文学的概貌。

李明元:长期以来,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重视文学事业。广元文学工作总体上讲呈现出文学活动异彩纷呈,文学队伍不断壮大,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特点,先后成功创建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散文之乡”“中国文学之乡”,近十余年以来,广元市作协连年荣获省作协“全省作协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表彰。

文学创作方面,近年以来也得到长足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脱颖而出,受到读者好评和业界关注。其中,李汀、童臣贤分别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李世许长篇小说《晴川》在《中国作家》发表并荣获中国第三届网络文学大奖赛长篇小说大奖,散文《入神记(五章)》入选“《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度文学排行榜”;青年诗人侯存丰被聘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刊》在重点专栏专题推介其组诗和创作谈,并入选《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名单;熊芙蓉的散文《蜀道天下》名列“2022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荣获2024年第四届“丝路散文奖”;王小泗电影剧本《夏河的第一场雪》获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征文一等奖。通过柔性引才,我市还先后邀请省章泥、陈崎嵘等知名作家来广创作了以广元为主题的《予君一片叶》《远方的山水》等作品,其中《远方的山水》去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张语婷:广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苴国故地,入蜀要塞,三国重镇,女皇故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请李主席谈一谈文学在地方文化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学创新之间的关系。

李明元:文学在地方文化中的定位,本质是通过在地性表达构建文化认同;而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则要求创作者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革‌。文学作品通过描绘地方自然景观、民俗传统、方言习俗等元素,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载体,这种扎根于地域的创作,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为地方认同提供了文学化表达。

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广元地理区位独特,历史文化厚重,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找准文学在地方文化中的位置。一是要在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上着力。市委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区域性文化中心是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文学创作是文化最有效的承载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二是在提升“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城市名片上着力。着力突出蜀道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等广元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三是要在书写传播时代精神上发力。围绕广元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民生题材,讲好广元故事,让广元文学创作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


张语婷:作为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有独立建制的团体单位,请李主席向我们介绍下广元市作协现在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有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

李明元:1988年,广元市作家协会成立。2002年,市委明确市作家协会为市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并下达编制,是四川最早独立建制的市州作协,正处级机构,现有参公编制5名,正县、副县职数各1名,科级职数2名,做到了有独立机构、有专职人员、有预算经费。各县区作协组织机构健全,均有人员编制,最多的县作协有3个编制。随着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为了更好服务创作、加强引导管理和开展活动,发挥文学人才的作用,我们还相继成立了市诗词楹联学会、市报告文学学会、市诗歌学会、市网络作家协会、市读书与写作研究会、则天女子文学社、市朗诵艺术家协会、蜀道文学院以及市教育作家协会、市作协农业分会、国税分会、市场监管分会等行业作协和专业学会,构建了行业协会(分会)与专业学会交替纵横的文学组织网络,把更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团结在了作协组织之内,既便于开展活动、推动创作,也便于了解队伍结构,掌握创作动态,引领创作导向。从去年开始,市委宣传部还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各市级文学社团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广元作协在机制体制上坚强保障,关键源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文学工作的关心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学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一盘棋,同谋划、同安排、同落实,文学工作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


张语婷:广元市作协在文学组织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阵地建设、文学队伍建设、文学活动举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成就。请李主席具体展开谈一谈,广元市作协的几项亮点工作。

李明元:文学阵地建设方面,一是做好文学刊物和图书编辑工作,坚守传统纸媒阵地。如《剑门关》文学杂志,连续出刊30年150余期,发现、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文学爱好者。去年下半年该刊按照相关规定停刊后,我们又积极联系出版部门,筹备做好编辑《广元文学年选》公开出版相关工作,坚守纸媒创作阵地。二是与时俱进依靠现代传媒,搭建线上平台,拓宽文学传播渠道。运营好广元文学微信公众号,即时发布相关作协工作和文学信息,推送优秀文学作品。各市级文学组织根据不同文学交流内容,开通有广元诗人、广元散文、则天女子文学等多个公众号,构建起多元文学展示窗口,有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三是积极拓展现场采风创作、文学交流阵地。近年先后争取中华文学基金会支持建成三家育才图书室。以书屋为依托,积极开展读书分享会、公益讲座、创作研讨等文学惠民活动。此外,还在朝天曾家山、青川唐家河建成两个省作协创作基地,在剑阁县翠云廊、利州区月坝村建成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

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发展各级作协会员,培养文学新人,把更多文学爱好者团结在作协组织周围。目前,广元有在广中国作协会员22人、省作协会员147人、市作协会员742人,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强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文学队伍人才素养。比如,去年与省作协联合举办青年干部、党员理论培训班培训学习,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年轻干部与文学人才。举办4期广元文学作家讲座和第二届中青年作家改稿培训会,邀请知名主编、编辑授课,超500人次会员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参与。通过改稿会,推动10余件作品在文学期刊发表。

文学活动方面,着力打造文学品牌活动,如前面介绍过的剑门蜀道诗歌大会,还有武则天女子文学大会等系列文学活动。同时,围绕重点工作、重要节庆节点开展文学活动。借智借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名家看广元”文学采风等系列活动,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阿来到剑阁开展“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岑参蜀中诗讲”蜀道专场活动、《当代文坛》杂志社“送文学下基层”走进广元公益活动等。


张语婷:前不久,“首届蜀道生态文学奖”颁奖仪式在广元昭化古城举行。这也是一次以文学作品助推蜀道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您认为当前文学奖项在发挥导向作用,展现文化意义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提升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李明元:文学奖项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评价机制,其影响力不仅在于对作品的遴选与表彰,更在于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和传播策略,将文学价值转化为社会认知与文化动能。地方设立文学奖项,不仅仅在于推动当地文学创作,同时还要考虑到到对外宣传等社会效果。如何更好发挥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在文学奖项的类别设置、评奖方式、宣传推介、获奖作品转化利用等方面进行充分考量,不仅要发挥奖项推动文学创作、建设先进文化的功能,还要通过整个评奖过程,着力扩大奖项知名度、影响力、权威性。比如探索建立双轨制评审,提升公众参与度,专业评审侧重文学性与创新性,大众评审关注传播力与共情度。又比如推动获奖作品影视化改编,利用“影视改编特别奖”吸引产业链合作,通过影视剧、短视频等载体扩大传播半径。最终目的,就是努力达到文学奖项既可坚守“引导创作风向、守护文化基因”的核心使命‌,又能借助技术创新突破传播壁垒,真正实现“让文学照亮生活,让文化浸润人心”的愿景。‌


张语婷:请您谈一下关于广元文学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李明元:作协工作的核心是抓活动促创作。下一步,我们一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抓好主题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学作品。二是持续抓好系列文学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剑门关文学奖的影响力,擦亮中国“文学之乡”名片。三是厚植广元文学土壤,加强文学人才培养。举办中青年作家改稿会,邀请省级以上知名纯文学期刊来我市选稿改稿。四是持续开展文学惠民活动,继续办好广元文学作家讲座、红色文学轻骑兵进基层等公益讲座。五是进一步加强作协机关和文学组织、队伍建设,以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素质提升。强化服务意识,着力建设服务型作协机关,把广元作协真正建设成为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温馨之家。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29242936221286400

李明元,曾任广元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昭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主席。曾主编广元历史文化通俗读本《广元九章》《诗咏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