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烟火日常》是杨献平最新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与成都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个外乡人在成都的个人生活及其现实遭际。本书呈现了他对成都地理结构和文化样貌的认知、理解和看法,也对成都及其现状作出了亲历式的文学解说,表现的不仅是杨献平个人的成都烟火日常,也是更多人的成都以及当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这部散文集援引丰富,作者对笔下的人、事、物往往有独到见解。比如,在《文殊院内外》《书院街及其周边》《从江汉路到天府广场》《单身成都生活》等篇章中,杨献平对成都的个人体验、世相观察,都充满了别样的色彩。他心思细腻,对事物有着敏锐的察觉与发现。在《地铁上》一文中,他写道:“无论你乘坐多少次地铁上下班,除了上车点和下车点之外,都不会再遇到同一个人。”这样一种素常行为,极少有人去观察自我之外的周边,并且给予他人多一分的关照。同样的,我们无论乘坐多少次地铁,与大多数人都是一闪而过,再也不见。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29180737616396288

在《每一个人的深邃与丰富》中,他写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并且独立的丰富、深邃。我想,若是仅仅路过,从雨线断续的玻璃窗看到她们,可能只是匆匆而过。近距离与她们坐下来,纵然自己没说一句话,也与她们有了某种亲切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一个整体,只不过看起来散乱罢了。可每一个人的命运,事实上都和他人有关。在杨献平的笔下,任何人都不是割裂的,而是和他自己,甚至整个人类都有着血肉联系。

杨献平曾经患过严重的抑郁症。他对抗疾病,从疾病走出来,在《入蜀记》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人这一生所罹患的疾病大致都是自我意念积攒的结果。肉体这个机器,在很多时候是和灵魂配套的,同时又是分裂的。不是肉体带给灵魂痛苦,而是肉体替代灵魂经受作为人的磨难和愉悦。”这样的感悟,得有特殊经历的人方才能够如此深刻说出,得是通透之人方能有如此的勇气。

在成都生活,他关注生活的日常,尤其是有特点的人,比如流浪者、环卫工人、烟酒店的老板。他还观察这些人的行事方式与日常表现,并从中发现不同人的生活日常及其典型性的审美趣味。比如,《她们的青春时代》就是对两个年轻女子不同的人生命运的一种刻画与审视,其中有小说的传神细节,也有散文性质的自由表达。在《成都烟火日常》一文当中,杨献平不仅将目光放在了个人身上,还将目光放在了最不起眼的人身上。一位与其生父外貌相像的环卫工人,令他眼泪迸发,在冷雨中不自觉地跑过去,但当发现他是另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的时候,对亲人的愧疚、怀念和对他人的爱与悲悯,无形中催人落泪。

当然,《成都烟火日常》中,杨献平还写到了万福桥、天府广场、青龙街、王家塘、锦江、多宝寺、大慈寺等地标。但他并非只是在空泛地写,而是写与自己生命生活有关的,那些带着生命体温与人间烟火气息的文学性的发现。比如,在《临街而坐》一文中,他一个人坐在人来车往的街边,品一杯清茶,看到孩童的清澈和老人的悲情,写某些人在一瞬间的表情变化,也写某些人在热闹与独处时候的迥然行为,呈现了诸多倏然而逝却又时刻重复的生命细节,以及个人的内心波动与情感幽微。

应当说,《成都烟火日常》关乎世道人心,也关乎个人现实变迁。不仅是一个人在成都的“日常烟火”,也是对当代成都乃至当代城市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份质感记录,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场感和“标本”价值。这本书是杨献平以外乡人的角度,对此前从未涉足但因为工作调动而进入的一座城市进行深入细致的打量,并糅合他个人命运遭际而生成的一部书写当代典型城市生活的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