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自称尔玛、尔麦或日麦,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古羌人以牧羊狩猎为生,主要生活于甘肃、青海一带。现在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北川、平武等地——在地质上属龙门山断裂带。

如何让更多读者了解羌族?我自然想到羌族民间文学宝库里那些世代口传延续而今却已然罕为人知的古老神话、史诗、传说、民间故事、寓言乃至民歌、童谣、谚语……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作家通过重述神话、史诗“古为今用”已屡见不鲜。如何借用“这盘散沙”通过个人的文学创作浇筑一个“综合体”,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学艺术瑰宝,较为全面地呈现其独特的民情风俗、丰富多彩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民间智慧以及长久积淀在人们心头的家国情怀——从而形成整体印象——于我是个沉重而艰难的命题。写作近20年,我深知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挑战,需要充分的准备、极大的耐心和艰苦的付出。

万事开头难,在涉猎千万余字的民间文学资料和相关文论,经过漫长缜密的酝酿构思,我洞悉到一个能够较为全面呈现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脉络和抒写路径。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1006059129125388288



2021年初动笔,2023年初完稿——《尔玛史诗》创作难度极大——文本价值的期许,亦是自我要求——除了小说语言、构思,故事人物等皆有依据根源可考,尽量原滋原味地保留民间底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此,亦要深深感谢王明柯、冯骥才、谷运龙、高屯子、周毓华、成绪尔聃、徐希平、赵曦、周正、谭良琦、贝子、罗世泽、时逢春、白郎、吉西等专家、学者、友人和同胞的著述研究、建议,给予这部长篇写作莫大的帮助。

《尔玛史诗》主要包括羌族最具代表性的史诗《燃比娃取火》《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泽基格布》,它们自成序列、浑然一体,涉及生活生产、爱情、战争与和平四大主题,也象征性地折射着古羌人的迁徙生存路径、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以及人类童年时期从蒙昧进入文明岁月的脉络。

《燃比娃取火》,为我国藏缅语系最具代表性亦是保留完整且较为罕见的中国版火起源神话,诠释了人类童年共同的遭遇与希望——火的使用被视作走向文明的开端,可与希腊普罗米修斯取火神话媲美。

《木姐珠与斗安珠》是一部优美传奇、曲折动人的爱情史诗,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撰文将其誉为“一缕添织在民间文学锦毯上的金线”。

《羌戈大战》是羌族民间史诗最为著名的一部,讲述远古羌人因战乱等缘故从西北徙居四川岷江上游的历史。2011年,该史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泽基格布》是迄今发现的首部羌族民族英雄史诗,投影着古羌古蜀往来融合的生活画卷。其中鲜明性格的民族英雄形象,反映了尔玛人从崇拜神发展至崇拜英雄的转变过程。泽基格布自岷江上游统兵征战古蜀(成都)为父母复仇,最终放弃仇恨,罢战归和——热爱家园、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美好愿望有了生动表达。在冲突、战争、和平事业的举措与践行中,透现出一个民族的最高智慧与核心价值追求——热爱家园,热爱和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遥相呼应,在当下也是弥足珍贵的启示。

《尔玛史诗》揭示了一种共同的回忆,“即人从神灵的世界走到现代生活世界的全部历史。”古花古谢,今花今开。百科全书式地再现一个古老民族丰富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写作念头在漫长的写作中消失殆尽,今后读者倘若因为这部书稿汲取些许生活的启示、智慧和美好的情感,对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掌握,生活中对家人家园家国有了更为深切的爱,那么,我的努力也算值得。

“两岸的山看得见不会碰头,两河的水看不见也会合流。”《尔玛史诗》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完成的。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冒险,我辗转徜徉于古老的岁月长河中,并且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魅力。

《尔玛史诗》的写作,是创造性、创新性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文学实践。我想,这本书不只是再现了尔玛人那些美好的智慧与情感,也回答了“他们是谁、来自哪里、到何处去”的古老问题。

(《尔玛史诗》,羌人六著,花城出版社,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