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光明蛋白……一个个新技术的萌芽加上科幻作家的想象,往往能催化出看似匪夷所思却又合乎逻辑的世界,给予读者以震撼人心的观感和全新的世界观冲击。
10月20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分会场上,中国科幻更新代代表作家谢云宁、科幻作家兼物理学博士刘洋等相聚于此,就“新技术进步为科幻带来什么样的灵感”展开讨论,现场各位科幻作家如数家珍。
今年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得主分形橙子向谢云宁发出提问,“其实科幻作家很有一个本事,就是把一个明明不存在的技术写得像真的,写得越好的越能‘骗到人’,就是水平越高的科幻作家,那么你是怎么把那些硬核的技术写得像真的?”
“科幻必须要以人为本”
谢云宁谈到,“以我最近创作的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篇小说为例,它的灵感来源于多年前霍金提出的射星计划,里面设想我们去外太空最便捷可靠的方式是什么?火箭的质量太大,真正能够走出太阳系之外的可能是厘米级别的小尺寸飞船,它通过激光不断地加速,最多能够达到1/4光速。”
但问题又来了,尽管这一灵感让本身就是微电子专业出身的谢云宁十分触动,但是怎么完成这个科幻点?如果它只是一个飞船,遇到外星人该如何交流?
“虽然理不清楚其中的关系,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这个点进行创作,因为科幻必须要以人为本,以人去和外星人沟通。所以,我设想了在飞船上携带人类的DNA,因为DNA相当于人类的一个密码标本。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话,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DNA去发现。”
创意是有了,但是后面又该怎么发展?“这个技术其实是霍金很早以前提出的,但霍金都去世这么多年了,我却一直没写出来。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终于想通了,如果按常规科幻小说的逻辑,流程应该是在太空遇到外星人,外星人把DNA克隆出来,然后开始交流。但这样就缺少了冲突性,我不愿意这样写。于是我设想了一个反转,不以克隆为前提的另外一种方式,为了吸引人又加了一些新奇的元素,最后构成了这一篇科幻小说。”
“拥有无限能源,人与人之间还会有差距”
能源一直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核心话题,社会的发展,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也正因为其稀缺性,加剧了国际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当能源无限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谢云宁表示,“我在第一篇长篇小说里面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用一个‘戴森球’把整个太阳包裹后,人类就拥有了无尽的能源。但矛盾的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会有差距,这个差距在于每个人感知的事件存在差异。”
“因为我们大脑有部分是没开发出来,人的感知能力其实是可以加速的,比如在我们看视频的时候1.5倍数、2倍数。而未来的虚拟世界可能会欺骗我们的大脑,把大脑在虚拟世界的倍数提升到四倍、五倍,几十倍。所以每个人能够感知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在那个世界里面,可能更高级别的人能感觉到100倍时间,普通人可能只能感觉到10倍时间,还是会有不平等。所以核心的点在于,能源问题可能并不是困扰我们人类的一个特别关键性的问题。”
科幻小说中的哪一项技术最有可能实现
谢云宁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其目前比较关注的是DNA储存技术,“一克DNA相当于大约300万张CD,我们以后不用带U盘光盘,就可以通过自己的DNA来存储,除了改造自己的垃圾DNA,还可以随身携带。”
据资料显示,DNA存储技术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储技术,它利用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存储介质,具有高效、存储量大、存储时间长、易获取且免维护的优点。
一些不常用却需要保存的信息,譬如历史档案等,尤其适合用DNA存储。不过,鉴于实验室合成DNA分子的成本,现阶段用它来存储信息十分昂贵,DNA存储技术是个不确定的命题,DNA存储技术数据的完整性也是个问题。但随着技术发展,DNA存储技术有望进入寻常百姓家。
2022年10月,天津大学一项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该校合成生物学团队将10幅精选敦煌壁画存入DNA中,并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
科幻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
不同于文学作家,科幻作家在创作时往往需要超出凡俗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脑洞大开”的作品,这也是科幻小说创作的难点所在,因为这并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的。那么这些灵感来源于何处?
刘慈欣曾在采访中表示,“主要部分不是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我感兴趣的书本,包括从新闻、书本上看到的目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突破,以及这种发展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冲击。”
除了因缘巧合下的灵机一动,科幻创作者们似乎更多地会从书籍杂志登载的前沿科技信息中受到启发。和刘慈欣一样,谢云宁表示,“我原来特别喜欢去网站上看科技新闻,现在还去看一些公众号或者杂志,例如《环球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