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30年前写小说,还是30年后写诗歌,我始终坚信写作是语言先行,而不是语文老师说的文章要先有中心思想。而语言先行,能在最大刻度上给写作者带来意外和惊喜。给我带来意外和惊喜的语言,就是大家所说的诗的语言。字是寻常字,意却不是寻常意;这些不具辞典意义的字词组合,却具有别出心裁的“陌生感”,对事物有着穿透性的深刻体察与感悟。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诗的言说方式,王安石称之为“诗家语”,意大利的薄伽丘说这就是“精致的讲话”。
但是,在30年后的今天,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突然间承受着来自AI的冲击与困惑之重。尤其是今年春节横空出世的DeepSeek,让诗人作家艺术家们感到了强烈危机,尽管网上晒人机诗作PK聊以自慰的人众多,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人感到惶惑不安。人们普遍意识到,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也必将深刻地改变文艺和文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省作协创研室召开龚学敏新诗集《经济舱》研讨会,我认为对AI与写作的讨论非常有意义。由于认识粗浅,我今天主要想从学敏《经济舱》独特的诗歌语言艺术出发,谈谈诗歌写作该如何回应AI技术冲击带来的现代性重构与日常美学觉醒。
一、破除语言困境:“不可控诗意”破除逻辑链条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龚学敏始终是一位以语言革新和意象实验著称的诗人,也是一个对我在诗歌语言技巧上有着深刻影响的诗人。他的新诗集《经济舱》以160余首作品为载体,将现代生活的碎片与深邃的哲思熔铸成诗,既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特质,又展现出对诗歌语言边界的进一步探索,灵感语言的光彩铺排在字里行间,不仅是对“经济舱”这一日常符号的祛魅与重构,更是一场关于诗歌如何回应AI写作困境的深刻探索。
首先,我们都知道,AI写作的核心逻辑是基于既有语料库的排列组合,追求“正确性”和“效率”,但龚学敏的诗歌语言则展现了人类创作中不可复制的“混沌性”。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首名为《加油站》的短诗(当然,这本诗集中大部分是一二十行的短诗,有的甚至只有十来行)
黑暗硕大的卵壳 ,封冻着大地
枯草作为象征活着
被黎明惊醒的加油站。早起的
女人,用生病的,咳嗽声的
镢头一点点地
把埋在沉默中的时间
挖出光来
给汽车,拖拉机,摩托… …
做早餐
峡谷两边树叶的书,被霜翻成
加油站女人身上军大衣的颜色
“黑暗硕大的卵壳”“生病的镢头挖出光”中,诗人通过意象的跳跃与陌生化表达,打破了日常语言的逻辑链条,形成“不可控的诗意”。
这种创作过程“始于某个词语或意象,下一句诗如藤蔓自然生长”,与AI基于预设框架的生成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几天前在《经济舱》重庆新书发布会上,重庆市作协主席张者所言,龚学敏的诗歌“将高高在上的文学皇冠拉回烟火日常”,而AI的“完美文本”因缺乏这种对现实的意外感知,显得“正确却空洞”。不信你看看我用DeepSeek写的一首诗《夜晚的折多河》:
四座桥孔漏出银河
经幡在浪尖打卷时
折多河正吞咽星辰的碎银
霓虹溶解了雪粒,漂浮成
酥油灯上游荡的哈达
情歌在混凝土裂缝里发芽
东岸的琴弦被风拨动
酒杯碰撞声沿着水纹扩散
子耳坡抖落松针
接住每一粒坠落的音符
石阶把月光砌成转经筒
浪花翻过将军桥的脊背
碎成牦牛毡房上蒸腾的雾气
此刻所有的山都在退潮
唯有水纹在暗处刺绣
将整座城的倒影缝进
冰川未完成的褶皱
可能有人觉得挺好的呀,意象新奇,诗意浓郁。事实上,我去年国庆大假自驾路过康定,晚上到达时看到的折多河,是巨浪滔天的折多河,河水汹涌澎湃,撼人心魄,但这首诗看不到“我”,有的只是“正确却空洞”。此外,只要你用DeepSeek多写几首诗,就会发现它有“肌肉记忆”或者说“抗药性”,随便你怎么喂料,翻来覆去都是那些核心意象或关键词,除非你换一个用户登录——甚至他在思考时还大言不惭说此前用户曾提示过什么……而学敏的《加油站》,则是诗人将在某个加油站偶然所见的一幕表达为诗歌所见,不仅我在场,更是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
正如学敏自己曾说过的诗歌是“对世界的混沌思考”,其语言具有“抽象凝练的意象转换”能力。《经济舱》开篇第一首《乌云》
乌云把天空灰色的大衣,裹了又裹
读过的志怪小说,慢腾腾地
聚拢,赶路
像是它们自己操作的前途
一片黯淡
机舱里常温的脸谱,对着散装的光芒
有时,光芒们只是一个个形容词而已
如同 ,感冒药中被捣碎的
两粒 VC
空姐一天天老起来,胭脂的费用
和年龄成正比,这一点,更像
我在空中默念到的一个怪怪的名词
他将“乌云”“脸谱”从具象符号转化为承载多重隐喻的意象,这种深度符号化处理需要诗人对事物本质的敏锐捕捉,而AI仅能模仿表层语言风格,无法实现“从日常到诗意的跨越性重构”。
二、突围技术困境:“我在场”作为反击AI机械性的武器
AI写作的困境之一在于其“去我(人性化)”特质,而《经济舱》则以强烈的“我在场(人间烟火气)”重构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龚学敏将航站楼、加油站、经济舱等现代生活场景纳入诗境,通过细节的“在场感”赋予诗歌血肉。
暮色中的山羊
成为山冈上的一面白旗 ,被风
大口大口地吞噬
我们把隐约望见的摇晃 ,说是坚守
此时
唯有这最柔弱的干瘦 ,才能支撑
暮色的苍茫
又例如:
理发店
背景音乐拼命捂着电动理发刀的嘴
整整一个上午 ,女理发师
一边抱怨膨胀的菜价
一边把顾客头上麻木的日子
韭菜样
割去
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思和倾向,不着痕迹地艺术地隐藏于优美的文字“外衣”之中。既包含对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凝视,又暗含对时间与生命的隐喻。这种“我在场(人间烟火气)”不仅是题材选择,更是一种创作姿态——通过个体经验与情感的深度介入,对抗AI的“机械正确”。因为,诗歌是通过瞬间情感传递“审美的旨趣与境界”。而AI的“情感模仿”因缺乏真实生命体验,始终停留在修辞层面。龚学敏的诗歌则通过“对世界痛感的捕捉”(如《经济舱》中经济舱作为现代人精神困顿的隐喻),展现了人类独有的“情智结合”能力。这种能力恰是AI无法通过数据训练获得的,正如李海洲所言:“AI需要学习人类的好作品,而人类创作的革新才是AI进步的前提”。
三、重构人文精神:唤醒个体对生命、他者与世界的共情
面对AI对写作主体性的消解,龚学敏此前在接受顶端新闻采访时曾说“必须写时代,写自己的内心”,这指向了诗歌在技术时代的人文价值重构。他认为,诗歌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人类对世界的态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创作唤醒个体对生命、他者与世界的共情。例如,在《路过海鲜店》中,“摇篮中的婴儿一出生便给大海作伪证”“氧气来自工业\整个大地的生命成为利润的加速器”,这种对现实的观察与剖析,超越了AI基于数据整合的“伪共情”。
此外,《经济舱》的创作实践本身即是对人文精神的坚守。诗集收录的160余首诗作中,既有对现代生活的批判性观察,也有对传统诗意的创新转化。这种“既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双重性,使得诗歌成为抵抗技术异化的精神堡垒。写作的本质是“生活本身”,而龚学敏的诗歌正是通过“真诚表达”与“不完美的人性痕迹”,实现了对AI“去人性化”写作的反拨。
结语:在“回到人自己”中寻找诗歌的出路
毫无疑问,人类已不可避免进入了AI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已来,没有人躲得过技术浪潮带来的深刻改变。龚学敏的《经济舱》启示我们,诗歌回应AI冲击的关键并非否定技术,而是在“我在场(人间烟火)”中强化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诗性,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普遍共鸣,诗人需要更加专注于个性化表达、情感深度、文化批判与精神救赎。正如李敬泽所说:“写作更应该有力地回到人自己,回到我们的身体,回到我们活生生的身体,回到我们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的活生生的行动的连接和关系中。”
这或许是AI永远无法抵达的文学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