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晚,“彩池邀月·诗汇黄龙”2025黄龙中秋诗会暨颁奖典礼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举行。

活动现场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徐荣林,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作家侯志明,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诗人鲁娟,成都市作协主席、诗人熊焱围绕主题展开圆桌对话,共同探讨“一首诗如何让黄龙被更多人看见”。为诗歌与文旅的融合碰撞出思想火花。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93102772860928000


创作之核:以真诚与境界书写“黄龙神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每个人与黄龙的邂逅都可能是一首动人的诗。”鲁娟认为,黄龙的自然奇观本身就是最好的“灵感催化剂”。

在评审诗会作品时,她发现优秀作品往往兼具“精湛的诗歌技艺、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鲁娟以2025黄龙诗会为例,强调主题创作需“让诗歌技艺与地域特色同频共振”,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触摸到黄龙的灵魂。

熊焱则从创作方法论入手,提出“境界说”。“王国维讲‘词以境界为最上’,写黄龙亦然。”他认为,诗歌的高下不在辞藻堆砌,而在能否捕捉“黄龙的神韵”。熊焱以范仲淹未到岳阳楼却写出千古名篇为例,说明“境界源于修养与襟怀”。“哪怕未曾亲临,有境界的诗人依然能通过敏锐的感受力与联想力,让黄龙的雄奇与灵秀跃然纸上。”他强调,创作的核心是“真诚”——“遵从内心的召唤,从真实体验出发,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


文旅融合:让诗歌成为黄龙的“文化名片”

“黄龙就是你的诗和远方。”徐荣林以这句诗意宣言,揭开了黄龙通过诗歌赋能文旅的实践路径。

作为景区管理者,他认为诗歌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更是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抓手。“我们要编好一本书、拍好一部片、办好一场会,让黄龙的美更好地走向世界。”徐荣林强调,黄龙700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3888米的海拔高差,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而诗歌正是将这些“大美”转化为“共鸣”的最佳载体。

侯志明则从文旅融合的本质出发,提出“文旅融灵魂”的观点。“文化和旅游真正结合时,才能碰撞出灵魂。”他认为,黄龙诗会以传统节庆为载体,将《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与中秋文化结合,既延续了文化根脉,又为景区注入了情感深度。“有的人通过诗歌看见黄龙,有的人通过黄龙看见诗歌,这种双向奔赴正是文旅融合的最高境界。”


生态之诗:从“人类中心”到“万物共生”

“如果不站在人与生态共生的高度,我们很难出大作、名作。”侯志明的这一观点,将诗歌创作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他认为,黄龙作为“既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又有自然公园的最全保护地”,其生物多样性为诗人提供了宏大的叙事背景。“当诗人真正理解‘从人类中心到万物共生’,笔下的黄龙才会既有彩池的斑斓,也有鼹鼠、白鹤的生机。”

徐荣林对此深表认同。他提到,黄龙近年发现的新物种,正通过诗歌被赋予文化意义。“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的馈赠,而诗歌让这份馈赠有了温度与记忆。”他透露,未来黄龙将继续以诗歌为媒介,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的深度结合,让“丰”与“全”的自然特质,通过诗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当彩池的月光洒满诗行,当松涛与吟诵声交织,黄龙与诗歌的相遇,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重组。

从管理者的“诗与远方”实践,到创作者的“境界与真诚”探索,再到生态与人文的共生思考,这场圆桌对话揭示了一个核心:诗歌是黄龙的“软实力”,也是让世界看见中国西部之美的“硬通货”。

正如熊焱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是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黄龙,正是这片诗意栖居地中最璀璨的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