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晚,“彩池邀月·诗汇黄龙”2025黄龙中秋诗会暨颁奖典礼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启幕。作为本次诗会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梁平对获奖作品进行专业点评,不仅披露了评审过程的细节,更点明了“黄龙诗篇”的创作核心与审美标准。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93100171629084672

本次诗会征稿共收到2000多件近万首参赛诗歌,评审团由梁平、胡弦、鲁娟、霍俊明、杨献平、吴小龙等著名诗人、评论家组成。梁平介绍,评审工作严谨细致,在第一次获奖票决名单出炉后,评委们专门连线胡弦、霍俊明、鲁娟、杨献平集体讨论,针对每首作品的等级、名次等畅所欲言,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了获奖诗人与作品。

“参赛作者都有很好的发挥。”谈及作品整体质量,梁平表示,所有参赛诗歌均以“黄龙”景区为着眼点,从地理意义延伸至人文价值,从自然风景拓展到自由想象,展现出丰富的创作维度。更让评委们欣喜的是,本次一二三等奖与优秀奖作品间并无明显落差,“不少优秀奖作品和等次奖作品让我们难以平衡和取舍,这种‘纠结’正是作品整体优秀带来的惊喜。”

在梁平看来,评价“黄龙诗篇”的关键,在于“主题的精准呈现”与“诗歌的艺术表达”两大核心。他解释,“精准呈现”即明确黄龙是书写的具体对象;而“艺术表达”,则是立足黄龙、对自然风情风貌的独特审美——用个人感悟与想象,以跨越地理和时空的“诗性”抵达人类共情,“我们期待,无论是否来过黄龙的人,都能因这份‘共情’而收获感动与震撼。”

基于此,评委会对作品的“代入感”尤为看重。“语言的代入感、情绪的代入感、想象的代入感,缺一不可。”梁平强调,若语言、情绪、想象缺乏代入感,写得天马行空、云里雾里,“宣传黄龙、书写黄龙的主题就无法很好呈现,抒情也可能流于空泛,甚至空洞。”

据悉,本次活动由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川观新闻文化频道主办,汇聚国内诗坛名家、文旅界代表及获奖诗人,在国庆中秋双节的黄龙盛景中,完成了一场诗歌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