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园内鼓乐声,诗人兴会话传承。9月18日上午,参加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的中外诗人们走进西安大唐芙蓉园,观看了一场别具特色的鼓乐表演。这场以“传承”为主题的鼓乐表演,用音乐讲述了唐朝以来的乐师们历经千年的坚守。
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2009年,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东仓鼓乐社是西安鼓乐代表性表演社团之一,创新性地将非遗艺术与全息投影技术相结合,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体验。流云飞鹤的电子帷幕宛如薄纱,身着华服的乐师们于幕后渐渐显影,分持笙笛竽箫、阮琴锣鼓等乐器缓缓起势,乐音渐起,听者无不陶醉在大唐宫廷燕乐的典雅悠长中。
罗伯托·阿库尼亚(墨西哥)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曾写过一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李白的长夜》,并发表在《诗刊》杂志上。当他登上唐风建筑紫云楼聆听这场鼓乐表演,仿佛身处李白所在的时空,感受到诗歌之外别有韵味的文化魅力。
除诗人的身份外,露西亚·卡瓦略(玻利维亚)还是一位小提琴家。她对鼓乐表演中用到的中国传统乐器感到好奇与着迷,并表示这几日的陕西见闻已成为她写作经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会在今后的诗歌中表达这些经历、记忆和情感”。
“东方文化以一种没有间断、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传承并发展下去,滋养着一代代人。”香港诗人史云彦称鼓乐带给她“一种直达心灵的震颤”,表现出与自然长期相处下凝聚的古老智慧。她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吸纳鼓乐表演所表达的“和而不同”思想,在复杂和深刻之中找到一条向内凝视、通往内心的路。
“鼓声不能停!”当东仓鼓乐社传承人赵筱民站在台上大声呐喊,在场诗人无不为之动容。吉赛尔·露西亚·纳瓦罗(巴西)感慨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极其重要,没有文化,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来自何处、走向何方。”三天的陕西文化之旅让她重新认识了中国,“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之旅。当我穿上唐代的服装、品尝中国的饭菜,我的精神也仿佛与中国部分相连了。我开始学习一些中文词汇与语句,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诗歌”。
表演结束后,拉美诗人们依次登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并表达了对接下来北京之行的期待,期盼进一步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