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重庆一处影棚内,四川方言家庭短剧《家里家外2》正式开机。这部每集只有几分钟的短剧,拍摄周期却长达30天,远超行业常见的7至15天“短平快”模式。在9月7日举行的《家里家外2》媒体探班会上,制片人刘菲在片场向川观新闻记者坦言:“压力很大,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但我们不想让观众失望。”
作为“国内精品短剧头部厂牌”听花岛的代表作,《家里家外》自去年播出后,凭借浓郁的川渝风情和真挚的家庭叙事成功“破圈”,被称为“成都文旅新名片”。如今,《家里家外2》能否延续口碑,甚至实现突破?整个剧组选择用“慢工出细活”来回答。
不满足于“爽点”和“反转”
追求细节中的生活晶体
“我们敢放弃一些过于短剧化的东西。”刘菲透露,第二季没有“为爽而爽”的强情节设定,转向更贴近生活本真的叙事。她表示,第一季成功后,团队更有信心摆脱套路,回归情感本质。“如果我们换一个故事内核,就感觉像换了一家人一样。但我们希望是这一家人生活在真实的平行时空里。”
在观摩片花和主创分享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指出:“《家里家外》用更多细节展示了一种珍贵的可能性,这些细节不仅来自化妆、道具等方面的精致,更来自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以他独立的方式组成一条线索,而这个线索合在一起又是一个生活的晶体。”他进一步分析了《家里家外2》的情感价值体系:“剧中每个人都带着光彩,例如小男孩无比聪明,小女孩可以进国家队,爸爸是技术人才,妈妈能做百货公司老板,这些超出了一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感动的东西来自真实的困难,来自大家日常生活中间真实的怕与爱。”
实景搭建、竖屏美学
用电影思维重塑短剧
“我们这次有种拍电影的感觉。”男主角王道铁如此形容第二季的拍摄体验。美术指导钧源介绍,第二季采用了不同于首季的实景搭建拍摄方式。为保持观剧连贯感,团队在设计第二部的家时,尽力还原了第一部的空间结构、色调甚至家具摆放。“有时候大家看着就会有很整合的感觉,好像这家人真的在这里生活了半年。”
针对竖屏播放的特点,美术组还专门优化了构图设计。“竖屏的美学逻辑有别于传统横屏,”钧源解释道,“在横屏中,‘天’与‘地’是可以参与叙事的,而在竖屏里很难实现这种功能。”为此,他们在房门顶棚之间增加了一些层次化设计,避免摄影师拍全景时出现“天上很空,地上很干”的常见问题。
片场如家,川味不减
拍摄片场,刘菲向川观新闻记者分享了一个难忘场景:为抢黄昏的光影,全组人在河边抢拍一场戏时,需要拾起一棵三米长的树桩。“刚开始是三四个人抬,后面变成一群人抬,大家很激动地说:‘快点,来活了!’我觉得大家在组里就像一家人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家里家外2》仍然全程使用四川方言,并续聘方言顾问逐句翻译剧本,保留原汁原味的川渝文化底色。故事虽延续重组家庭主线,但加入了新成员“陈三轮”,也通过剧情折射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家的生活变迁。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徐华表示,这部剧的核心魅力在于“把时代质感、人文温度和家庭温情融为一体”。他期待《家里家外2》能成为“又一部现象级爆款短剧,不仅在网络上走红,更在观众心中留下长久的温暖和力量。”
据悉,《家里家外2》预计于11月上线。虽然未对成绩有过多预期,但剧组一致认同:短剧不应止于“低成本、短周期、高爽感”,而是可以兼具情怀、创新与美学,哪怕这样需要更多时间、更大投入。正如制片团队所说:“我们希望能跟观众再双向奔赴一次,让大家觉得《家里家外2》会更有意思、更写实、更值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