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颁奖仪式在成都科幻馆举行,这一文艺盛事在成都文艺界引发强烈的关注和反响。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聚焦“成都表达、表达成都”,涵盖文学、戏剧、影视等12个文艺门类,共评选出40件获奖作品及74件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共同绘就了成都文艺繁荣创作的生动画卷。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系列展播,带您走进这些优秀作品及其创作者的故事。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65779326908284928

本期聚焦文学类长篇小说获奖作品《少水鱼》,这部由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卢一萍历时三十年潜心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纯南方气质的时代小说”,通过家族叙事映照城市文脉,书写时代变迁,让我们一同走进卢一萍的文学世界,感受这部匠心之作的艺术魅力。

在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颁奖仪式的舞台上,卢一萍表达了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成都,是赐予我内心安宁的港湾。这份幸福感,源于心底最深处的踏实与温暖,金芙蓉文学艺术奖。此刻对我而言重若千钧,拿在手中,感到格外沉甸甸。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我过往创作的肯定,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热爱的回响。”他将成都比作一幅活生生的、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认为这座城市街头巷尾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古今交融中蕴藏着独特的城市气韵。他说:“我最大的心愿,便是倾注心血,创作一部属于成都的文学长卷——一部用文字铺展的、充满烟火气韵与时代脉动的成都版《清明上河图》,让这座城市的灵魂在字里行间永恒绽放。”

“这部作品刚好是我追求文学梦的过程,过程中有很多的酸甜苦辣,但创作本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卢一萍如是说。这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23年9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是卢一萍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讲述了李氏家族五代人,为创建带有荒诞色彩的新唐王国,百年间自大巴山南麓流徙到江南,再从东海荒岛沿长江远征到大巴山南麓的惊心动魄的经历。通过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展现了战争与饥荒的浩劫、被迫的流徙与远征、为了生存进行的不懈抗争以及刻骨铭心的爱情。卢一萍将微小的人物与对强大命运的抗争并置,使其相互映衬,更好地表达出时代的变迁。同时,宏大历史背景下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在谈及创作理念时,卢一萍表示:“作为作家,我写作的主旨一直没有变,还是想通过这部小说去更深入地探索人性的幽微,表现我们所处世界的荒诞。”他特别强调与现实保持紧密联系的重要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一直都在设法更多地向现实靠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都会去写一些非虚构作品的原因——这是我不被书斋所拘,能够走在大地上、旷野间,与这个异常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保持接触的途径。”

《少水鱼》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文学坚守的史诗。卢一萍表示,这部作品的构思始于三十年前,但真正动笔写作却是在多年沉淀之后。“整整放了三十年,但再次动笔的时候,则一气呵成。”这种长期的酝酿与沉淀,使得作品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历史厚重感与艺术完整性。在2023年10月《少水鱼》新书发布会上,卢一萍曾分享道:“通过这个途径,我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冷暖,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与痛苦哀愁,这些人的经历往往也化成了我的经历,这使我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而有所依托,我的虚构就有了一个我能感触到切肤之痛的真实基础。”这种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脉搏紧密结合的创作方法,正是《少水鱼》能够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对《少水鱼》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在写作上服从写作最本质要求和自己内心最本质冲突的作品,这种文学创作理念,使《少水鱼》读来显得饱满而扎实。”阿来特别指出,卢一萍在作品中运用了类似“野史”的方式来构成故事基本框架,这对于写作者而言具有相当的风险与难度,但作者成功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故事线索,能够通过多个角度的书写让整个故事变成一个人性的多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