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成都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里方言此起彼伏,“巴适得板”“安逸哟”的赞叹声不绝于耳。知名作家杨红樱带着首部转型之作《成都往事》在此举行新书首发式,用一场地道的“成都龙门阵”,将书中“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成都人气质,融进了与读者的面对面交流里。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63964964438589440


现场人气火爆

从儿童文学到城市记忆:一场酝酿半生的转型

“我为孩子写作40余年,《成都往事》是我给自己写的一本书。”杨红樱在活动中坦言,从19岁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至今,她用22年完成30本《淘气包马小跳》,用19年写完30本《笑猫日记》,总计240万字的创作让马小跳和笑猫成为几代孩子的“精神伙伴”。

而这次转型书写成年人的故事,源于她对故乡愈发浓烈的情感。“离开成都在北京生活十几年,才懂这座城市有多让人牵挂。”杨红樱说,60岁的她希望用文字为成都留下记忆,“书中人民公园、大慈寺都是真实的,但人物是虚构的——就像把童年见过的巷弄、公馆重新编排,让老成都的魂灵在故事里活过来。”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63965037155237888

杨红樱

虚实之间的成都:公馆里的烟火与风骨

活动现场,杨红樱细细拆解了书中的“成都密码”。8号公馆与90号公会是故事的核心舞台,这里住着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主角小满——她曾被选去唱清音,三次恋爱都爱得纯粹、分得洒脱,最终嫁给一个“一辈子在构思长篇小说”的平凡男人。

蒋二爷则是书中最动人的男性形象:作为考古组织成员,他总在邻里间调解纷争,甚至在成都和平解放时期默默参与地下党工作。“他身上有老成都人的温润和担当。”杨红樱说,这些角色身上都藏着成都人的共性——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人民公园,既是喝茶聊天的闲适场所,也曾见证时代风云。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63965161524740096

立体书里的成都味:文字、声音与老时光

四川人民出版社为这本书设计了独特的“立体阅读”体验:封底的二维码可扫码收听成都方言片段,书中穿插的卡通卡片还原了80年代成都街头的“耙耳朵”自行车——男人骑车带着妻儿,车斗里坐着怀孕的妻子,这一幕正是书中小满与丈夫的生活写照。

“当年成都街上最多的就是这种自行车,”杨红樱笑着回忆,“就像都江堰的水懂得进退,成都男人的‘耙’,是对家的温柔担当。”现场展示的书中插画里,人民公园的茶桌、巷弄里的公馆平房,都精准复刻了老成都的模样,让读者瞬间穿越回20世纪60至90年代的成都街头。


读者共鸣:从童年记忆到城市共情

活动中,一位语文老师的分享引发全场共鸣:“杨老师的书是我和学生的‘密码’,孩子们写作文时,总忍不住用马小跳的调皮、笑猫的智慧作比喻。”如今读到《成都往事》,她更感受到“长大后的共鸣——那些回锅肉的香气、茶馆里的闲谈,都是刻在成都人骨子里的记忆。”

杨红樱说,这本书不求成为“巨著”,只愿做“城市的留言本”。就像书中角色那样,成都人总能在时代浪潮里保持从容:“拿得起对生活的热爱,放得下过往的得失,想得开眼前的波折——这就是成都最迷人的风骨。”

据悉,《成都往事》以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为背景,通过三座公馆里的人物故事,展现了成都人柔韧松弛的活法。正如杨红樱所言:“这本书写给所有记得老成都的人,也写给想读懂成都的人。”

(图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