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25·书香中和——“作家走进中和”系列活动第50期在中和文体活动中心举行。本次活动以“寻找人与自然的缓冲地带”为主题,主办方特邀诗人、高级编辑赵晓梦现场与读者面对面,共赴一场文学与自然交织的思想雅集。

活动现场,赵晓梦以质朴且生动的语言开启分享,将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创作经验娓娓道来,畅谈对生活的体悟,瞬间拉近与在场观众的距离。

他以生动的叙事回溯了过往在自然与人文交织中的所见所感,从旅行路上的点点滴滴,到城市书房里与泛黄书页的静默对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活在当下”的深刻诠释。谈及本次活动核心主题“人与自然的缓冲地带”,赵晓梦说,这一“缓冲地带”既是物理空间上的过渡,更是心灵层面的栖息地——当现代生活被快节奏裹挟,文学恰如一片温润的湿地,既能承接自然的馈赠,又能缓冲现实的焦虑。“人生是一场旅行,文学应该说走就走。”他表示,真正的文学创作不应困于案头,而要像旅人般踏上土地,在山川湖海间汲取灵感,在市井烟火中捕捉温度。

随后,赵晓梦围绕文学创作素养与现场读者展开探讨。他用“洒脱、敏感”等词语概括创作者需具备的特质。其中,谈及“洒脱”,他认为文如其人,创作者需秉持通透的人生态度。正如杨绛所言,不必为不值得的坚持徒增烦恼,应分清主次,在人际交往与事物认知中保持纯粹与利他之心。“这种洒脱映射到创作中,能让文字更显通透自然,避免冗余与矫饰,以真挚打动读者。”而关于“敏感”,他直言这是捕捉灵感的关键:“文人对周遭细节的敏锐感知,能转化为创作的鲜活素材,他以苏轼为例,介绍苏轼即便屡遭贬谪,仍能从风雨中悟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正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腻体察,来自于专注和日常的深度沉淀。”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赵晓梦提出的“人与AI共生的缓冲地带在哪里?”的议题引发热烈讨论。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多个领域的面貌,但值得注意的是,AI作为工具能带来诸多帮助,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应过度依赖,而应合理利用其优势,并从破除语言困境、突破技术困境、重构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深入剖析。

“创作者需具备‘在场感’和‘体验感’,以此实现技术层面的突围,同时要主张重构人文精神,唤起个体对生命及世界的共同情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自身,要保持对世界、生活乃至自身的好奇心,以及对现实事物的细微感知,用语言理解生命,摒弃模式化、程序化、机械化、定制化、组织化的创作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甚至可以突破传统的语法逻辑与规范。”他认为,真正的缓冲地带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文学的本质是人的故事,是心与心的交流,这一点,AI永远无法替代。”

“聆听赵晓梦老师关于写作的分享后收获颇丰,对其中提到的写作技巧及相关要求印象深刻,勤奋等品质在写作中至关重要。”一位小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当被问及在写作中如何理解生活与学习结合所需的“缓冲地带”时,他说,“缓冲地带”存在于诸多事物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如同游戏与生活之间以手机为间接连接一般,生活与学习的结合也需要这样的过渡与联结。

据悉,“作家走进中和”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50期,始终以文学为桥,搭建起作家与读者沟通的平台。“此次活动通过赵晓梦的精彩分享,让更多人在文字中触摸自然的温度,在交流中汲取创作的力量,为“书香中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活动主办方中和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赵晓梦,诗人,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作品集9部,代表作有长诗《钓鱼城》《马蹄铁》等。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钟山》《作家》等上百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入选30多种选本。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长诗奖、十月诗歌奖、《北京文学》诗歌奖、长征文艺奖、四川文学奖等数十种奖项。

《缓冲地带》是一部探寻与追问之作,也是一部用新形式打破传统修辞的探索之作。作者在写景状物、行吟拾遗、创作答问中,以诗情洞察人性幽微,以文字烛照生活长路,表达对复杂世界不动声色的观照与反思。这些穿林打叶的文字,犹如一束束光的投影,既有对日常生活最直白的豁达呈现,也有对自我身体和灵魂的深沉叩问;既有人在路上的风花雪月,也有人在江湖的风骨秉性;既有人文地理风物的田野考察,也有现实宽大背景的诗性扩展;既有谈古论今的冲动,也有细枝末节的琐碎。

作者笔下翻涌的历史风云、故土亲情、自然万物、生死博弈,既充满诗与远方的丰盛、饱满、苟且,又定格青春到中年这段转瞬即逝的旅程。这些左冲右突的汉字,只为寻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缓冲地带,以此抵抗如流水一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