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29日,在成都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的24名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界代表,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文明互鉴的文学对话。这场由中国作协南亚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成都)主办的文学体验营活动,是中国与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人文纽带的具体体现。
开营仪式合影
开营:深切寄语
蜀中多才子,从“诗圣”杜甫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三苏,从“人民作家”巴金到“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文化链条,孕育了独特的文学基因。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在开营仪式上致辞
活动首日,胡邦胜在致辞中指出,四川是中国文学重镇。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大家在四川留下了千古名句,彰显了为国为民、乐观豁达、开放进取、兼收并蓄的文学精神。希望各位南亚青年走近文学大家,体会不朽篇章,深入感悟中国文化精髓。也希望南亚青年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使者,以文学为桥,打造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新景象。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虽未能出席开营仪式,但给每个留学生送上亲笔签名的图书《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希望这份礼物成为留学生们的了解成都乃至四川的"文化地图",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
专家学者多维度讲解文学和文化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洪讲课
哈拉帕遗址发现的上古骰子,三星堆出土的印度洋海贝,印度传播的巴蜀茶叶,巴蜀移植的南亚茉莉花……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洪表示,没有任何一个文明是一个孤岛,中国和南亚从上古时代以来,在物质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就有着丰富的互动交流。他带领南亚留学生从历史深处探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文明,遍览古代巴蜀地区和南亚各国的千年交流史。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讲课
当代文学正在成为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既需直面历史创伤,更要拥抱科技变革中的人文精神重塑。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以印度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白老虎》、中国作家莫言的《檀香刑》解读中国与南亚在历史和文化上共通性;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到AI的广泛运用,展现中国科幻热潮与工业化进程的密切关联,揭示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冲击。中国的现当代文学正在通过书写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与价值观。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罗伟章讲课
跨文化的实际交流早已有之,而跨文化概念的产生则始于20世纪中叶,文化差异是促使交流产生的契机,能帮助人们突破地域、民族等概念化认知的局限。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罗伟章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帮助我们打破自身的认知偏差,通过对生活、历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入学习,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罗伟章强调,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应具备跨文化视野,超越文化表层差异,既关注人性,又尊重自然,突破狭隘化创作倾向,构建跨文化叙事空间,在文学创作中实现精神价值的当代转化,以推动文学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延展与创新。
漫步杜甫草堂、三苏祠等 解码文学基因
本次活动中,留学生走访了杜甫草堂博物馆、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三苏祠博物馆三个地点。虽然在此期间,天公不作美,时有阵雨,但也没有浇灭大家了解文化名人的热情。
参观杜甫草堂
来自孟加拉国的米雪表示,在参观完这几个名人故居后,她发现杜甫是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不是写给皇帝听的,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的;苏轼,则是乐观的哲学家,虽然被贬了好几次,但他总是笑着写词,真的很会调节情绪。苏轼是“文化世家”,他像是古代的“多功能男神”,不仅在政治、文学、历史、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成就,还是一个很棒的厨师,发明了“东坡肉”,文学和美食之间,也有“化学反应”。
参观三苏祠
“我被李劼人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所打动”,来自巴基斯坦的陈以轩感动的说,“李劼人先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翻译了很多外国作品到中国,为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参观完三苏祠博物馆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魅力更是让我钦佩不已。这些文化体验,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参观李劼人故居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希望所有人都有房子住。来自孟加拉国的林一感慨道,“虽然他自己生活艰苦,却想着别人。在孟加拉我们也有很多关心人民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让不同国家的人都能感受到爱与同情。杜甫的诗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也连接着中国和世界。”
在三苏祠门前的合影
结业:新的旅程
中国作协外联部亚非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李强在结业仪式上号召大家多阅读文学作品,相信文学的力量。他总结了文学了几个作用,文学可以帮助人走出低谷,塑造人生价值观、也是人在孤独时刻的陪伴,还可以锤炼人的语言能力。他表示,希望大家带着这两天的收获,继续探索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并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南亚朋友。
两日虽短,文缘绵长,本次活动期间,南亚的24位留学生一同参与文学讲座,碰撞文明花火,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漫步杜甫草堂,寻迹千年诗魂,穿过三苏祠,触摸三苏文脉,驻足菱窠院内,透过百年光阴,窥见《死水微澜》里的烟火成都。这些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成为了我们拉近彼此心灵距离的纽带,也正是本次体验营活动的意义所在。(文图/梁曌 胡尊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