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一场用“四川车牌串联诗歌地图”的赏读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诗人黎阳携诗集《蜀道》带来全新创作:以川A到川W车牌为坐标,把剑门关的云、都江堰的水、驷马桥的晨雾都铸进诗行,让地理书般的考据与滚烫的生活体验撞出火花。
本次活动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省直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成都市锦江区作家协会支持,以《蜀道》诗集为核心,成都作家们围着“用车牌号编诗集目录”的创意拍案叫绝,更展开了关于地域文学诗歌写作的硬核讨论。作为主角的作者黎阳,一改传统分享会模式,依次将成都一众知名作家、诗人和编辑拉上台,开启一场轻松又热烈的访谈。
活动伊始,展示了来自全国文学界的贺词。《诗刊》主编李少君以“三重蜀道”概括诗集特质:“黎阳的《蜀道》,既是地理的蜀道,也是历史文化的蜀道,更是精神的蜀道。”他提到,诗人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蜀道叙事,既呈现个体情感思考,也折射新时代的景观变迁。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而充满诗意。黎阳打破传统形式,从观众席邀请诗歌编辑吴小虫、李拜天两位嘉宾登台,开启这场别开生面的地域文学诗歌写作探讨之旅。
“黎阳找到了属于他的赛道,他把自己这么多年取得在四川的行走进行了探索记录,这是一种很大的爆破力。”吴小虫评价,这本诗集编选上非常独特,比如目录,用四川车牌来连接起四川各地。这个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从诗歌层面来看,黎阳这种漫游式的、地标式样的写作,赓续了中国古典诗歌诗人即时即地的抒情言志表达传统,同时他也丰富了当代地域写作的新的元素。黎阳有北方人的热情,读诗也能感到他的古道热肠,只是建议他创作时进行克制。
李拜天紧接着分享观点,他感慨道:“黎阳以地理、历史为脉络书写四川,字里行间足见他已将四川融入血脉,视此地为故乡,这种深厚的情感令人动容。”
随后,编辑、诗人金指尖、胡马、吕历等也相继被邀上台,畅所欲言。吕历聚焦创作要点,强调:“《蜀道》作为开篇之作意义非凡,但后续关于蜀地的创作,应当在特定点位深入挖掘,将‘在地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有时候技术到位了,情感却未能传递到位,每一首诗都需要独特的发现,缺乏差异性的写作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如何在地域写作中避免同质化?”吕历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见解:“区域性写作,必须像钉子一样扎进去,让文字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龙郁赞叹道:“《蜀道》内容丰富,涵盖四川各地风貌,是对四川文化的一大贡献。写作的真谛不在于写实,而在于感悟,黎阳笔下的《蜀道》,此‘道’非彼‘道路’之道,而是‘悟道’之道,充满哲学意味与诗意内涵。”
马平则开启“反差萌”模式,幽默自嘲。他真诚地表达:“向诗人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认真读诗,我不仅读完了,还从中收获新知识。读完《蜀道》,我深刻感受到黎阳与我虽都致力于让文字扎根特定地域,但风格与路径大不相同。他以蜀道为创作坐标,用车牌编码创新结构;我则以成都为圆心,从家门口小街起步。他的诗充满远方意境,而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古典意象与现实精神的完美融合,深受启发。”
曹纪祖秒变“知心大哥”,分享与黎阳的渊源:“地理诗学是个宏大的命题,涉及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黎阳勇敢地进行了尝试。我与黎阳相识已久,见证了他作为‘蓉漂’奋斗的历程,生活的磨砺成就了他的创作。《蜀道》这本诗集不仅是他创作的结晶,更是他对四川这片土地深情的见证。”(文图/胡尊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