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诗人奖获奖者陈先发在获奖感言中说:“三十多年前,我就在星星诗刊发表作品。对我来说,诗歌是生存意志和生命情感的永恒载体,也是人类永不枯竭之探索精神的有力见证。诗产生于个体生命经验与自然、与历史、与自我、与语言的多重对话关系之中,但在人的内在诗性转化为文字的同一瞬间,诗也会立刻触碰到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对这种有限性的凝视,以及必然随之而生的超越之愿望,是诗歌最为本质的核心——我相信所有自觉的诗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同时,多元的审美生态、种种认知进化、认知更新,都为汉诗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诗评家奖获奖者孙晓娅表示,“去年,我在《星星·诗歌理论》批评家访谈专栏发表题为《‘在场诗学’的历史维度及当代性》的访谈文章,这篇文章可视为对自己20年来从事批评、研究所做的阶段性自省,而诗歌批评是‘溢出’诗歌的在场:它是知识分子诗学理想的实践方式,是学术肌理的诗意形态,是个体精神实践行为,优秀的诗歌批评来源于真诚无伪的写作姿态。我提出在场诗学,旨在强化批评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介入性,提升批评效力,对现象和创作做出深入灵动且前瞻性的判断,赋予诗歌无限的阐释机会”。
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大学生诗人奖获奖者王珊珊表示,“2020年我到澳门求学时,很不自信地将一组诗通过公共邮箱投给《星星》诗刊,竟然入选了‘第十三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2022年,抚养我长大、曾与我相依为命的我最重要的亲人去世让我陷入悲恸,而《星星》诗刊在公共邮箱中选发了我的组诗《云南拾菌记》,给我极大的精神力量。接下来的两年我多次投稿,很幸运的是2024年《星星》诗刊发表了我至今最满意的一组诗《动静之间》。我在诗中怀念逝去的亲人,怀念因6.5级大地震而变得陌生的故乡。我硕士和博士读的专业都是计算机科学,具体研究的是人工智能翻译诗歌。我想把所有优秀的包括非名家创作的中文诗都免费翻译成其他语言,让这些诗以诗歌本来的模样传播到世界各地。诗歌是我的精神故乡,我将永远忠实于诗歌,希望用冰冷的代码,翻译出温暖的诗意,让诗歌自由地穿越语言的壁垒,抵达每一个渴望美的灵魂”。
附件:
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授奖词
年度诗人奖授奖词
陈先发的组诗《现象是有限的光源》为汉语新诗写作提供“完美的视角”,释放思想的丰盈领域。在观照万物隐秘的关联中不为概念所缚,更未落入解构的窠臼,以敏锐的视角发现意象符号的丰富性。在“词语奔向它的对应物的途中”,让个体瞬间在“有限的光源”中迸裂,照亮汉语诗歌的另一层空间。鉴于此,授予陈先发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诗人奖”。
年度诗评家奖授奖词
孙晓娅的诗学专著《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在多元文化场域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恢弘的学术视野,为我们镌刻了一部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女性诗歌图谱。她以饱含温度与力度的笔触,精妙剖析现代中国女性诗人以诗歌解构传统性别铁律,书写身体、欲望、母性与存在的真相;揭示中国女性诗歌文本背后涌动的现代性焦虑、个体觉醒的阵痛与灵魂突围的壮阔,确立了女性诗歌研究无可辩驳的坐标。有鉴于此,授予孙晓娅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诗评家奖。
年度大学生诗人奖授奖词
王珊珊的组诗《动静之间》以青春书写乡土的肌理,饱含微小之物折射的深度和温情。用日常生活的厚重,在生死与动静之间,通过对立的力量揉出生活的真实,呈现富有张力的诗歌质地。她的创作如同语言垒成的建筑,沉稳而坚实,为青年一代提供更为丰富的诗歌向度。有鉴于此,授予王珊珊2024星星年度诗歌奖·大学生诗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