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驻会作家刘光富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及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和全国文联十代会、作协九代会相关精神,始终围绕弘扬主旋律、抒写正能量开展创作,积极践行文化扶贫。自2013年以来,先后深入到乌蒙山扶贫连片开发地区的二十余个市、县、区进行采风,风餐露宿,徒步走遍了金沙江、赤水河谷地,并深入到云南威信、镇雄等县区;四川宜宾市的屏山、珙县、高县、兴文、长宁等县区以及泸州市叙永、古蔺、合江县的80余个乡镇;贵州毕节、遵义等市县区的100余村,特别是2015年—2016年,在国土资源部上挂期间作驻会作家期间,长达100余天进行蹲点采访,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体验劳动生活,根据采风整理创作,已先后完成三部扶贫题材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精准扶贫电影剧本《乌蒙山的乡亲们》被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列为部重点文化项目并被中国家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拍摄,目前正在筹拍;扶贫攻坚题材散文作品集《夹缝里的行走》于20175月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其中部分作品在《北京作家》、《大地文学》等刊物刊发;党的十九大前夕,扶贫攻坚报告文学《攻坚,在路上一一乌蒙山"第一书记"扶贫实录》作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专辑”分别在《四川文学》2017年第8期、《大地文学》卷四十一刊发。

   电影剧本《乌蒙山的乡亲们》取材自红色革命老区、石漠化地区——乌蒙山地区,主要描写该地区弃婴石花在与命运、自然、愚昧落后的较量抗争中,不掘不挠,逐步成长为一个女村干部,并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步入幸福生活的故事,侧面反映出乌蒙山干部群众在扶贫攻坚中的精神风貌。整个故事始终穿插着亲情、爱情的纠葛和某种地域特色的神秘色彩,并贯穿主旋律和正能量,倡导外在力量的扶持和内在原动力的激发,扶贫扶志的理念。扶贫攻坚散文作品集《夹缝里的行走》主要描述一系列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琐碎事事,重点反应底层人民在扶贫攻坚中不屈不挠,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弥坚心态;报告文学《攻坚,在路上》,主要采写的是扶贫攻坚中的“灵魂人物”第一书记群体,他们是新时代感动中国的人,是新长征路上的“脊梁”。

   刘光富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系国土资源系统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九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文学》、《北京作家》、《四川文学》、《大地文学》、《四川日报》等刊物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500余篇;2013年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14年获中华宝石文学奖,2011年获中华宝石文学新人奖,2015年获四川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童谣大赛一等奖,自己编导的微电影《大树下》获团中央、中央综治委举办的“为了明天.关爱行动”微电影大赛三等奖;先后出版散文集《我的土地我的村》和《夹缝里的行走》;主编童谣集《月亮和我捉迷藏》等;20152016年,因创作业绩突出被选派上挂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作驻会作家;2015年获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