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重庆市话剧院联合主办的话剧《谁在敲门》专家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文学界、戏剧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学成果向戏剧影视转化”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新时代文学与艺术的成功融合路径。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22819298391670784话剧《谁在敲门》剧照

据了解,话剧《谁在敲门》改编自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社社长罗伟章2021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原著以63万字的宏大篇幅,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亲情纠葛与命运沉浮,折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首次跨地域合作,将这部文学巨著浓缩为3小时舞台剧,3月15日到20日在重庆演出了9场,3月27日正式在成都上演,将连演12场。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22819467938021376研讨会现场图

研讨会上,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表示,文学作品是戏剧的源头活水,但如何让文字的力量在舞台上生根发芽,需要创作者既有对文学的敬畏,又有重构叙事的魄力。他认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为《谁在敲门》把脉,更是为文学与戏剧的深度融合探路。张颖示探索新时代文学作品转化的发展路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期待新时代文艺创新融合推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向舞台、银幕。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22819609290260480话剧《谁在敲门》剧照

话剧《谁在敲门》导演王筱頔分享了创作理念:“改编的关键在于‘去主观化’。我们刻意弱化传统戏剧的强冲突,通过人物命运的自然交织展现原著对人性真实地刻画。”她以剧中“敲门”意象为例解释:“舞台上的门既是物理空间的分隔,也是代际隔阂的隐喻。我们避免用夸张音效强化符号,而是让观众在静默中感受命运的叩问。”‌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若锋深有共鸣:“昨晚观剧时,我完全沉浸于角色的生命轨迹中。演员姚东伯塑造的老年父亲形象,从步态到方言都充满生活质感,以至于谢幕时我才惊觉扮演者竟是我熟悉的演员。这种‘无痕表演’正是文学真实性的最佳诠释。”‌

重庆市话剧院董事长张剑表示:“川渝两地剧院的首次合作,在表演风格、文化理解上实现了无缝衔接。这种跨地域创作模式,为西南地区文学IP的立体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社社长罗伟章表示,艺术作品需具备自我生长能力,即在观众心中扎根生长‌,并通过跨艺术形式改编实现生命力延续‌。他认为,话剧《谁在敲门》经导演与演员的创造性打磨已经成为一部比较优秀与成熟的剧目。


https://www.sczjw.net.cn:443/cms-web/ueditor/download?id=922819780170399744研讨会合影

话剧《谁在敲门》的成功改编既是对文学的致敬也是对艺术可能性的探索,这场文学与戏剧的跨界对话,正在书写新时代文艺创新的生动篇章。(文/梁曌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