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由洪雅县委宣传部、四川文艺出版社主办,洪雅田锡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张生全长篇小说《大宋籍田歌》分享会,在洪雅举行。洪雅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姜定波,洪雅宣传部领导、田锡文化研究会、洪雅县作协散文学会及田锡中学学生50余人参会。会议还邀请了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王学东,省作协创研室办公室主任、评论家徐良,《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刘小波与《大宋籍田歌》作者张生全,就本书的社会价值、文学成就及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度对谈。
成功的田锡表达
洪雅邀请张生全以小说的形式表达田锡,从张生全历时三年完成的《大宋籍田歌》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分享会上,与会领导与嘉宾,对洪雅弘扬传承田锡文化,以及张生全以小说的形式表达的田锡故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洪雅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姜定波指出,田锡是洪雅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化名人第一人,田锡文化是洪雅优秀传统文化的“魂”。洪雅历史上曾九次组织修建纪念田锡的书院、祠堂、碑塔等,以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重礼遇与对田锡文化的弘扬传承。
眉山市文联秘书长、作家沈荣均认为,宋代的青绿山水与洪雅的青山绿水造就了田锡,他的正人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宋籍田歌》作者张生全谈到,“洪雅”这个名字,就是“大正”的意思。而田锡刚好以“大正”的精神价值著名于世,可以说洪雅与田锡有着天然的契合,洪雅发掘田锡文化,重视表达田锡,是一件正确而意义重大的事情。
洪雅县文联主席王友洪表示,《大宋籍田歌》出版以后,众多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发表评论及书讯上百篇,好评如潮;同时,该书连续数月排在当当历史小说新书热卖榜、好评榜第一位,在市场上受到热捧。
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吴坤也认为,《大宋籍田歌》是张生全的一篇佳作,文学成就高,可读性强,一打开书,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对读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阅读盛宴。
洪雅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廖伟认为,张生全创作的《大宋籍田歌》一书章节安排独具匠心,明线暗线穿插交织,谋篇布局精巧奇妙。书中各个人物都写得各具特色。尤其是田锡,之前只是历史书上一个简单的名字,有了这本书后,田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清晰可见。同时,由于张生全对宋史有着深透和广博的研究,可以在书中看到历史的纵深和横截面。书中洪雅元素丰沛,洪雅味道浓厚,《大宋籍田歌》的面世,为洪雅立了大功。
独特的历史书写
在专家对谈环节,专家们充分讨论了张生全在《大宋籍田歌》中呈现的历史写作,认为张生全的历史写作是独特的,有创造性的。
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王学东认为,文学作品和历史的差异就在于,文学有没有创造,能不能给读者提供全新的感受。而张生全的《大宋籍田歌》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忠于历史精神的基础上,给我们推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创造性的田锡。他认为,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微观历史,或者说是历史细节。而张生全的《大宋籍田歌》,正好展现了丰沛的真实的历史细节,对历史场景有了深度的还原。王学东还认为,《大宋籍田歌》并不是惯常书写的大团圆结局,书中最后并没有完成籍田礼的举行。这种悲剧结局的写法,一方面能让田锡的艺术力量更强大更深刻,同时也深入到了历史循环论的讨论。由此可见,张生全的历史观是值得称赞的。
刘小波谈到,观察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当下。《大宋籍田歌》写的是宋代历史,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田锡对农耕的态度,对农业的观察,对土地的重视,与我们当下的乡村振兴、治蜀兴川,都有着极好的价值连结。
张生全也谈到,最初洪雅邀请他写田锡的时候,他不敢答应。直到后来在通过对关于田锡的大量史料的收集和阅读后,在打通了三个方面的“古与今”“历史和当下”的联系后,他才敢接手动笔。这三个“打通”就是,打通了田锡的精神特质与洪雅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生态特质的联系,打通了田锡遵循的“古儒文化”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打通了田锡致力于发展的宋代农耕与当下四川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联系。他认为,是洪雅山川、宋代历史、中华文明哺育了田锡,也造就了田锡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光大。
别致的艺术手法
分享会上,与会专家还对张生全《大宋籍田歌》中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在经过了多部严肃文学的长篇小说与类型文学的历史小说写作后,张生全在小说中的艺术表达,已经臻于成熟而又新颖别致。
徐良在观察了张生全写的严肃小说《道泉记》和类型小说《大宋籍田歌》后,他认为,张生全在写严肃小说的时候,能够借鉴类型小说的手法,使小说很有阅读快感。而在写类型小说比如《大宋籍田歌》时,又有着严肃的主题,传达出深透的精神价值,张生全能够把非政治核心人物当核心来写,而且还写得这么传神,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段。他特别提到小说中的“廷辩”一节,他说这个内容,在他看来,本来应该很简单,可以张生全写得风雷滚滚、波浪滔滔,这就是他借鉴了类型小说写法,才有这样强大的艺术效果。徐良还感叹说,现在的严肃作家越写手段越僵化,这只能把严肃文学写死。在这个时代,严肃文学还能走多远,他深感焦虑。
对于张生全这种独出心裁的艺术手法,与会嘉宾还注意到《大宋籍田歌》特别的结构。张生全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政“君臣民事物”联系起来,用“纵火何人”“春雪何罪”“蜀安何时”“伟业何在”“谏官何处”这五个板块的内容来结构本书,状写田锡。洪雅县散文学会原会长钟向荣说,他是张生全好友,是最早看到这部作品的读者之一,那时候他就觉得这种结构很高级。刘小波进一步说,本书结构的奇妙在于,五音排列顺序并非“宫商角徵羽”,而是“徵羽角宫商”,这种排列有着奇妙的寓意,与书的内容浑然一体。作者张生全也解释说,这样排列,一方面是表明田锡的价值观,把“事”“物”“民”放在前,把“君”“臣”放在后,重视实干,重视百姓。另一方面,这部小说写的是“歌”,既是关于田锡的颂歌,也是关于籍田礼的礼乐。宋朝初年的礼乐是不完备的,“以乐治国”方法也是不完备的。这样安排,也是田锡寻找礼乐,以及寻找“以乐治国”方略的过程,在曲折中前进,在晦暗中寻找光明,因而才是这样的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