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圈内,中山大学教授、七O后文学批评家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口碑很高。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说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善于“抓住问题,切中要害,总有独到见解,言说圆融却透示出犀利之气。而且年纪轻轻时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文体表述方式。”
作家贾平凹也曾说,“我喜欢听谢有顺说话、讲课,举重若轻,出语不凡,庄重而幽默,天然的能聚集众人的目光。他的才华是贯通的,通文学,亦通人世。我不止一次听作家们说,谢有顺是真正懂写作的甘苦和秘密的,读他的书,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很多人谈文学,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但谢有顺积之厚则发之深,广议博考,卓然成家。能让作家敬重的评论家不多,他肯定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位。”
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
文学与内在生命和时代现场如何发生关系,谢有顺多年来重点关注的文学批评问题。近日,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学的深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较为全面地呈现作者近些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和思考。
谢有顺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只见他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对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逐一进行分析阐述,全面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世纪文学的鲜活灵动和利弊得失。
“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
在他的笔下,文学事关现实、语言、想象力、技巧,更事关主体、心灵、人格和边界,因而他的文学评论是可读可感、可思可想的,更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能量有生命的。谢有顺还对当代文学的总体进程与写作转向进行了分析,亦有对当代知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作品的局部探讨,更有对学术名家批评方法的新论,可谓“当代文学面面观。”在谢有顺看来,“写作变革的大方向应该是道德勇气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铸,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有必要重申,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文学的深意》中,散发远见卓识光芒的金句频出。比如“写作除了要有方法论的革新,也要有丰富的现实信息和审美信息,叙事才不会变成语言的空转,因此,文学该如何向公众发言,并重获大众影响力,这并非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文学要想对‘中国’作出重新体认,不是简单依靠回望传统、激活传统叙事资源就可以了,它还要处理好与现代世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地方,就有南北。地理变,人在变,文化也变,文学自然也会有不同的面貌。中国古人把天、地、人三位合起来讲,是极具现实感的一种察人、察世的方式。”“没有思想穿透力,就会流于材料的堆砌,即便是材料,很多文学史用的也是大同小异,史论难以出新的原因,不是材料的短缺,恰恰是思想的匮乏。文学史家要获得材料的解释力,同样需要接受良好的思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