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届的作代会,是全国文学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盛会。
从成都到北京,空中飞行1697公里。迎着蓉城的冬日暖阳,落地北京的灯火阑珊,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四川代表团心绪难平。33名代表肩负着全省成百上千作家们的期许,即将步入这场文学的盛会。
面对川观新闻的关注,代表们满怀喜悦与激动地表达了对第十次全国作代会的祝愿和期待。
龚学敏(诗人、星星诗刊主编):引领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充满期待,相信会对新时代中国诗歌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文学刊物尤其是诗歌刊物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陈杰(网络作家夜神翼):不负使命,奉献己力
历届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圴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可见对文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作为此次作代会四川代表团的一名成员,我能参加这个盛大的会议,深感自豪和光荣,同时也深受鼓舞,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必定担负使命,与文学前辈们多多交流,多多向大家学习,继续为中国文学事业奉献绵薄之力!
雍措(作家):期待文学春天再次到来
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作代会,虽然现在是冬天,但内心特别温暖。再过一些时日,就是春天了,期待一个花团锦簇的文学春天再次到来。
罗伟章(作家):发出新声音,期待新作品
每次作代会都有新的声音,并在新的声音召唤下,产生新的作品。十代会召开的背景十分特殊,世界格局和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作家们如何分辨和理解这个时代,如何剥离渣浮抵达时代的本质,写出有内涵有深度且有时代气象的作品,是我很希望从十代会上听到的声音。
干海兵(诗人):到大会,寻找我思考的答案
作为四川作家代表,有幸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很感慨。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作家如何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如何去思考、表达?如何在宏阔的中国文学潮流中呈现瑰丽的四川元素?我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有所体悟。
王国平(作家):从都江机械厂走向人民大会堂,感恩文学给我力量
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盛会,我非常激动。这是我热爱文学和从事写作二十多年来极其重要的大事。我以前在工厂里当过多年钳工、铣工、搬运工……每当我看到前辈作家们参加作代会的新闻报道时,心里便充满了向往与期待。今天,能从铁花绚烂的都江机械厂走向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是崭新的时代给了我梦想成真的机会,是挚爱的文学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我们常说,“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作为一名来自四川都江堰的作家,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启发,我对这句话,对文学的功用和价值有一份别样的感受,文学之于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就像都江堰的水对于天府之国一样,轻轻地流淌,静静地灌溉,默默地浸润,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就像离不开水的泽被一样,同样离不开文学的濡养,我为自己的所热爱的文学和从事的事业自豪。孔子曾云:“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次有机会和那么多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一起交流,我将格外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向作家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时代学习,希望自己以后能创作出让自己和读者满意的作品,在伟大的时代交响中唱出自己的声部。虽然这个梦想有些高远,但是梦想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它需要我们的不懈拼搏和奋斗才会实现。所以我会为之努力,像都江堰水一样一路向前,永不言弃。
马培松(作家):创作不辜负时代的伟大作品
文学是建构,是和广大的人们一道向着美好幸福生活的努力,是让相信的变成看见的流汗与奋斗。作为生活在基层一线的作家,要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优势,让生活的优势变成创作的优势,在这次全国作代会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创作出接地气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对文学充满期待的读者。
阿克鸠射(作家):这一生,为人民树碑立传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名四川省大凉山彝族会员,我深感幸福和荣光,赴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荣幸之至,倍感珍惜。生逢盛世,感谢伟大的祖国!我想今后,作为一名当代彝族作家,我一方面要与新时代同向而行、共同前进;另一方面,还是要从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学领域和场域出发,多深入到基层,倾听群众的心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多了解日新月异的生活,多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认真去倾听、去思考、去书写。从总体处思考人民、从具体处表现人民。更要向经典文艺作品和传统文化学习,深深地植根于大凉山彝族文化,深入生活,研究生活,主动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通,广泛积累素材,提炼灵感,进一步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民树碑立传,回馈人民。
卢一萍(作家):从军旅作家到乡土作家,我期望写出新的“山乡巨变”
中国作协十代会无疑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文学会议,体现了文学在我们国家的重要地位。我曾经作为军旅作家参加过一次作代会,这次是作为自由撰稿人再次参加。跟前一次相比,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今天早上还是七点起床,写作到九点早饭,又写了一个来小时,然后出门,乘地铁到机场。
两次作代会相距十余年,我体会到了我当年对文学在我们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得还是比较肤浅的,认为文学创作可能更多的是作家个人的事,现在,我认识到,文学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涉及到我们给未来——也就是给历史留下怎样的“秘史”。作家担负着记录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职责。这是个恢宏的时代,无比纷繁,如何在这个表象下去体验、表述这个时代可歌可泣的万千细节,用心灵来映照这个世界,做好时代的记录员,至少是给我自己提出了异常艰巨的任务。
我曾经是个军旅作家,现在是个乡土作家,现在,乡土是我文学创作的土壤,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土地上的一麦一粟,一草一木,都关我情。众所周知,中国的乡村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历史所未有。如何写好“山乡巨变”,是我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去年冒着疫情,去湘西农村采访四十多天,最后写了《扶贫志》的原因,这次采访让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当今农村、特别是山乡的变化,让我的想象有了依据,为我下一步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期望自己能写出一部新的“山乡巨变”故事来。
杜阳林(作家):深扎生活沃土,追逐文学梦想
盛世恰逢盛会,作为作代会的代表,让我有了一份文学使命感。我想,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的沃土之中,坚持追逐心中的文学梦想,不断开拓进取,全心创作,才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会认真学习会议精神,用于创作和言行,传播好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用更好的作品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