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
9月1日,全国各地大中小学迎来秋季新学期开学首日。各学校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助力同学们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新学期。作为人生重要的一课,当“开学第一课”遇上千年前的“诗圣”杜甫会产生怎样1+1>2效果?
9月1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天府学堂2023成都市中小学秋季开学第一课”面向全市师生开讲。今年成都市开学第一课以“梦想之成·万千气象”为主题,邀请嘉宾从当下的城市梦想出发,串联起成都的历史文化、科技创新和未来畅想,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段段有趣的讲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独具成都特色,饱含万千气象的开学第一课。据悉,成都市百万中小学生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视频直播,全网10余个平台累计观看人次528.58万。当天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杜甫诗传《秋风破》作者彭志强,受邀来到成都双流棠湖中学,带来了一场名为《星河滚烫,成都如何成为杜甫的人间理想》的主题讲座。他以杜甫成都时期诗歌为例,分享了杜诗里的成都文化和家国情怀,以及杜甫留给成都的诸多文化遗产。据悉,这也是彭志强的第80场杜甫诗学讲座。
●选择成都不只是避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举家由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入川,于当年年底抵达成都。在成都生活的5年多时间,是杜甫一生中难得的快乐安稳时光,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杜甫在成都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诗篇。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在其《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那么,杜甫为何会在安史之乱期间选居成都?对此,彭志强解释道:“759年初秋,杜甫在华州(今陕西渭南市)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其《立秋后题》一诗有记载‘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从此开启了长达11年的羁旅,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洛阳巩县(今郑州巩义市)。这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到处皆是兵荒马乱的景象。也是因为这场战乱,唐玄宗于756年从长安西逃至成都,时称蜀郡的成都于是升级为南京,即除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之外的大唐第三个首都。为避战乱,他最初选择去秦州卜居,可是秦州的亲友很难救济自己,于是他想到了成都。这里,因有剑门关天险,安史叛军没有攻占蜀地,加上好友高适正在西川担任彭州刺史,杜甫就带着家人来到了成都避乱。”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来到成都时将满48岁了,好友高适就是他此时的生活依靠,二人这一期间常有诗信往来,其中,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与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的人日酬唱诗,正是如今“人日游草堂,古礼祭杜甫”这一成都民俗文化的由来。
●居住在成都是杜甫的人间理想
今天的人们提到杜甫时,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那么,杜甫当年为何选在浣花溪旁定居呢?
“744年夏天至745年秋天,杜甫与李白的人生轨迹重叠在河南的洛阳、开封、商丘和山东的单父县、曲阜县等地。二人交游一年半的时间里,除了喝酒、谈诗,李白当然也给杜甫描绘了他眼中的成都,风景美如画图,文化灿若星河。我想,杜甫当年选居成都,除了这里相对安定,精神上的追求也不容忽视。”彭志强在讲座中表示,杜甫在成都西郊修筑好草堂茅屋,就不断游走于锦官城,写出了《蜀相》《登楼》《丈人山》等脍炙人口的成都题材诗篇。
“杜甫尤其喜爱他临水而建而居的草堂茅屋,以及浣花溪周边的自然环境。其《卜居》一诗便说了选居此处的缘由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如今的浣花溪公园,堪称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典范,可谓成都二环内中的最大绿肺,这里历经千年,仍旧清幽雅致。杜甫热爱自然,热爱成都,他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等千古名诗,就诞生于草堂茅屋。”彭志强说,来成都的最初三年里,杜甫除了依仗高适、严武等好友救济,主要靠务农为生。“杜甫为此写过一首流传度并不高的《为农》:‘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ī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就是这首《为农》,我们才可以得知杜甫内心深处的秘密,原来,他曾想终老于成都。或者可以说,居住在成都,就是杜甫的人间理想。”
●杜甫与成都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全
杜甫客居成都4年间,创作出240多首诗歌,深刻影响着后世。彭志强介绍说,在成都时期的诗歌里,杜甫以诗勃兴了在唐代成都就在流传的各种文化,如《石犀行》背后的李冰治水和天府文化,《丈人山》背后的青城山道教文化,《蜀相》背后的武侯祠三国文化等。“杜甫在成都客居期间,金沙遗址当然还没有发掘。可是碰巧了。比如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除了解读为古蜀国人的太阳崇拜,还可怎么解读?太阳神鸟,在我看来,还可回应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这个蜀地传说。按照西汉大儒扬雄《蜀王本纪》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在秦灭蜀之前,蜀地就有蚕丛、鱼凫、杜宇、开明等古蜀国王。杜甫在成都所写的《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都是唐代诗人眼中的古蜀文化。杜鹃鸟鸣,背后又是成都农耕文化,金沙遗址博物馆有件木制文物‘木耜’,相传为成都迄今最早的翻土工具,据说蜀地农耕工具正是蜀王杜宇发明,他教蜀人耕地务农的故事,成都郫都区的望丛祠祭祀的望帝说的也是杜宇这一贡献。”
彭志强称,又称子规的“杜鹃”多次出现于杜甫诗歌中,除了《杜鹃行》喻指蜀王杜宇化为杜鹃传说,离蜀去渝之后所作的“子规昼夜啼,壮士敛惊魂”(《客居》)、“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子规》)、“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等诗句,还把这一古蜀文化无限延伸,创造了忠君爱国、客居思乡、感伤时事等多重含义。“用今天的话说,杜甫与成都就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全的关系。这是因为,成都成就了杜甫的诸多名篇佳句,杜诗也给成都回报了一座诗歌之城。可以说,杜诗不仅传承了成都文化,也勃兴并发展了成都文化。”彭志强如是说道。
彭志强致力于研究杜诗多年,既是杜甫诗歌和人生踪迹的研究者,也是杜甫文化和诗圣精神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曾因三次出川行走考察万里追寻杜甫踪迹被杜甫学界和大众传媒誉为“中国第一位系统性行走考察研究杜甫踪迹的当代诗人(作家)”,被杜甫故里河南巩义市委市政府授予“杜甫文化宣传大使”称号。他创作出版了长篇非虚构(传记文学)作品《游侠杜甫》《蜀地唐音》《游侠杜甫》、长诗集《秋风破》、诗集《草堂物语》等多部专著向诗圣致敬,其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散文《相识成都细雨中》还被四川、湖北、广东等十余省选为初一至高三开学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高考模拟试题,被多所高校“开学第一课”引为范文。(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