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遂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长篇历史小说《蜀盐说》暨卓筒井文化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召开。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四川作家》主编马平,文艺报副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徐可,中共大英县委书记蒋喻新,遂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唐文清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四川作家》主编马平主持。来自北京、成都、遂宁的20余名作家、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这一重要命题。
长篇历史小说《蜀盐说》,是由资深新闻媒体人、作家刘裕国担任主创、联手省内外作家肖云星、龙敦仁、杨俊富打造的一部关于卓筒井文化的重要作品。他们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呈现了卓筒井技术发明和发展的传奇故事,讴歌了我们的祖先敢于创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侯志明在讲话中说,近年来,我省广大作家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刘裕国同志以一名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和一名四川籍作家的双重身份,积极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和作家郑赤鹰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曾引起了四川乃至全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刘裕国同志满怀对家乡的大爱和赤子之情,又把文学在触角伸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作上。他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扎实的文学功底,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和另三位作家朋友一道,又呈上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蜀盐说》。侯志明肯定这部小说为新时代四川文学书写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也为“非遗扶贫”展开了新的尝试、增添了新的篇章。侯志明衷心希望文学朋友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再接再厉,砥砺前行,既要成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参与者,更要站在更高、更新的历史方位上,奋力书写具文化底蕴、文学品位的崭新篇章!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在研讨会上作精彩讲话,他讲到卓筒井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大英县,它是用椎架子套铁质圜刃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盐井,是人类发明最早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卓筒井开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先河,揭开了人类向地下深处探寻宝藏的序幕。这种钻井技术的发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井盐生产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深埋地下的油气资源。它加速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加快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了现代石油化工、航空、汽车、电力等多种工业的兴起。它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刘裕国担任主创的小说《蜀盐说》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再现了大英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取技术从无到有,更新换代并逐渐发展成熟的全过程。
中共大英县委书记蒋喻新作精彩致辞,他表示卓筒井文化不仅是大英的靓丽名片,更是人类的珍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参照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编制了《卓筒井保护总体规划》。
遂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唐文清详细介绍了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
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们相继发言,以真实历史题材为依据创作的小说《蜀盐说》完整展示了卓筒井整个工艺流程是如何从无到有、并逐渐更新换代趋于成熟的历程,并将它浓缩于几乎难以觉察到时间流逝的一个平面上,进行了直观而又充满趣味的展现。
刘裕国介绍说,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由于卓筒井技术源于农耕文明,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和发明的,这涉及到很多生产环节和农耕文明的一些细节,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具有一定问题,所以就联系了其他文友一起来打造完成。这正好符合习总书记所说,文学创作方法一千条一万条,归根结底就一条,那就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因此这也是践行了总书记的要求。
“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现实服务,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反映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刘裕国说,整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反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书里有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他们充满理想,充满了激情;第二是改革的精神,书里面有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力有殊死的较量;第三是民生情怀的对撞,有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充满正能量的官员的民生情怀,也有一些为了个人私利不顾老百姓的利益,这样一些落后腐朽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