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战略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中国作家网特邀文学创作、编辑、出版、评论及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专家,聚焦《建议》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从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精品创作,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坚持文化惠民,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角度深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心得。中国作家网自即日起推出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编者
文明互鉴视域下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
汤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及“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列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提出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与方式、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关键部署,为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网络文学作为数字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创新形态,历经十余年海外传播实践,已从单一作品翻译演进为多元生态共建、从单纯内容输出升维到深度文明共振。这一跨文化传播探索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
当前,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已构建起规模与纵深兼具的产业生态。2024年出海市场营收达48.15亿元,同比增长10.68%,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韧性。传播范围持续拓展,从传统欧美、东南亚市场向非洲、中东等新兴区域延伸,斯瓦希里语等小语种译作累计超400部,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全球覆盖。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以起点国际为代表的平台累计访问用户近3亿,海外“00后”签约作者占比达45%,原创作品数直逼百万部,形成中国原创与海外共创并行的传播格局。
传播机制:技术赋能与政策引导双向发力
在技术驱动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机制不断完善。AI翻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使译作效率提升百倍、成本降低九成,2024年新增AI翻译作品超2000部,畅销榜前100名中占比近半,为多语种传播筑牢技术支撑。“AI初译+人工精校”的人机协同模式,既保障传播效率,又守护文学表达的专业性。比如阅文集团的“妙笔通鉴”系统通过扩容小语种语料库、升级文化意象标注技术,有效破解“道法自然”“江湖道义”等东方文化概念的跨文化转译难题。
IP全产业链开发成效显著,拓展传播深度与广度。《庆余年》登陆Disney+并登顶热度榜,其海外影视改编带动服化道出口;《斗罗大陆》手游全球流水破百亿,海外版权维权实践构建“预警-取证-处置”全链条管控模式;《诡秘之主》动画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同步播出,IMDb评分高达9.3并登顶Crunchyroll夏季榜;《道诡异仙》打造的沉浸式探险屋入驻新加坡环球影城,与《怪奇物语》等国际IP同台竞技,实现文字内容向影视、游戏、文旅等多模态形态的成功转化。
传播效能:区域调适与跨文化共鸣深度融合
网络文学通过精准的区域化调适提升传播效能,针对不同市场文化偏好形成差异化供给:美国读者偏好超自然题材,泰国市场钟情东方玄幻,俄罗斯读者关注历史言情作品。合规适配方面,头部企业联合当地文化机构建立区域化“风控体系”,实现文化传播与本土规范的良性适配。Z世代作为传播与接受的核心群体,将在地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并结合中国网文叙事逻辑,推动跨文化共鸣的深度生成。
基于当前传播格局立体化拓展、传播机制创新性升级、传播效能跨文化实现的发展现状,在“十五五”规划指引下,通过完善机制、创新方式、建设基地、深化研究,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将不再局限于文化产业的商业叙事,更将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前沿阵地。
传播体制机制规范化发展
未来五年,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将深度契合“十五五”规划建议“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的要求,构建更具系统性的传播体系。重点基地建设将凸显专业化趋势,依托头部平台在东南亚(新加坡)、欧洲(英国)、北美(美国)等地打造区域性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枢纽,整合内容创作、翻译转化、版权交易等资源,借鉴《全职高手》在北美通过“基地+KOL”模式打开市场的成功经验,打造集约化传播载体。国际传播协作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国内创作平台、海外文化机构、学术研究单位将形成协同网络,推动传播实践与区域国别研究深度融合,让传播策略更贴合不同区域的文化语境与受众需求。
传播载体与方式创新突破
在“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的政策导向下,网络文学将构建多模态、沉浸式传播矩阵。技术赋能将推动传播形态持续升级,VR/AR技术与网文内容结合将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将针对读者阅读偏好实现“分众化表达”,提升传播精准度。有声书、漫画、动画等衍生形态将进一步拓展传播边界,2024年海外有声书播放量已达2.43亿次,头部平台30部漫剧海外播放量均破千万。未来这类多模态产品将成为主流传播载体,形成“文字+视听+互动”的立体传播格局。社交平台传播价值将持续凸显,Discord等社区中的二创内容生产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补充,推动中国网文融入海外流行文化圈层。
文明传播价值深度彰显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网络文学将从文化产品输出升级为文明价值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逆袭成长”“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等核心价值,将通过本土化创作与跨文化转译,转化为全球受众可感知的精神共鸣。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化将进一步提升传播效能,对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媒介习惯的精准把握,将让中国故事的表达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未来五年,网络文学有望超越“流行文学”定位,成为承载东方智慧的文化符号,在展现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发挥独特作用,为人类文明互鉴注入新活力。
学术研究多维度拓展
未来五年,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相关学术研究将呈现多维度拓展态势。理论层面,将构建网络文学国际传播专属理论体系,深入探讨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新规律、新范式。方法层面,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将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分析传播效果,通过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解读跨文化接受机制。议题层面,将聚焦技术伦理、文化调适、价值传播等核心问题,为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同时,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化将推动形成全球视野下的研究格局,促进不同国家学者共同探讨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现象。
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将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文化建设框架下,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内容输出到价值共创、从产业实践到文明互鉴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数字时代中华文明传播的创新形态,网络文学将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与传播活力,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书写新的篇章。

汤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学、华文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