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故乡给予我们灵感和动力——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暨罗伟章创作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乙千 编辑:骆驼 时间:2022-11-07

10月30日,“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暨罗伟章创作研讨会”在四川达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幕。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指导,四川省评协、重庆市评协、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文联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邹瑾,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等参加活动。



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暨罗伟章创作研讨会(达州)现场


吴义勤在线上发言中指出,对中国文学来说,如何讲好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故事,是时代对文学的召唤,也是文学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罗伟章的创作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度把握,对存在和世界、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其纪实文学《下庄村的道路》呈现出主题写作和报告文学写作应有的样子,是文学性没有被题材和主题压倒的作品;《谁在敲门》《声音史》《隐秘史》和《寂静史》代表了罗伟章个人文学创作的新高度。

就罗伟章小说《谁在敲门》,李骏虎评价罗伟章怀有文学之心、赤子之心和经典“野心”。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认为其用高超的书写技艺,精妙的艺术形式,给读者描绘了当下时代的乡村浮世绘,演奏了一曲人情交响乐。

针对罗伟章小说“三史”,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唐忠会认为“三史”呈现了乡村图景的宽度和深度。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世华认为罗伟章不走聚焦大人物大事件的宏大叙事写作路线,而是试图重建新的历史体系,为普通生民立传代言。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范藻论述了“声音书写”建立起的文化坐标及乡愁美学。

针对罗伟章非虚构文学创作,阎晶明从乡村文学建设和罗伟章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讨,认为罗伟章在创作中呈现出生命话题的特点,为中国现当代乡村题材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姿认为,《凉山叙事》是新时代的脱贫纪实,其从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维度探索贫困成因和解决路径,从而搭建了新的纪实结构,促成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创造。

围绕罗伟章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人本精神等话题,潘凯雄认为“介入”和“社会关怀”是文学创作的两大核心要素,这两大核心要素在罗伟章整个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和深化,这个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也是其对艺术独特性追求的过程。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本人则认为,作家的光荣使命是对世界的发现,其中包括对故乡的发现。故乡与作家在精神层面是共同生长、相互辅助的关系,故乡的山水、历史和人文立定作家的根基,也成就作家的想象。如果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故乡和生活也就不值得书写。

10月31日,活动第二阶段,“文学·地域·时代”乡村振兴文学建设圆桌对谈与互动交流活动在四川省宣汉县举行。中国评协副主席、四川省评协主席李明泉,罗伟章,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庆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阿来研究》主编陈思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谭光辉等与五位嘉宾围绕“文学·地域·时代”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对谈。


圆桌对谈与互动交流活动现场


李明泉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活动通过两个阶段的研讨与交流,是深入乡村振兴现场、贡献文学艺术力量的努力。活动第一阶段“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暨罗伟章创作研讨会”在达州举行,对罗伟章的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对其艺术经验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研究;活动第二阶段,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深入宣汉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现场,与宣汉县的文艺爱好者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文艺下基层,既送文艺也种文艺。宣汉是罗伟章所深情描写的土地,本次活动既有助于推动创作与评论界深入了解宣汉这片土地,推动理解大巴山为什么培育了罗伟章这样热爱这片土地的优秀作家,也旨在进一步推动对宣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