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评论家线上+线下探讨罗伟章作品:在技巧上突破了传统范式
来源:封面新闻 张杰 编辑:骆驼 时间:2022-11-07

乡村、乡土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地,给作家们带来无尽的素材和灵感,也构成创作激情和叙事动能的源头活水。《四川文学》主编、小说家罗伟章就是一位善于写乡村并且写出卓越独特成绩的作家。他的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凤凰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五佳、《长篇小说选刊》金榜领衔作品等。近日公示的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罗伟章《下庄村的道路》位列“优秀作品奖”。

罗伟章在文学上的默默耕耘和卓越成绩,引发了全国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他的作品到底有何特色,优点何在? 日前举办的“新时代川渝乡村振兴文学建设暨罗伟章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四川等全国各地的评论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罗伟章家乡四川达州,对罗伟章的文学世界进行了一次非常透彻的研读和评析。众人围绕罗伟章口碑甚高的长篇小说“三史”小说系列(《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长篇小说《谁在敲门》和非虚构《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等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学术研讨,话题还延伸到“乡土文学如何写”等探讨。

深度上写出了人性的复杂

几年前,罗伟章曾在小说《声音史》里写了一个叫杨浪的人物。他悉心收集着村庄的声音,当那些声音次第消失,他便用自己的天赋异禀模仿那些声音,并借助那些声音让村庄复活。2022年,在新近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隐秘史》中,那个村庄依然在,杨浪依然在,而且就是《声音史》里的杨浪,但他已经只是背景了。在讲故事方面,《隐秘史》比《声音史》走得更远——主框架是一桩凶杀案,一个关于心理隐痛的悬疑故事。罗伟章的小说之所以被关注,除去地域描写的情调外,跟其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书写分不开。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本次研讨会致辞中提到,罗伟章的创作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度把握,对存在和世界、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下庄村的道路》呈现出主题写作和报告文学写作应有的样子;《谁在敲门》《声音史》《隐秘史》和《寂静史》代表了罗伟章个人文学创作的新高度。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邹瑾认为,罗伟章深沉的情怀和优秀的艺术水平是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新成就。

▲ 吴义勤讲话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在发来的贺词中梳理道,在百年文学史中,川籍作家的小说创作诞生过震惊文坛的大家,从巴金、李劼人、艾芜再到阿来,皆为长篇小说创作之翘楚者。如今罗伟章的小说创作尤为长篇巨制,又受到文坛瞩目,标志着四川文学进入了又一个创作峰值期。

在技巧上突破了传统范式

罗伟章使用小说这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学技艺,多次浓墨重彩书写他生命出发的地方——川东北乡村。那片土地的坚忍、静美,那里的孤独、隔膜,一直是他写作立足所在的土壤。他至今已出版10部长篇小说以及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在文学意义上构成了一道逶迤的大巴山风景。

罗伟章写乡土写得有何特色?也是众多评论家评析的一个焦点。川大文新学院院长李怡特别提到“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隐秘史》“以恢弘的想象与细腻的心理描写探视了当下乡村农民内心深处更为隐秘的精神世界。小说在技巧方法上突破了传统乡土小说以写实为主旋律的艺术范式,显示出奇巧性,但其内在叙事伦理继承的仍是鲁迅现实的精神向度,彰显出作家书写时代、传递社会关怀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谁在敲门》长达60多万字,先后登场有名有姓人物共有160人左右,其中多达三四十位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由此也赞美“罗伟章娴熟的笔力和对故事细节的把控能力,使得小说涉及的人和景虽然杂芜而复杂,但并不让人厌烦。小说中充满了聊天、闲话、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小道消息,具有世俗化的日常性,这是一种时间之书,也是一种记忆之书。”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罗伟章的小说创作聚焦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为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也提到,罗伟章用他高超的书写技艺,精妙的艺术形式,给读者描绘了当下乡村浮世绘,演奏了一曲人情交响乐。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里,乡村经常被变成两类符号——完美的桃花源和落后愚昧的代名词。《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认为,《谁在敲门》恢复了乡村自我的生态,包括天然形态、民俗形态和人情形态等,让乡村回到了真实形态。小说展示的不是传统乡村,而是一个跟城市结合,甚至是跟世界结合在一起的乡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总结认为,罗伟章文学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行走潇洒的结构,土地土香的韵味,性灵烩炒的意象,时代影像的烛照,鲜活可触的人物,串珠回响的语言。特别是罗伟章的人物塑造具有一种瞩目的能力。他善于用一些很小的方言对话,一下子就将人物形象立起来了。地理、文化、关系、人物都在对话当中突显。

“未经审视的故乡和生活,不值得书写”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指导,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罗伟章在回应众人的评析时先表达感谢,然后谈到作家与故乡的关系,认为“作家的光荣使命,是对世界的发现,自然也包括对故乡的发现。然而,当我们的视野局限于故乡这样的空间和当下这样的时间,也就不会产生有价值的发现。哪怕像福克纳和彭斯那样,绝大部分时间在故乡度过,也会让自己成为故乡的局外人,对故乡加以审视。如果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故乡和生活,也不值得书写。审视的前提是内在宽阔,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视野里,要有足够富饶的参照体系。打开自己,塑造自己,让自己变得博大和深邃,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责任。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寻找“相似性”。土地的强大创造力,正在于它能载育万物。如果我们眼里只有故乡,没有中国,没有世界,故乡就并不存在;如果只有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当下也不存在。”

罗伟章还谈到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意义,“一个作家的写作,从本质上讲,是提醒生活和心灵的缺席”。如果一部小说让我们深切感觉到自己缺席的部分,我们知道,自己有幸读到了一部优秀的作品。好作品提醒我们,我们有这样的好,也有这样的不好。我们要始终保持耐心,保持昂扬的精神气象,保持与自我灵魂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与之相连的两个词语是:清醒和自觉。当世俗成功路径与价值判断相违背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力量和自觉的反思,保持灵魂的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