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服务 > 报刊联盟
乡村女医生
来源:吴涛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7-09-26

2016年3月22日,细雨纷飞。

上午九点半,我驾车从宜宾城区出发,沿翠屏大道到柏溪(翠柏大道),走喜捷,过高场,穿蕨溪,到龙池,七八十公里的山路,水泥路面,路平弯多。

一路青山绿水,空气新鲜。中途,经过屏山县新发乡,遇修路地段,单向放行。十一点过,才到宜宾县龙池乡的街村。

停车问当地群众,乡卫生院在哪里?

一村妇磕着瓜子,顺手往前一指说:“喏,就在前面,不远。”

(街村的)街道不宽,两边(是)小门面,有店主在门口支张桌子,四人在打麻将。时光,在街村过得很散淡。

乡卫生院在道路右侧,门面并不宽。

我把车停在街边,走进卫生院,里面七拐八拐,另有天地。所属两幢楼房的背后,十来米远的一个场坝内,停着数辆小车后面的一幢大楼,挂的牌子告诉我,那是乡政府。

我从宜宾城区,大老远地来到这个卫生院,只为寻找一个女人。

一个肯为病人挡刀的女医生。

她叫牟容,那是两年多前发生在这个卫生院门诊室里的事。


卫生院底楼的通道并不宽,不足两米。我问了一名穿白大褂的姑娘,她指着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说:“这是她的办公室。”

我走进去,里面没人,电脑开着。

我在电脑前,她的座位上坐下。

我拿出手机,拨通了她的手机号,她在听筒里面说:“你真来了哇?我去蕨溪了,那我办完事就赶回来哈,你等我。”

一对村民夫妇进来,找牟医生看病。我说,我也在找她,她去蕨溪办事,完了就回来。

我不知道这村民看的是什么病,但看病对一个人来说,总是大事吧,于是继续对他俩补充道:“办公室门外墙上有她的电话号码,你们先跟她联系吧。”

我进来之前,看到房门左侧墙上贴的一张A4纸,上面有牟容的手机号码,还有看病注意事项。是印刷体,从电脑里输出来的。

村民走到门外,然后给她打了电话,很快通了,在电话谈起了病情。结束通话后,他走进来,手机盖一合,很响亮的一声。我抬头望他,他的脸色平静了不少,不像之前进来时那么慌张了。

我这次到龙池乡,先路过就是蕨溪镇,二者相距16公里。我觉得乡比镇好,镇是在向城市靠近,而乡依然纯朴,乡情很悠长,能安放下乡愁。

龙池乡在 1950年时,叫光明乡,1958年并入溪鸣公社,1962年建光明公社,1981年更名为龙池公社,1984年设为龙池乡。龙池乡位于宜宾县西北部,直线距离县城56公里,与乐山市沐川县、犍为县相邻。这个乡辖双柏、杨荷等8个村委会和溪鸣街居委会,面积有68平方公里,属边缘深丘山区乡。

这里山水环绕,有河成溪,取名溪鸣,流水潺潺。

在牟容的办公室,我拿出手机来玩,打算查看一下信息。专专心心开了2个多小时的车,还没来得及看手机里的消息。

如今这个信息社会,人们把手机超负荷地使用了,远非只打电话那么单纯了。看新闻,搞社交,一部手机就搞定了。只要人稍微一闲下来,如果离开了手机,就不知道玩什么好了

我这时才看到,牟容的QQ在早晨7时59分给我发来信息说:“真的,我们这里离宜宾很远,你也很辛苦,一会儿我就按你的要求回答你嘛。”

我头天晚上给她发QQ说我第二天要来,同时附上采访提纲,提了几个问。所以她这样回答,意思是龙池有点远,叫我不用这么辛苦地下来采访她。

但我肯定是要来的,来看看她,看看两年多前的这个现场发生地。


牟容赶回来之前,我随意地在卫生院逛了逛,和一些医护人员聊天。

别看牟医生长得秀气,其实她是一个‘女汉子’,我们以前叫她‘牟老大’。”一名护士说,卫生院的职工,谁有烦心事都由她来开导,她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你。

一名医生说,牟容到县城开会,再晚都要连夜赶回来,卫生院人手紧,“护士不够用,她兼职;公卫缺人,她顶上;医生不够,她撑着。”

找到一名年轻的男医生,让他跟我说说事发时的情况。

他叫牟云波,他是2009年到这卫生院工作的,事发时他虽在医院,但闻讯从他办公室赶过来时,惨剧已经发生了。“牟医生为人处事很不错,对人很和气,也很敬业。”牟云波说。

他应我的要求,带着我去看了事发现场,就是牟容现在这间办公室的斜对面。

房间面积并不大,十二三个平方米,现在成了中药房,两个又高又大而且抽屉多的柜子几乎就占完了空间,没有了桌子和椅子。“那时,这是门诊室,有一张办公桌,两张椅子。”他对我比划着说,“事发前,这屋内有包括牟容在内的两名医生和四五位来看病的患者。”

在这间屋里,我努力地嗅着,嗅到的满是醇厚的中草药味。而在当年事发时,这里一定充满了浓重的血腥味。

面对卫生院牌匾的左边,是一间杂铺店,卖日用品的,男店主叫童万成,40多岁。

童万成说,他在这里开店已有二十多年了,“都是本乡本土的人,牟院长人缘好,医技强,乡亲们都相信她,所以找她看病的人很多。”童万成说,“常常深更半夜,我店子都关门了,我在里面守店时,经常听见村民惊爆爆地喊她起来给病人治病。”

热心肠,是十里乡亲对她的评价。有的患者半夜上门就医,牟容被敲门声敲醒后翻身下床,二话没说,直奔治疗室;为给行动不便的村民看病,她背上医疗箱,步行几个山头,带着药物和治疗方案进村入户;贫困的病人看病交不起门槛费,她会主动借钱给他们,有时就帮他们垫付;被雨淋湿的村民或大小便拉在身上的小孩来看病时,她会热心地将家里人的衣服借给他们穿……

问及牟院长两年前中刀一事,童万成说:“那天,在街村赶场的人都被惊动了的,弄么大的事,我们帮着招呼车子送牟医生去医,帮着去寻找凶手。”


正与童万成闲聊时,牟容从蕨溪赶回来了,我第一次见到她。

她中等身材,一米六几,微胖,苹果脸,大眼睛,齐额刘海,长发,干练,笑声爽朗。

但她气色并不太好,一只手捂着肚子说,有点痛。我问她是不是没吃早饭的缘故?她回答说不是,早上吃了个鸡蛋和苹果。

已接近下午一点,她把我带到楼上吃饭,介绍了几位陪客,有街村居委会主任、水管站站长,还有乡党委书记。“你大老远地来,是稀客,所以我把书记也请来陪你,我私人请他们来作陪。”她对我说。

她肚子一直在痛,乡党委书记邱顺平也关切地问她,是不是前晚上喝了酒的原因哦。

我脱口而出:“你能喝酒哇?”因为心里是有点惊讶,一般都认为温顺的女士是不喝酒的。

邱顺平打趣道:“她是英雄哒,英雄有不喝酒的吗?”

怕她继续痛下去,我说:“你先去吃点药吧,你是医生肯定知道该吃什么药。”她说不用。我了解到,她腹部受伤医治后,出现了肠粘连,后来腹腔感染还做了第二次手术。

菜上了,我们一边吃一边聊。中午没喝酒,大家下午都要上班。

牟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于1968年6月出生在龙池乡双柏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里,父亲先是在队里一个面厂工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去县光明电站上班,2006年退休;母亲务农;兄弟姐妹6人中,她是老大,从小就帮着父母带弟弟妹妹和做家务。

牟容说,龙池乡人纯朴、善良、知恩图报。全乡最远的村卫生站,离乡卫生院有13公里。

忆及为什么学医,牟容说,她的一个叔叔在卫生院上班,她小时候常去玩,觉得当医生很神气,看病,开药给病人吃,病人就好了,受人尊敬,于是她想学医。

17岁,花季年龄,牟容上班了,大集体招工,单位正是龙池乡卫生院,白大褂这一穿就没脱下。

刚上班第二天,石龙村有个李姓男子吃农药自杀,送到乡卫生院抢救,因中毒太深,抢救无效死亡,尸体就放在医院里。过上过下,少女牟容怕得很。

后来,到她爷爷去世时,她就不再害怕了。

她1985年上的班,最初搞检验,当时很简单,划个药啊这些,那时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少,她八十年代末便开始当医生,搞计划生育做刮宫引产。牟容是在职读的宜宾卫校,后来参加了电大函授,高级护理专业毕业。

刚参加工作,年轻的姑娘,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但医院是个让人清醒的地方,病人和医生都能在这里看清现实。牟容给我讲了她在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一些事。

男方条件差,穷,是附近泥南乡的村民。女方家里不同意女儿跟他处对象,女的便吃了乐果,也就是喝农药,来龙池乡卫生院被救活后后,她回到家喝农药自杀第二次,牟容她们再次把她抢救转来,并苦口婆心地做其思想工作。

这位村姑,现在都还活得好好的,娃娃也很大了。

那时有种老鼠药叫"闻到死",毒性强,喝下的人送到卫生院来,10多分钟就死了,抢救都来不及,更没有转院医治的时间。牟容说,以前见到的生死有很多,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死人的事自然也少了。

1999年,乡里石龙村村民廖素珍,20多岁,难产,在家里痛得死去活来。当时交通极不方便,送医相当困难。晚上十一二点,接到消息的牟容和来报信的廖素珍家人骑着摩托车连夜往产妇家里赶,指导她顺利生下了孩子。

2004年9月,乡里溪鸣村团结组村妇胡通满夜晚在家临盆,家人赶到卫生院请牟容出诊。牟容二话没说,赶紧把当时才2岁的女儿托付给同事照料,然后赶往产妇家。当晚9点过开始走,一直走了十二三公里。到产妇家半个小时后,就生了。怕她产后会有什么突发病症,牟容在她家继续呆了近两个小时才踏上回家的路,走回卫生院时天已大亮,一个通宵就这样过去了。

龙池乡共有84个村组,以前允许下乡接生,现在也在下乡为老年人体检。三十年间,牟容走遍了所有的村组。

2010年腊月的一个夜晚,村民李树兰发生剧烈腹痛,到卫生院急诊时出现休克症状。正在值班的牟容凭借多年行医经验,判断其可能是胃溃疡引起的内出血。她赶紧联系县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又联系安排了车辆,并陪护李树兰前往县医院。经该院医生诊断,病人因应激性溃疡出血,出血量大,如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经过紧急抢救处理后,李树兰的病情稳定下来,留在县人民医院治疗。这时,牟容才放下心来,离开县医院回到家,已是早上8点了,她直接去上班了。


这些年,牟容对龙池的医疗卫生工作所作出的贡献,邱顺平心里非常清楚。

龙池干部群众对牟容的评价都很高,她表里如一,工作认真,雷厉风行,是乡卫生院的一块招牌。牟容从药剂员做起,担任过医师,担任会计、公卫中心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出诊400多次,入户诊治1000多人。她常说,医生应急病人之所急,以尽快治好病人为原则,病人只要还有一丝生的希望,医生都应该尽全力抢救。她带头垂范,并要求全院职工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