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王学东诗歌:被压抑与被毁损的现代生命体验
来源:中国作家网 蒋林欣 编辑:骆 驼 时间:2020-04-14

 

王学东是川籍青年学者和文艺评论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在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实际上,他是双栖型学者,早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前的很多年里,他就开始了现代诗歌写作实践,在乡镇教中学期间他“拥有了四本厚厚的个人诗集”。正是那份对诗歌的热情与执着,让他一步步走上了研究之路,诗歌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仍然坚持诗歌写作,其诗作时常见诸各大报刊,作为“非非主义”成员而亮相诗歌界。最近,由龚学敏主编的“星•诗文丛”首次出版了王学东的诗集《现代诗歌机器》",其中收录了他1997至2017年的代表诗作。通过此诗集,我们得以较为系统地阅读、研究他的诗歌。

一、诗与思:作为学者的诗人

翻阅《现代诗歌机器》,一股浓郁的现代感迎面而来: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情绪、现代的景观、现代的人生,弥漫在几乎所有的诗行中。在以往的阅读经验里,即便是最杰出的诗人,第一部诗集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早期写作的青春骚动、闺阁情怀,或者校园诗歌的青涩,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幼稚病,以至成名成家之后常常“悔其少作”。王学东的这些诗歌虽然时间跨越20年,题材丰富多样,有都市景观、青春爱情、历史文化、日常生活、个体反思等,但总体上诗艺水平整齐,风格较为统一,一出手便表现得比较成熟。在他的诗中,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及“新感觉派”小说家的“现代情绪”“现代摩登”“都市风景线”,可以读到像台湾诗人瘂弦《上校》和“莽汉主义”诗人韩东《大雁塔》那样的解构意味,也可以看到“非非主义”所主张的“非崇高”“红色写作”的倾向。个体生命体验、主体存在之思是其诗歌的显性主题,压抑、病态、残缺、荒芜等种种现代体验都在诗里频频流动,几乎渗透各种题材,展现了一幕幕现代景观与繁复情绪。

王学东开始写作这些诗歌的时候正值青年,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而他的诗却呈现出冷峻、老成的气质,这主要与他所经历的正规学术训练有关,在长期的研究积累让他知道什么是现代诗歌。他的诗歌风格与他的相关研究、诗歌主张、理论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公开发表的诗歌论著主要有《作为生命存在的诗歌》《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以及本诗集的自序《我和诗与思》,还有对龚学敏、蒋蓝、周亚平等诗人诗作的评论。比如,面对纷繁复杂、有着多维阐释向度的“第三代诗歌”,王学东的切入点是:“从‘作为生命存在的诗歌’这一诗学概念出发,以‘对自我的把捉’为核心来研究第三代诗歌……重建新诗的历史,对‘新诗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一个自我解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诗歌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创造了新质,构筑了灿烂而独特的现代“新情绪”“新空间”。他对现代新诗的理解是:“与古典诗歌相异的表达意象、表达内容和表现方式……将对‘人’的思考推向纵深”“现代诗人寻求个体的意义就必须有个体之思,并进入到个体最本身的生活状态中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生命存在”“现代情绪”“个体之思”是王学东论诗评诗的关键词,以“我”为主体的“诗”与“思”是他的志业,也是我们解读他诗歌的关键。

不管何种题材,都贯穿着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自我主体的存在之思,大多数诗作中均出现了主体“我”,特别是《罪己诏》(组诗)共23首,集中抒写自我的现代体验,“我像阴天或者雨天的太阳一样悄悄走过城市/像压抑着茂盛的树木的阴影/像把年月催老的皱纹/长时间用脚步测量着死亡大衣的尺寸”(《沉闷诏书》)现代都市空间中的“我”像阴雨天的太阳、像阴影、像皱纹,这些意象都是沉闷、阴郁、衰老、死亡的象征,是被压抑、被毁损的“我”,“我”是一种被异化的存在。

二、成都印象:被异化的现代都市景观

成都自古是诗歌之都,诗意成都源远流长,历代巴蜀诗人或入蜀诗人的诗歌地理版图中都少不了“成都”这一文化地理空间。到了现当代,成都依然是诗人云集之地,成都这座城市是他们的重要题材,例如当下著名诗人梁平、龚学敏等都有不少写成都的诗作。但同一文化地理空间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梁平擅于发掘、展现成都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失落,其诗可称为“文化诗歌)龚学敏的成都诗,有历史,有现代,更擅长对诗歌语言的把握。成都是王学东最主要的诗歌地理空间,他的大部分诗歌都书写在成都这一都市空间中的现代体验,展示了一系列现代成都景观,如《一个人的成都》(组诗)共21首,对成都标志性文化地理空间的现代场景进行了生动展示,有天府广场、锦里、望江楼、金沙遗址等文化地标,有火车北站、人民南路、九眼桥等交通地标,有春熙路、九龙等商业地标,等等。王学东着力展现的是成都的现代色彩,在他笔下,成都的面貌中,更多的是现代之“恶”,比如这首《九眼桥》:

站在大地赠送河水和疼痛的桥头

抬头第一眼就看见香格里拉酒店漂满欲望的酒杯

和堆积着高贵与金钱的中海国际社区

第二眼看见熊猫被风吹动的影子和河水流滿了千年

第三眼看到无数的脚印和背影沉重而冰冷

第四眼看到桥下石墩上摆着劣质产品的地摊不断弥漫

第五眼看到办假证和买二手自行车的人群在交易

第六眼看到汽车的尾气排放出了疲惫强大的翅膀

第七眼看到行人凝视银行中尖锐的数字的光芒

第八眼看到宁静的茶铺和灼热的酒吧继续涨潮

最后我的眼睛全部恶化

九眼桥古称洪济桥,有着四百年历史,曾经是成都的文化地标和交通要道。九眼桥附近是一个繁华的水运码头,过去人们经水路出成都到重庆,就是从这里登船启程的,回成都也要到这里停靠。而王学东所写的是2001年建成的新九眼桥。他并没有追溯九眼桥的悠久历史,诗中除了那流淌了千年的锦江水能给我们些许文化追怀之外,主要是“香格里拉酒店漂满欲望的酒杯”“堆积着高贵与金钱的中海国际社区”“摆着劣质产品的地摊”“办假证和买二手自行车的人群”“汽车的尾气”“银行中尖锐的数字的光芒”等。五星级酒店、高档楼盘、银行等都是现代化的产物,是资本与商业的膨胀;摆着劣质产品的地摊、办假证、二手自行车(其中有不少是偷盗来的),是诚信、道德的沦丧;汽车的尾气是现代化产生的“垃圾)桥上来往的行人“背影沉重而冰冷”,其生存状态是压抑而冷漠的——九眼桥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之“恶”的集中表现之地,日常行走在九眼桥及周边的人对此能感同身受。“办证办证!”“买车买车!”的声音冲击着耳膜,那种“恶”的气味蔓延在整个九眼桥。因此,“最后我的眼睛全部恶化”,根本没法再看“第九眼”了,表达出诗人无比厌恶的情绪。梁平、龚学敏、杨然等都有同题诗歌《九眼桥》,但风格有明显差异,比如梁平就是从古代写到当下,“第九只眼在明朝”。对于成都书写,当下诗歌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挖掘历史文化,二是深入现代生活,王学东属于后者,侧重当下场景与生命感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王学东的成都诗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鼻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即写城市的种种病态,如醉汉、妓女、吸毒者等现代都市“恶之花”。王学东笔下的成都印象是:“广告牌依旧缠绕着艳丽的冷漠/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只有不断的谎言弥漫/喷水池盛开着千年不变的阴谋、贪婪和自私/在这堆积陈列着狡诈和痛苦的仓库和海港”(《天府广场》);“一次次的诱惑诠释着物种的灭绝和心的崩溃/广告的呼啸代替了他身体的大海和森林/只有人体模特和诱惑陈列在被阻挡的橱窗内”(《春熙路》);“收购过期药品的小商店覆盖着他的饭碗/办假证的广告和治疗性病的广告交替重复/红绿灯阻挡着他身体的失望和摇晃/明星们又在广告牌上重复着训练已久的微笑”(《华西医院》);“桌子上不知道谁吃剩下的方便面/漂浮着红色的辣椒和冻腻了的牛油/城市口袋中大把的孤独如叮当的镍币”(《人民南路》)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成都印象”总是充斥着广告牌、办假证、肉欲膨胀、物欲横流、垃圾遍布等现代都市异化即景,不再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意田园。在这样的城市文化地理空间中,诗人所体验到的是谎言、冰冷、失望、孤独,“他所有的手和眼睛在公交车和黄昏中淹没/他发来的短信中有着空虚的远方和忙碌”(《没有个性的成都》)在他的诗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个患有现代都市病的人在各种空间中彷徨,在没有个性的都市中沦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三、回归平常:对历史文化的解构

对历史文化的书写是诗歌常见的题材,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热的潮流中,文学家们从各个层面对民族的、地方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充分的发掘和表现。王学东的诗歌也有不少此类题材,但他的侧重点不在于阐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也不在于重构历史文化的经典与崇高,而是在现代生命体验中不断解构历史文化,回归当下与平常,《利维坦机器》《宣慰司机器》《绿度母机器》等都采用这种写作模式。如《绿度母机器》:

看完绿度母后,太累了,确实需要休息。

准备了六年多的时间,但我依然不认识博物馆,

也不知道陶艺的细节。

让鳄鱼也变成绿色,坐上小汽车,

这样就能躲过上班高峰期。

但您说,我已经吃了很多的绿色药片,

心情也没有好起来。

很羡慕他那么多的手,可以用于敲打键盘,

也可以坚定地指向天空。

……

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参观文化馆、博物馆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行为。诗人们更是热衷于到这些地方寻找灵感,发思古之幽情,大写特写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如果是其他诗人,在博物馆参观了绿度母之后,可能会诗兴勃发,极力描写绿度母所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做出新的阐释。但王学东的写作显然不是这样,“太累了,确实需要休息”,这样的感受简直不像一个诗人应有的状态。太累,可能是因为人多拥挤,但更可能的是因为参观者“我”正处于病态当中,“绿色药片”“安眠药”等时常伴随着“我”,“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成为害群之马”,“我”已经沉沦,彻底丧失了感受历史文化的能力与激情。虽然“我”也“准备了六年多”,但“依然不认识博物馆”“不知道陶艺的细节”,这些与“我”的生存并没有多么紧要的关系。“我”看到绿度母,羡慕的是他有那么多手可以用来敲打键盘,这才是“我”所感受到的绿度母的一种重要意义。“分身乏术”不正是现代人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生活状态下的无奈的感叹吗?所谓的历史文化已经在现代的挤压下逐渐荒芜。

此外,对家族文化的书写也体现了王学东诗歌的文化解构。一般来说,对家族文化的写作常常会偏向歌功颂德,塑造光辉的、高尚的祖先形象,将祖先神化,因此在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的祖先传奇。但王学东的诗歌不同,他将家族先辈们还原成一个个普通的、平凡的、渺小的,甚至庸俗的人。《王氏家谱》(组诗)写道:“但此后这个家族没有出现过名人、伟人/也没有参与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本家谱就只是记载下来了这个家族的/一大串名字”,然而这一大串名字还残缺不全,有的名字中还用“X”代替。比如写“我的十三世先祖”王在X:“在这本家谱中/在这个宇宙中/你的出生年月/无/你的出生地点/无/你的大婚时间/无……关于你的一切/全无记载”。这位先祖名字不全,一切记载均无,在整个宇宙中,甚至在王氏家谱中,他都是极其普通的一个,时间、空间的浩渺无根与作为个体的人的渺小形成了鲜明对照。又比如写“我的十二世先祖王应X”:“你的母亲肯定没有吃过一只怪蛋/也没有踩到一个大脚印的奇遇/就怀上了你/更不可能梦到一条龙后怀上你/……你肯定刚好十月左右出生/不会是怀胎一年更不会是十年八年的”。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一看到这几句就会明白,甚至会心一笑,诗人解构了一系列关于帝王将相、奇人异士的出生神话,这位先祖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的出生当然也很普通,没有那些“神迹”的兆示。诗人在写祖先时,并不避讳其中的某些庸俗行为,如写“我的七世先祖”王元X:“你分家时对父母的恨/为了家里的一个古董的归属/而兄弟反目/以至于你将父母赶出家门/此时,这个世界/只有你留下来的阴险残忍、自私毒辣/正在疯狂涨价”。“为亲者讳”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诗人要走出这个传统,把家族文化中的阴暗面和痛楚展示给人看,是需要勇气的。王学东在《王氏家谱》的《尾声》中写道:

走向王氏家谱就是走向1洞

翻开王氏家谱就是打开一张一张的虚无

阅读王氏家谱就是见证死亡的胜利

……

在倍大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这本家谱是我存在的唯一见证

他们命运就是我的命运

我的命运也终将只是他们的一种重复

再重复

王学东走出传统写作的窠臼,认为家谱意味着空洞、虚无、死亡,虽然家谱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但它依然会被遗忘,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我”的命运也将如此,也可能会被后代这样书写:姓名残缺,没有相关信息,平凡甚至平庸……就像家谱中的这些先祖一样毫无传奇色彩。从时空中来观照个体的命运难免充满了悲剧意识,但这也是对生命存在之思的一种回应。

四、介入现实:现代日常生活速写

在王学东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代日常生活碎片的速写,颇有“新写实”的意味,如《如是我闻》(组诗)中写:“但在黑夜中,我还得坐办公室,/灭火,写材料,/阅读长长的新闻和文件,/我一直不够少”(《黑夜经》)。在黑夜中坐办公室加班,写各种各样的材料,阅读新闻,处理文件,这些都是现代人、当下工薪阶层的日常生活状态,诗人写得如此朴实又如此真实,主要源于对现代生活的切身体验。又如《育儿经》中写道: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完整的经验,

但她说:“你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

因为小学时候的同桌,

已经让我爱上了学校和学生。

该如何去建立一个正确的培养方式呢?

我此时用心在小丑一样的教材上施展暴力,

割开公主的裙子,

让王子生活在共和国,

思考童话的意识形态,研究社会主义,

这些我都无法演绎给孩子们看。

这一日常生活的片段写得非常生动。养育孩子是不少中年人都在经历的生活。诗人写到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无奈:初次为人父母,经验缺乏,意见分歧甚至争吵都是常态。“我”虽然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和高深的理论,并从事教育行业,但在教育孩子的实际行动中往往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达给懵懂的小孩,这是长期困扰年轻父母的一大难题。

除了这些直接描写现代日常生活的诗歌之外,在王学东的诗歌中我们常常会看见琐碎的日常生活前来打扰,那些生活碎片总是突如其来,具有一种荒诞的穿越感,比如《商籁体机器》:

在星期五的早上,有一个冗美的时刻,

那就是忽然想起诗歌还没有写完。

“吃饭了!”活下去很要紧,至于诗歌,

是的,这种事情应该上报和注册。

王学东把诗人比作“商籁体机器”,但这个机器的运转非常不顺,这个写诗的机器“他”,不断地被日常琐事打扰,早上想起还没写完的诗歌,灵感闪现,正是一个美好的属于诗的时刻,但是突然一句“吃饭了!”就搅散了一切。吃饭至关重要,写诗是次要的,甚至需要“上报和注册”。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搅乱”的时刻几乎无处不在。在现实的泥泞中,为了诗与远方,“他”只有不断地抗争,采取各种方法,比如幻想自己是“救世主、皇帝”、看手机、喝可乐、沐浴阳光等,让诗思延续下去,保卫那些濒临流产的诗歌。

其他如《咳嗽经》《衰老经》《疾病诏书》等诗都是对现代日常生活、生存的深刻感悟。其中反复出现老弱病残的意象,与其相伴的总是药品、咳嗽、衰老、死亡等,没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如:“冷风穿过走道,咳嗽如期而遇。/只要你这时是在早上,/打开平板电脑,中药就会越来越多元,/进入到标准化制作”(《咳嗽经》);“在下雨的夜晚,路上只有停止生长的咸鱼,/我扔掉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去医院完成衰老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