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沉思,或者行走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 时间:2016-07-25

沉思,或者行走

马道子


阴雨天。市诗歌协会2014年年会。凤凰山上的巴山书画院内风特别大。诗人冯尧问我,你这几年“失踪”了,究竟在干啥?

对于冯尧的关心,我呵呵地笑了笑,不紧不慢地回答:“休息。”已经变胖的他听了,高兴地说:“难得!绅士般的生活。”

真的,我说的是老实话。

其实,生活当中,我倒不是绅士,也不是诗意的。只是多了些思考,或者做了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罢了。

放慢了写作的速度。20多年前,为缪斯九死不悔,热血沸腾的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向全国报刊投稿,发了几百首诗、100多篇散文和上千件新闻作品等。前些年在网上“井喷”了些文字,可谓满腔激情。但往纸质刊物丢东西也没在意了,因为,它没有网络刊发快,也看不到阅读或点击的数量。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网络传播的面积广,并可以看到别人的评论,不论好歹,不论身份,是大众的。一段时间后,特别是与一些有思想和技巧的诗友们交流,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陷入了沉思和困惑,便断断续续地用键盘码了点文字,更多的是阅读。我远离喧嚣。

回到了乡愁的村庄。几年前的一天,母亲看见满是倦容的我,便慈爱地梳理我微乱的头发,一如她30多年前的呵护与抚摸,暖暖的手心传递绵绵的爱意。突然,她惊叫道:“幺儿,你的头顶咋红红的,没有了头发?!”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才是好。“可能是缺乏锻炼吧。”我知道:这是缺少户外阳光的照射,缺少新鲜空气的呼吸。回想那段生命之河流淌的是些烟雾缭绕——在办公室做规划、整资料,烟一根接着一根,几点一线的生活就在家、办公室,我将自己隔离。户外的活动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我背对季节、背对村庄、背对乡亲------母亲的惊叫无疑给我的生活方式亮起了“红灯”!做自己想做的事,回到生我养我的乡村。

我不是唯一的歌者。

太阳下的植物不可能都是鲜花。

渐行渐远的秩序正被扭曲。

大片的土地撂荒。

高速公路、高铁、高楼、互联网、名利场、作秀,等等,多少人能抵御内心的风暴、生活的压力?

高原上的寒冰渐渐消融,生态的危机向我们挤压,这个透支的时代让多少人抑郁!

高仿的青瓷、冒牌的高干、添加剂的泛滥、艺术的煽情,还有嗑药、身体说话-----

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能走多远?

下乡去,抵达辽阔。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舞台在无垠的大地。我的工作就是农业,面对农村,面对农民。我是黄花、蔬菜、药材技术员,主要是传播新技术,助农增收。办公室的简单生活让我“贫血”了,并增添了颈椎炎、肩周炎等办公室综合症,曾经精神饱满的我失去了往日的火热激情。我义无反顾告别办公室生活,奔向早已向往且模糊、生疏的乡村。回到美丽乡村,我看见高远的明净天空,看见羊群像白白云朵,呼吸的全是清新空气,周围有姹紫嫣红,有田园牧歌,还有天籁和与世无争的桃源------淳朴的乡亲,温暖的家乡话,原汁原味的土特美味,让人轮回到生命的伊始,感受到了家园的博大与富足。不经意地,就会收获到一些平时刻意追求不到的句子。比如碧草如洗,比如层层梯田,比如大片青菜萝卜,比如燃烧的火红沙棘。还有遍野金黄的油菜花,悠闲的黄牛,自由的鸡鸭,连片的新村聚集点。在乡村,自己指导的黄花、蔬菜、药材农户丰收了,他们给你农村最高礼遇:煮荷包蛋4个,过午喝咂酒,吃水菜。他们很真诚,没有两面三刀,没有争心斗角,你不用设防。在乡村,你能做真实的自己,你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说话,说掏心窝子的话。你的思想和文字绝对纯正,不会变味,不让人晦涩、生疏、虚无、飘渺、无病呻吟。在乡村辽阔大地,血性、阳刚、方正,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一瓦一屋与你血肉相连!

写这些,仿佛与文化、文字无关,似乎是记流水账。在生活的关口,在路上的拐点,这些磨练与生活体验以及文字的张力是共通的。这是我的一点感悟,肯定与急功近利格格不入。

星星从不歌唱回家的人。写作是个人的事,不需要掌声、鲜花、奖牌。文水无声,个性创造是寂寞的长途跋涉,掺和了其他人为的过多因素,就像高粱酒里加了大量的自来水。即使你原来的酒多好,只要掺了水,酒便变味,大众是不接受的。虽然,我不喝酒。我在诗歌的道路上徘徊:既要下里巴人,又要阳春白雪——让大家都看得懂。于是,我必须得吸纳,学习。田间的、口语的、山歌、民谣,经典的、唯美的、长诗、短句,加以消化、揉捏。如何得心应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犹如修炼气功达到贯通任督二脉。

民间大师出没。只要稍微停留,就会发现丰厚的大地到处都是诗句,到处都有黄金在飞翔。只要不为名,不为利。周遭都是实在的人,他们的话语虽然十分质朴,却不乏精辟与经典,很多的是智慧的结晶与跨世纪的沉淀。如俗话、谚语,等等,短小,极富力量。大地之上的逆光劳作的乡亲,是优秀的创造者,也是聪明的民俗文化传承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启蒙者,一群浩浩荡荡创造生命和传播华夏文明不求回报的赤子呵,一群默默无闻的大师呵。包括友爱、关怀、孝道,包括和谐、勤俭、坚守。一些被水泥、汽车、高楼遮蔽了的精神,一些与我们行色匆匆淡化了的骨子深处的爱恋,还在乡村奔流不息。唯有有心人才能穿越,才能吸取其中源源不断的营养,走向天地合一的圣境。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清香的硕果高悬于汗水的枝头。30来年的写作,让我兴奋、迷茫、悲伤、高贵。很多的时候,我一直怀疑自己真的走错了道。我一个搞农业技术的,却不务正业地搞文艺创作,是不是“吃错了药”。但是,创作是业余的,与工作没有冲突。我很欣慰:农技工作反而弥补了别人不能下基层的不足,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利。近年来行走在基层一线,与农民成为朋友,使我的头顶再次丰满,神清气爽,母亲与家人觉得我变了一个人似的,说我回到了20年前!接地气使我底气十足,我的写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的诗歌写乡土,写新村建设,写宕渠风物,基本是四言八句的短句子,弥漫真情;我的报告文学写灾后产业重建、产业重建,情真意切。近3年,我创作了200余首小诗,现结集为《走过宕渠》。《马道子诗选》正在整理出版。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本生就是一首生动的诗。我们骑着良知、道义、哲学、涵养、求索的骏马,奔跑在万紫千红的中华大地上,唱一首火辣辣的奔放的高亢的民歌——我们有福了!


作者简介:马道子,本名杜荣,上世纪70年代出生,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渠县作协副主席。19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刊、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诗歌月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0多家报刊台发表各类文章。出版诗文集《春华秋实》、诗歌合集《阙乡三人行》等3部。

 

上一篇:此“生”足矣
下一篇:情聚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