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情聚鲁院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 时间:2016-07-25

情聚鲁院


时光匆匆,从鲁迅文学院西南培训班结业已一个多月,可一颗热乎乎的心还留在那儿,昨天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历历在目。最让人动容的是分别那天,来自西南六省的六十六位同学用感恩的心,为十五天的培训告别的感人场面。结业典礼上,云南的女同学张丽萍上台发言,一句“无论时间去哪了,我们永远是鲁院五期西南班的同学”,就泣不成声。台下的同学唏嘘不已。台上就坐的鲁院文学院副院长王璇、省作协主席阿来被这场面深深感染,眼含热泪地鼓励大家把鲁院学习作为今后文学创作之路的加油站。典礼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围聚在教室外的小院里,亲热互拥着用手机再闪一张俏皮的合影,互争着再与大师定格一个精彩的瞬间,努力记住每一张亲切的笑脸,珍藏在记忆深处……午后,我依依不舍地送走一个个同学后,莫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往日里课上座无虚席、课下欢声笑语的教室,此时空无一人,院子空了,寝室空了,我的心空了……副班长周鹏程说他送走最后一个贵州的同学后,已是凌晨五点,离别的伤感驻满心头,在寝室独酌几杯后,又沿着在巴金文学院培训学习的路径走了一道,穿过曲径通幽竹林,经过碎石铺就的小桥,再在大师们授课的教室坐上一会,深情地祝福鲁院西南班的六十六位兄弟姐妹学有建树。

鲁院是引领文学追梦者前行的灯塔。

感恩鲁院,牵引着从四面八方走来的同学,开启了文学圣殿的大门。学习期间,来自北大、中科院、中央音乐学院、鲁院和全国知名文学刊物的十多位专家教授,引领我们获得了文学创作者应具备的各领域大量专业知识。鲁院院长吉地马加,站在历史的高度,讲述了在世界多极化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冲突与对话,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他深入分析了当今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乱象,拨开层层迷雾,启迪大家只有打破封闭的文化思维,以宽广的历史视野,让本国的政治文化在开放对话中得以交流、加深理解,才能促使国家民族走向民主富强。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提出了“精英文化受到冲击,虚拟现实文化兴起”的文化发展现状,让我们懂得了构建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新型创意文化战略,是当前中国社会急待破解的难题。中央音乐学院的宋瑾,展开了一幅多元音乐文化的画卷,让我们在美妙旋律的视听享受中,感悟中性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授课的重头戏是文学写作。除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鲁院副院长邱华栋老师的精彩文学讲座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学名刊主编与学员进行的文学对话。《收获》副主编钟红明以她三十多年的丰富编辑经验,告诉我们要扎根自己脚下的泥土,写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调动好自己的情感体验,把握好写作视角,让作品的人物和景色鲜活起来。《小说界》主编谢锦通过详细剖析学员作品,指出写作者的普遍毛病是过多叙述、过多辩白,而缺少能深层次反映主题的典型细节描写,而这往往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以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例,认为要成为一个好作家,必须厚积而薄发。“依靠百度搜索,似乎可以很快写出一部作品,但这样写下去很害人。想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就要多读大量广泛的经典,多出去走走,然后去思考,找准创作的方向,集中智慧发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

对当代诗歌研究颇深的《诗刊》主编李少君老师谈到,当诗人身在偏静之处看得越远,他就越能深入接近自己的内心,打开的精神世界就会越广阔,呈现的心灵画卷就会越丰富。正是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那最圣洁的心是如何把自己置身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陆建德、李云雷、郭燕、阎晶明等评论家,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新质与流变作了深度解析,让我们意识到在新的社会语境中,一个作家的写作技术、学养、大局观等综合素质的强弱,对找到与中国当下现实生存相对应的叙事形态和文本形式,赋予“当下”以真正的“文学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格迥异的大师,多元文化领域的探讨,激烈的思想碰撞,铸就了“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鲁院风格。

“学思互动、知行相济”是鲁院教学的特色。除每天上午课程外,其余时间是自由探讨。同学们组织了各类文学小组,有探讨当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也有对佛学文化在多民族交融积极性的研讨。特别是诗歌、散文、小说作品的写作心得交流时,教室里的声音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发言者真诚、善意、锐利的批评,虽有刮骨疗伤的疼痛,但像一面镜子,让写作者更看清了自己写作的不足和潜力。

课上还是面红耳赤的思想碰撞,课下却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情。在鲁院西南班,每位同学不再是文学路上的独行者,大家终于找到期盼已久的“家”。在这里,我们都把自己当作一个纯文学的人,可以高谈阔论,可以即兴吟诗,可以自由歌舞。联欢晚会上,同学们摆上鲜花水果,布置温馨暖意的会场,制作了独特创意的鲁院西南班视频,自编自创自演,争先亮出自己的绝活,诗歌朗诵、京戏表演、搞笑游戏、民族舞蹈、模仿秀等节目轮番上演,掌声、笑声溢满了文学院。晚会结束时,大家自发地手拉手,跳起了集体舞,六十六颗心贴得那么近。那晚,文学院上空的群星汇聚,好像特意欢迎这群特别的学员。在连续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不顾舟车劳顿,行车途中,从青城山到都江堰,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个个轮番讲起家乡的美景、方言、民歌、民谣、笑话,一路真情一路歌。临别之前的夜晚,同学们一个个走出寝室,漫步在学院的林荫小道进行诗歌接力,“鲁院,心灵的驿,梦想起飞的殿堂,一颗种子发芽的地方,你走进我的世界,比一树花开还让人惊喜……”一句句从心底流出的诗汇成一首“情聚鲁院”。文学院的一花一草,此时已被诗歌陶醉,羞涩地低下了头。吟诵着,附和着,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我背着空空的行囊走来,满载收获和梦想奔向远方。”四月,初到鲁院西南班,心儿如同那满园娇滴欲放的花苞,格外得清爽;离别的时候,心儿如枝上怒放的花朵,那么得沉甸……我如此真切感受到短暂的学习时光,收获了太多太多,带着满目的期待,珍贵的友情,再沿着求学的小路,与郭沫若,与巴金,与学院的大师,与西南班的同学,一一告别。轻轻地说一声,鲁院西南班,我会把你播撒在我心田的文学种子精心呵护,让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孙建书(笔名剑书),男,生于1972年,山西省右玉县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法学学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期西南作家培训班学员。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中国司法》《中国监狱》《四川监狱》《华西都市报》《四川法制报》《乐山日报》《三江都市报》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评论300余篇。散文《坚守高墙铸魂人》曾获四川监狱系统征文一等奖;散文《传播光明的使者》《沫若文学伴我行》分获乐山市第一、二届沫若杯读书征文活动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