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服务 > 报刊联盟
大山深处的体育梦
来源:熊学江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7-09-26

蒿坝女子篮球队,从大山深处走来。她们走出筠连,走出宜宾,走上中央电视台。教练、队员与奥运冠军张山切磋篮球技艺,与央视主持人康辉面对面畅聊人生与梦想;这支女子篮球队的教练获得央视“寻找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之“特别关注教师”称号……这是一支什么样的篮球队?这支队伍的教练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让无数人钦佩,更让无数人好奇。


鸡鸣川滇,环境偏僻,信息闭塞。” 这句话,是对筠连县蒿坝镇的形象诠释:该镇是宜宾市筠连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1100余米,距筠连县城50公里,与云南省彝良县接壤,那个地方,真的是山高路远,偏僻闭塞。1992年,筠连县巡司镇的范钦刚从高县师范毕业,意气风发,怀揣梦想,提着简单的行李去蒿坝镇中心校报到。当时蒿坝镇交通不便,好不容易搭上一辆手扶式拖拉机,一路颠簸,然后几经折腾才到了学校,他傻眼了:破旧的校门、低矮的校舍、狭窄的校园。看看四周:高高的大山,陌生的人群。他的感受只有两个字:失望。当时他的唯一想法就是好好干,干出成绩后调到更好的地方去。

初上讲台,他担任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教学都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打转转。那时,课程改革、减轻负担、素质教育之类的东西,还没有进入大山的校园,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课,就是做习题。但作为师范生的范钦刚认为: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里包含着语文,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他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之中,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次次生动有趣的生活实践活动。

他率先大胆地把语文融入生活,亲切生动的课堂、轻松愉快的活动,他的课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他也成为孩子们最喜欢和最信任的老师。范老师讲课很生动、很风趣,容易懂!”学生们都这么说。

1998年,学校安排他当语文教研组长,并成为初三语文的把关教师。1999年,县教育局任命他为学校教导主任。

我首先是一位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喜欢的事情。”范钦刚说。虽然教育管理工作他也擅长,但一线教学更是他的追求。因此,2002年,他作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辞去教导主任职务,专心教学,在他工作的24个年头中,有17年都在给学校最为重视的初三毕业班上课,学生的语文成绩在筠连县的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件特殊事情,他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位教语文的老师了,不会去组建什么篮球队了,不会去教女学生们打篮球了,也不会有如今名气越来越大的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了。那是2004年的秋天,他走了两个小时山路去了解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当他经过初2000级毕业的得意门生何某家门口时,突然想进门去看看她的生活状况。走进学生的家门,4年不见的学生让范钦刚吓了一跳。“刚到20岁的女孩子,系着围裙挺着肚子,站在黑黢黢的灶膛前,感觉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中年妇女。”巨大的反差,时间和环境对一个农村年轻女子的雕刻,让范钦刚有种想流泪和呐喊的冲动:这是为什么呀?

在随后的家访和教育工作中,范钦刚开始有意识地追踪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很多都不能继续上学,因为成绩,因为家庭环境的制约,她们走出校门后的生活状况,让他的心情,越加沉重:蒿坝镇的农村女孩,如果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话,则只能是外出打工,或者早早嫁人两条路。范钦刚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些句子:

难道这就是山村女孩的宿命:草草结婚,开始繁衍下一代的‘轮回’么?‘三间瓦房一群猪,数亩烤烟一湾田’,山村女孩的梦想就只能是这样么?”

大山里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没去过县城,没到过宜宾的孩子比比皆是。”

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他们的梦想缺少阳光的滋润。”

农村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也可以过得和城里孩子一样精彩。”

为了让山里女孩能够多学点本领,能够理直气壮的走出大山,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范钦刚绞尽脑汁的思考着。

2005年暑假,蒿坝镇中心校和双腾镇中学组织篮球友谊赛,范钦刚参加了比赛。这个活动给了范钦刚极大的启发:我们学校可不可以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呢,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可不可行呢?山里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岭,身体素质好,吃得苦,耐得劳,搞体育运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如果说川南山区教育是一块贫瘠的土地,那么川南山区的体育教育可以说呈现出一片空白。有人说,体育梦是强国梦的关键。也有人说,体育梦是国民综合素质提升的核心。而范钦刚认为,体育梦也可以成为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一条路。

组建一支女篮队伍,既可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或许能给山里孩子带来另外一番天地!”2005年9月,范钦刚去和当时的校长文善鸿商量:“为了农村女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她们生活与工作的出路,可不可以组建一支学生女子篮球队?”

校长文善鸿,30岁左右,精明能干,思想开明。而且,他也是篮球爱好者,暑假的篮球友谊赛,他就是队长,所以就一拍即合了:组建校园女子篮球队吧。

于是乎,语文教师范钦刚,干了件“跨专业”的事儿——成立蒿坝中心校女子篮球队,自己担任教练。好事,很多人都知道是好事,可是天下事永远没有完美的,当涉及一些利益关系时,总有几家欢乐几家愁了。思想、人力、物力、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掣肘,困难可想而知。



听说学校成立女子篮球队的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配合。

农村的女娃娃,比力气可能不孬;要去打啥子篮球,抱起跑还差不多!”

供女娃娃读书就尽本分了,参加篮球队,以后能当饭吃?”

“不得不承认,有些家长,传统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女孩子在外面蹦蹦跳跳的,出什么风头嘛,丢人现眼的!”当时的校长文善鸿如此分析。

范钦刚的动员和建议,虽然家长们不留余地,迎面就是几瓢冰冷的水。但是面对困难和非议,范钦刚没有退缩。他通过班会、教师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断向学生、家长、教师灌输自己为女学生们编制的“篮球梦”。

篮球爱好者们,朋友们,想过山村学校招收篮球队员的难处么?篮球队报名期间,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怎么办呢?终于有20多名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些老师和学生家长害怕影响学生的成绩。范钦刚深入小学六年级,初中各班级,耐心细致地做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宣传“体育锻炼”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范钦刚记得,为了让一名叫杨红美的初二学生加入篮球队,自己下足了功夫。杨红美的家,坐落在与蒿坝镇毗邻的云南省彝良县,走路需要约4个小时。范钦刚利用周末的时间,一去就是一天,回来时天黑了就只能借宿农家。

嘴皮磨大,脚杆跑细。”在杨红美家,范钦刚从山村女孩的读书说到读书后的打工、结婚,说到现实教育存在的一些通病。
 “山村女学生真正走出大山的,都是依靠读书一条路。我一定要让他们相信,体育也是实现娃娃梦想的一条路!”范钦刚一直坚持。最后,杨红美的家长不但把女儿送入了篮球队,并将女儿安排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避免读书往返的路途劳累。以后范钦刚一到杨红美家,杨红美的父亲见面就是一句话:不要再说篮球,我相信你!
几番周折,几度沉浮,学校首支女子篮球队终于在2005年9月底正式成立了,首批队员有23名。这是全县教育界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但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学校也不敢宣传!

球队成立后,对于篮球训练一窍不通的范钦刚,请人帮忙从网上下载全套《篮球课堂》和其它一些相关女篮训练的资料,通过自己先学习、理解、实践,再根据队员的情况,安排好训练内容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
 “照猫画虎!”范钦刚说,作为语文教师,虽然爱好篮球等体育活动,但是要从教练的角色带一支球队,的确困难重重。每天,范钦刚先在家里一遍一遍跟着影像资料学动作,想训练安排,然后再对着一群只会“抱着篮球跑”的女孩慢慢示范讲解。
各位读者,你们想过篮球训练技术的难处没有?坦率地讲,宜宾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范钦刚,对体育并不是内行,打篮球更是业余爱好,要让一群没有一点运动基础和篮球技术的山村女孩子,进行系统的训练,掌握规范的球技,难度真的不小呢。当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在连播张卫平的《篮球课堂》,范钦刚从网上下载了《篮球课堂》,还有一些女篮训练的规范性资料。他自己先学习、理解、实践,再根据队员的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多次训练实践后,女子篮球队终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山区女孩的训练方法。

球队成立之初,学校给球队提供了6个胶皮篮球和一间20平米的保管室,而范钦刚每个月的训练经费为100元。
  “训练的第一年,球队的队员,没有一个人穿过球衣和运动鞋!”在球队成立的第一个冬天,因为海拔高而早晚温差大,球队的队员就找来夏天的单衣穿着训练。一个队员在街上的手工作坊购买了一双8元钱的平底胶棉鞋后,这种鞋竟然成为了“队鞋”,一到训练时,这种装备就齐刷刷亮相了。
可是,平底胶鞋没有抓地力,加上学校篮球场水泥地面不防滑,孩子们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腿脚、手上着力的关键地方,时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孩子们开玩笑说:“范教练,你知道我们女子篮球队的队标吗?”教练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呢?孩子们笑了:“膝盖上、手上的黑色疤痕呀!只有它们,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标志,是不是?!”谁说不是呢?

特别大的困难,应该是物质的匮乏。训练场地的低劣狭小,器材的缺乏,是篮球队遇到的最大困难。队伍刚组建时,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体育器材保管室,就是她们刮风下雨时唯一的训练场地;一个坑坑洼洼的篮球场,是她们最熟悉和喜欢的地方;6个劣质的胶皮篮球,是她们最亲密的朋友……范钦刚和孩子们吃尽了苦头。小学六年级就参加篮球队的谢倩说:“训练强度比较大,但我在家里,没有喝过牛奶,鸡蛋和肉食也很少吃,好在我的身体素质好,能够挺住。但是我的有些队友,根本不能胜任那种连续的体能训练。”
虽然条件差,但女孩们咬紧牙关,坚持着:上学期间,每天下午5点到6点训练,寒暑假、星期天每天训练时间为早上7点到8点。渴了,范钦刚用学校补贴他的训练费为队员买矿泉水;节假日训练完,请孩子们在家里聚餐;新队员没有有统一的球衣,就穿离队的大姐姐们穿不下的旧衣服……而因为训练时候的伤痛需要药品,孩子们为了节约训练费用,就上街捡矿泉水空瓶,上工地捡废铁之类的,卖钱买药品。
由于没有器具装篮球,范钦刚看着满地乱滚的篮球和为捡球、找球四处奔跑的弟子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赶集,范钦刚无意间看见老乡们在灶上烘干衣物用的 “炕笼”,兴奋地花了15元买下后使用。“后来,我又找到编筐的老人,订做了2个!”

训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帮助家里干活的时间,怎样合理安排?就教练而言,除了训练球队以外,他还担任初三毕业班语文教学、教研组长等一系列工作,怎样使教学与训练,学习与训练几不误呢?晚上备课,上午上课,下午训练成为了他每天工作的三部曲。寒暑假、节假日成了球队训练的最佳时机。从2005年到现在,他没有完整的休息过一个周末、寒暑假及节假日,全用在了球队的训练上。或许,他的生活有些苦,有些单调,照顾自己家庭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接受的埋怨不少,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热爱教育,热爱大山里的孩子们,他喜欢看着她们一边汗水流淌,一边笑容绽放……

在风中,球场上有她们挥洒的汗水;在雨里,球场上有她们奔跑的身影。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9月,女子篮球队“封闭”训练了一年。说“封闭”,其实是一种无奈:在这个山区,她们很难找到比赛的对手。师生们对球队一年的训练水平,心里始终没有底。



机会,给予有准备的人。

一个春秋,转眼而过,范钦刚很想知道自己带的女篮水平到底如何,因为本县仅有这一支女子学生军。正当范钦刚犯愁时,2006年,筠连县教育系统要开展教职工篮球联赛,先在片区进行初赛。

学生娃娃怎么能与成年人同场竞技?”

在一片质疑和怀疑的声浪中,范钦刚和校长文善鸿多方努力,才让县教育局网开一面,同意她们先参加巡司镇片区初赛。结果让人吃惊——范钦刚的女学生军在巡司片区与女教师队伍连打五场,均大比分完胜。

初出茅庐竟然难遇对手,促使县教育局决定再举行一场学生军对筠连县女教师联队特殊表演赛,结果学生军依旧获胜。连番得胜,令范钦刚和女子篮球队声名鹊起,县城一些中学立即发来邀请函,请范钦刚去任教。不过,范钦刚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绝了,“我舍不下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我的根在大山里。”他说。

同年10月,在县教育系统教职工篮球比赛中,蒿坝学生女子篮球队,再次以全胜的记录摘桂。
山村女孩们的突出表现,引起了筠连县教育部门的重视。筠连县第一中学在了解到女孩们训练的情况后,决定与蒿坝中心校联合,把蒿坝中心校的女篮训练做为该校的“特长生训练基地”,只要是女篮的队员在中考进入筠连县第一中学的,均可以做为体育特长生对待。

篮球拓展了山村女孩的另外一条梦想之路!”范钦刚看到了球队的希望。

2007年4月,蒿坝镇女子篮球队代表筠连县首次参加宜宾市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第一次参加市级体育赛事的13名女孩中有8名从没走出过大山,但是孩子们2年多的训练没有白费。奇迹诞生了,她们凭借过硬的技术,凭借赛场上的风采,一举夺得宜宾市初中女子组冠军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两项桂冠。
捧回奖杯的那天,蒿坝镇的百多名群众自发组织,敲锣打鼓欢迎她们,并集资在蒿坝镇街头摆开了8桌庆功宴,犒劳 “巾帼小英雄”们的功劳。主持人还把集资剩下的200余元交到范钦刚手里,要求给孩子们买些训练用品。“山里娃娃露脸,我们脸上也贴金呢!”当地一位私企老板在“庆功宴”上当场兑现奖金2000元,要求教练给篮球队置办球衣球鞋。
 “看到这个团结而充满活力的小集体,看到群众对我们的支持,我觉得特别欣慰。”范钦刚也乐呵着。

汶川大地震后,国家还有一个体育盛事——奥运会。这是两件大事,虽然一喜一悲。

2008年7月,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体育为主题的《共同关注》“圆梦2008”栏目组最后一期节目去了蒿坝,孩子们与奥运射击冠军张山、央视节目主持人康辉面对面聊起了人生和梦想。两天的采访,40分钟的节目,孩子们因为自己的 “篮球梦”走上了央视。
主持人康辉录完节目《蒿坝乡的女子篮球队》后,在博客写下了《
大山深处的奥运梦》。

他写到:“大山深处的学校,景色美吗?而你又可以在这景色里呆多久?” 这是何其痛苦和辛酸的心情!不信,继续看下去。

  “蒿坝镇已经靠近四川最南边了,与云南交界,海拔1100多米。大山深处,一场雨过后,云雾缭绕,可泥泞的道路让你根本无心欣赏景色。就是这样的山路,好在我们去时不再下雨了。”
  “你想象的这支篮球队,会是什么样子呢?反正我被震惊了。尽管操场、篮球、队员、教练都显得如此业余,可那种专著,那种执着,那种从篮球中获得的快乐,一点不亚于我们看到过的专业队。更何况这支成立不过三年的球队,这些山里的小女孩儿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就在宜宾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夺得了冠军哪!”

“和孩子们聊了很多,特别聊了她们的梦想,因为我们希望能帮她们圆梦嘛。不出意料,她们的梦大多与篮球有关,不管是今后作运动员、作体育老师、作裁判,总之,篮球给了她们太多的憧憬。因为篮球,她们多了看外面世界的勇气和梦想。也许很大程度上,她们的这些梦都只是一个梦,但有梦的人生才有希望吧。”
我问她们知道奥运会什么时候开,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正确答案。又问,你们想过有一天也能去奥运会吗?没人回答,只嘻嘻地笑,可我分明在很多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光亮。”

是的,这就是女孩子们的希望之光,希望之路!



一次次训练,一场场比赛,一个个荣誉,深刻地改变着大山里女孩们的命运。

2007年8月,球队首批队员中有8名女孩子初中毕业,以体育特长生的优势进入了筠连县第一中学高中部。2008年5月,范钦刚到县城出差,顺便去看望这几个孩子,大家都异常高兴,离开时,孩子们说什么也要送到车站,车不开,谁都不肯先走。
  “再不回去上课,以后不准喊我范老师!”眼见上课的时间快到了,范钦刚只能装生气,将学生们撵走。“我猛然察觉:在不知不觉间,孩子们长大了。原来,支撑我一直带领篮球队的动力是爱心收获爱心,真诚回报真诚。”范钦刚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不知道该不该让它流出来?

后来到筠连县第一中学读高中的张付玉,是女子篮球队首批队员,也是曾选定外出打工且定好离家“日期”,后又被教练范钦刚找回的女孩之一。
 “因为篮球,今天我才有机会还在学校里读书和成长。”张付玉说。
经过范钦刚的数次上门劝说,15岁的张付玉成为女子篮球队的首批队员之一。身高1.71米的张付玉训练刻苦,很快成为了篮球队的主力中锋。
那年暑假,张付玉决定外出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父亲做小工维持,二来她也不确定打篮球究竟“有没有出路”。得知这一情况,范钦刚数次上门,找到张付玉的父亲交换意见,和张付玉谈心。
 “16岁的女孩,出门打工就能打一辈子?”在张付玉家的堂屋里,范钦刚一直在劝张父,“老张啊,你10多年都挺过来了,孩子的事情再挺几年不行吗?再说,孩子推迟几年去挣钱,不会害了她!”范钦刚从现实说到张付玉以后可能的路:一辈子打工?走体育特长生的发展之路?“我们不能给一个自己的子女一个现成的梦想,但是我们如果有一点希望,就决不能放弃!”张付玉的父亲一直沉默着,但范钦刚的最后一句话显然触动了他,这个农村汉子终于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第二天,张付玉回到校园并继续参加篮球队训练。

2007年,张付玉被筠连县一中以体育特长生正式录取而跨入了高中。
相比张付玉,仅靠母亲一人撑起一个家的唐晓燕,是在母亲温馨而又充满辛酸的爱中,“享受”着自己的“篮球梦”。她也是首批进队的队员,其父外出打工后一直没有音信,虽然家境贫困,唐晓燕的母亲却对女儿参加球队极其支持。2007年4月,女子篮球队首次代表筠连县参加宜宾市中学生运动会,母亲想给唐晓燕准备一点钱,可区区几十元钱却让唐晓燕的母亲犯难了。结果,在赶集的时候,晓燕母亲最终忍痛卖掉了自己留了多年的头发,将卖头发的40元钱自豪地给了女儿。

2008年汶川地震,5月19日晚上12点,范钦刚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球队的杨霞打来的,她提醒着:“范老师,今天晚上您千万不能睡哈,可能有余震。”有余震的消息,宜宾电视台正在反复滚动播出,他早知道了,但杨霞的这个电话,让他非常感动:他不是孩子们的亲人,但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与她们的亲人没有分别,在那个惊慌失措的夜晚,他感受到了一份源自学生的浓浓的亲情。

2014年春节,瑞雪飘飘。篮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