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服务 > 报刊联盟
民族的脊梁
来源:何竞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7-09-15

 

27岁的小李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虽然身患强制性脊椎炎,他依旧自食其力,摆了一个修鞋摊。有人告诉他,成都市三医院有个骨科专家梁益建,治好过像他这样的“超级驼背”,他便带着全部积蓄两万多元,找到梁医生,他说他想治病,但是担心钱不够……

梁益建研究了小李的片子,说没钱没关系,他能帮小李想办法!但小李这种极重度脊椎畸形,做手术需要承担不小的风险,甚至,可能死或瘫痪在手术台上。梁医生清亮亮的眼睛直视小李:“确定还要做手术吗?”

从记事起,小李脑袋就抬不起来,颈项与腰腹形成一个永恒的直角,梁医生看不见此刻小李眼含的热泪,却听见他语气中的哽咽:“梁医生,我修鞋,一般都收两元钱,有的好心人看我造孽,大方地给我五元钱不用找。我没别的想法,就是想看看这些好心人长啥样子,我想记住他们的脸……”

梁医生收下了小李这个病人,和以往无数个病人一样,梁医生郑重承诺:“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我一定会让你重新挺直脊梁的!”

泸沽湖畔“捡”病人

留美博士梁益建清瘦干练,儒雅斯文,穿上白大褂,倜傥潇洒,换上便装呢,却依旧脱不下一颗仁医之心,好朋友常笑话他:“要论多管闲事,梁益建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20084月,梁益建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旅行,和同伴兴致勃勃地商量去租车进行环湖骑游,当时,32岁的伍才林正在帮家里的租车小铺看店,梁益建询问他租车事宜,他本来是坐在凳子上,勾着腰的,这下站了起来,才真正让人吃惊——他勾背,头朝下,脑袋紧贴小腿,站起来仅有一米二高。原来,伍才林16岁时,因病导致脊柱畸形,找不到工作,只能帮家里守守铺子。

梁益建听了伍才林情况后,告诉他:“我是医生,你这个病可以医得好的。”伍才林却丝毫不信,他摆摆手说莫哄我了,这么多年,背早就打不直了,你赶紧去骑车吧。

泸沽湖风景秀丽,天蓝水清,梁益建心思却全然不在美景之上,他一边机械地骑行,眼前一边浮现起了历历往事,他想起了自己的矿工父亲。梁益建是家里的“老幺”,上面还有四个哥哥姐姐,父亲也最疼他,每次下煤矿,老幺都会懂事地叮嘱“爸爸要小心”,父亲慈爱地摸摸小益建的头顶点点头。但在梁益建8岁那年,父亲还是没躲过命运的魔掌,一次煤矿事故,让父亲全身多处骨折,父亲在床上痛苦地躺了两年,那时,不知道怎么治,更不知道找谁治,梁益建不敢回想,父亲当年是不是活活疼死苦死的……

10岁失去慈父的孩子,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当一名骨科医生。长大后,他真的实现了儿时心愿,一路顺着骨科摸索,考取博士学位,还到美国交流学习,但那旧年的疼痛与遗憾,似乎从未远去,他看到伍才林,仿佛当年那个孱弱无助的小男孩又回来了,他拉着梁益建的衣角,哀求道:“就算是为了你对爸爸的承诺,也该帮助他!”

梁益建抛开湖光山色,折返回来,向伍才林要了一支笔一张纸,画上了脊柱的形状,接着,他花了四十分钟时间,给伍才林深入浅出地讲解医治的原理,说明“为啥子治得好”。梁医生的专业绘图解说,让伍才林已如死水的心,重新泛起微澜,他声音发颤地问:“梁医生,我真的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梁医生微笑着重重点头。

晓得自己的病可以医治,伍才林开心了几分钟,却又被冷酷的现实拉回沮丧之中。就算他运气好,遇到热心的神医,但他根本就没有医治资本呵!伍才林父亲早已去世,家里六口人,全靠租租车、卖卖副食品、弟弟划旅游船赚点微薄小钱,生活十分拮据。4月,海拔2700米的山区并未春暖花开,还有寒霜冻人,伍才林的一对侄儿侄女却没有鞋穿,一双小脚板踩在稀泥地里,冻得通红。

临别时,梁益建告诉伍才林:“没得钱没关系,我来想办法。”

看伍才林痴痴盼着梁医生再回泸沽湖接他治病,伍才林的弟妹怕大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劝他说:“可能别个医生说起耍的,你莫太往心上去了。”伍才林固执沉默地坐在小板凳上,从清晨到月升。一个月后,当梁益建如约而至,伍才林抱着他的小腿,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差点哭出声来。梁医生没有食言!没有骗他!

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成都,查阅资料,发现“没有比他更严重的病例”。65日,梁益建亲自主刀13个小时,为他动手术。而手术费,经过梁益建的沟通,时任市二医院院长、现市三医院院长赵聪同意,得以全免。

从此,弓着腰背不到13的伍才林不仅避免了“非瘫即死”的命运,还挺直了脊梁,站立了起来,个子足足有178,他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这人生的转折和赐予他新生的医者。

伍才立“立”起来以后,开始和弟弟一起划船,家庭收入翻番。20153月,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又贷款70万,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当起了小老板,他逢人就说:“没有梁医生,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到近3000万,远超其他因素。梁益建说,“我的病人都是最穷的病人,因为极重度脊柱畸形,医疗难度大,很多病人都像伍才林一样,长期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无法上学工作,家里一贫如洗。让他们站起来,就是他们脱贫的第一步。”

四下去化缘,“要”遍朋友圈

1986年大学毕业后,为了更好地学好骨科造福病人,梁益建先后6年自费在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各种颈椎疾病,他2003年考取了攻读神经病学的博士学位,两年后,他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脊柱协会主席汉森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

梁益建粗粗统计过,从08年到现在,他做了一千多例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这其中,大约有95%的病人都很穷,凑不够手术费。14岁的彝族少年马海阿长,家人辗转将他送到梁益建面前,上一秒,听说“有得治”,喜不自胜,泪花纵流;下一秒,听到预估手术费14万时,他们捂住心口,以悲苦绝望的眼神看了孩子一眼,怯生生地对梁医生说:“我们,还是回去吧。”“你们回去做什么?”平时儒雅的梁益建,一激动起来,声音都抬高八度,马海阿长的家人吓得浑身一抖,无奈地说:“莫法子,我们哪有那么多钱?”

“啥叫莫法子!”梁益建大声说:“孩子才14岁,如果现在不治,慢慢的就会瘫痪,如果瘫了,他还没来得及展开的一辈子就没戏了!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马海阿长的家人捂住脸孔,浑浊的泪,从指缝里热热地滚落出来。梁益建当即拍板:“治,必须治!不准走!今天就把入院手续办了!”他为马海阿长一次性捐款四万元,确定孩子入院后,拿着他的病例,风风火火地跑去找朋友了。

梁益建将病例啪的一声,拍到朋友面前,直截了当问人家:“这个彝族男孩,才14岁,你看片子上,他脊柱已经扭曲成啥样了,你就看看吧,要不要帮帮人家?钱不在多,一分钱不少,上不封顶!”梁益建的朋友们看他这么急吼吼的,忍不住逗他:“老梁,梁博士,赶紧坐下来喝口水,莫像个土匪打劫似的……你说捐就捐嘛,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

为马海阿长四处筹集医药费,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梁益建永远记得他离开美国前,导师对他说的一番话:“回去后,你一定要对中国病人好!国家都这么强大了,这些人若还没人关爱,他们还怎么享受强大国家的好处?”

他们生病,他们贫穷,他们因生病,而失去工作的机会,在社会上难以糊口;他们因贫穷,而久久凑不足医疗费,只能选择疾病缠身。这仿佛是一个死循环,一个强大的悖论,梁益建却发誓要打破这个“死结”。

201010月,25岁的刘任富通过2年半时间的辛苦寻找,终于辗转找到了梁益建,他说,他当时看一个电视节目,只看到了最后5分钟,晓得成都有一个梁益建医生,能治疗他的脊柱弯曲,他主动来找梁医生,其实是想把梁益建当作“生命最后一站”的,这个善良的小伙子,实在不想再拖累姐姐了,他暗自下了决心,如果梁医生都无法治好他的话,他就会彻底放弃希望,自寻死路了结。

刘任富家住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一家4口,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妹妹早早嫁了人,姐姐刘任美一直在木里县县城打工,当保姆、帮人养猪、理发……辛苦赚钱补贴家用。

刘任富17岁时得病,脊柱渐渐弯曲。找到梁益建时,他脊柱弯曲153度,走路时,头靠在膝盖上,要双手撑住膝盖才能抬头。由于长期弓背压迫,他还患有严重的反酸性食道炎,吃什么都吐,因为“食物无法顺利进到胃里”,阿妈摸着儿子的驼背呜呜哭,伤心地说道:“孩子,你这样吐,早晚要把自己饿死啊……”

刘任美和弟弟感情非常好,为了治刘任富的病,家里还将唯一一匹马卖掉了,刘任美更是发誓:“弟弟没有站起来,我绝不会嫁出去!”

眼看刘任美每天拼命工作节衣缩食,别人给她介绍对象,她统统不见,刘任富心里像是盐腌一般,又苦又咸,难受极了。

听完刘任富的故事后,梁益建开玩笑安慰他:“小伙子你莫急,你姐姐这么善良,将来一定会嫁个好人家,放心,我筹够钱就来接你。”梁益建自己捐了两万元,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化缘之路”,好朋友被他要了个遍,他还拿着刘任富的照片去找支具器械厂家找赞助;到茶楼贴出刘任富的照片和故事,希望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找到一家皮鞋厂的老板,希望他能为刘仁富捐款……一笔笔爱心款就这样筹集起来,当第一阶段捐款凑够的时候,梁益建自己开车12个小时到木里县,又坐了1个多小时摩托车爬山路,把刘任富接到了成都医治。

经过两次手术,刘任富第二腰椎被取掉,第四、五腰椎的椎板被截去,成功将脊柱矫正,手术费花了10多万。如今,刘任富在资阳学习美容美发,每天过得快快乐乐。姐姐刘任美也放下心中大石,谈起了恋爱。

这些年,梁益建身边的好友,已经记不得接受过多少次“捐款邀请”了,梁益建也自掏腰包无数次,为了病人,这个可敬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却没有攒下多少积蓄。2014年,智善公益基金会盛赞梁益建,称他是“我国脊柱侧弯专家中为数不多的敢于并擅于向重度侧弯挑战的勇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智善公益基金会决定,将全力以赴支持梁博士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中国重度脊柱侧弯矫治中心,对来此手术的家庭贫困脊柱侧弯患者,只要基本符合救助条件,就给予救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贫困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超过了500万元。

小艳曾是梁医生的病人,康复出院后,坚强乐观的她考上了大学,给医院写来一封长长的信:“小时候,从能记事起,便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经常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真的好希望我能做个正常人,哪怕只有一天也好。

小艳道出了病友们的心声,他们活在别人异样的目光里,不管是同情、鄙夷还是惊讶、嘲弄,都是一刀又一刀刻在他们心口的伤,他们比谁都恨自己不能挺直脊梁,堂堂正正看世界。是梁医生,用他的仁心与仁术,鼓舞了大家的信心,帮助一个个重度脊柱侧弯患者挽回了生命,挺起了脊梁,能让世间少一个谋生艰难的残疾人,多一个肯用心回报社会的“重生天使”,拯救了苦难,送去了温暖。所以,小艳深情而庄严地为病友们代言道:“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爱的,只要你愿意给予;也坚信我们定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精准扶贫,挺起希望

在梁益建帮助过的脊柱畸形患者中,有许多都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现在的成都市三医院,长期有近百名脊柱畸形患者在院里治疗,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支持梁益建的工作,成都市三医院尽最大限度减免这些患者的医疗费用。带卫生间的床位,每天只要30元,加床床位只要10元,医生办公室、两层行政楼,都改成了骨科病房。

习近平主席在谈扶贫时强调:决不能让困难群众掉队!他说:“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成都市三医院院长赵聪认为梁益建医生就是以精准医疗推动精准扶贫的缩影,而参与精准扶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识。大中型公立医院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参与医疗扶贫、精准扶贫。梁益建也是抱有相同想法的,他一直都谦称自己只是一个“小医生”,国家培养了他,作为一个公立医生,他理当全心回报社会,让病患真正感受到政府对老百姓的深切关爱。只有懂得了这爱,病人有朝一日康复,才会真正有信心扬起生活的帆,摆脱贫困的束缚,从此满怀憧憬地放飞梦想。

西藏大学大二学生旦巴,是从拉萨那曲来的,帅气的小伙子,摸着“头盆环”,大大方方地微笑着说:“我已经做了一次手术,刚来的时候只有一米四,现在‘长高’了三十厘米,至少一米七了呢。”念临床医学的旦巴性格开朗,他夸完自己身高,不忘夸夸自己的“可爱”:“看这个铁架子,我戴上像不像天线宝宝啊?”

旦巴说的这个“天线宝宝道具”,是梁益建的重大发明。在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时,很多极端案例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梁益建便通过自己的钻研,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头盆环,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旦巴之所以会找到成都市三医院来治疗脊柱弯曲,是因为梁医生治好过同样患有脊柱弯曲的老乡,现在在家乡,大家口口相传,都晓得梁医生,他名气可不小。2015年,听说梁益建到那曲义诊,呼啦啦的,那天现场一下子就来了四十多个“驼背”,他们围着梁益建,问长问短,梁益建哑着喉咙,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解答各种问题。

说起这“豆沙喉”来,也算是08年地震的“后遗症”。当年,梁益建作为骨科主力,忙着治疗病人、开刀手术,几天几夜没睡觉,刚缓过一口气来,同事们发现:糟了,梁博你怎么喉咙哑成这样了?然后,直到今天,他依旧是操着一口沙哑嗓音,耐心开解病人,安慰病人,甚至细心照拂关爱病人家属。

孔子说:有教无类。其实,换在医生身上,也是“有医无类”。不管穷富,无论对方是才高八斗还是大字不识,医生都会一视同仁地给予医治和关怀。而且,越是贫困,越应倾其全力。

梁益建说:“这种病就目前国内的病人分布来看,城市大大少于农村,发达地区大大少于落后地区。跟城里比起来,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更需要我们这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