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服务 > 报刊联盟
情系民生通大道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7-09-01

——有关“扶贫攻坚”的素材盘点

邹开歧


今年五月,我去“绵阳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前线指挥部”体验生活。充实我濒临空虚的素材之库。

因为,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事实证明,凡是到生活中接地气的作家,都是在为自已的素材余额做加法。

下去百余天,颇有收获。

参加绵阳市文艺界喜迎十九大文艺创作采风归来,将搜集到的有关“扶贫攻坚”素材,进行了一次盘点——


波峰浪谷传福音

公元2015年2月15日,这是三台南部16个镇乡,45万父老乡亲最值得记忆的日子。

这个日子,将会铭刻在梓州大地代代相传。

这天,已是甲午马年的腊月二十七日,距乙未羊年还差四天。

在外务工的男男女女,已经风尘扑扑地回到家里,随带家人上街赶场办年货。按中国人的习俗,无论贫富,一年忙到头,过年不能马虎。

当今社会,再穷的人,也是锅里有煮的,灶孔里有烧的,只是日子过得好与不好之差别。

所谓办年货,除了鸡鸭鱼肉酱醋茶,十有八九都要去买很多“福”字,拿回家去贴在墙上或门上。意在“幸福临门”,这才像过年的样子。

有的特意将“福”字倒着贴,意在“福”到了。

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三台南部的老百姓,真的幸福临门了。

2月15日,正当景福镇的逢场天。

三台南部16个镇乡的干部和群众代表,聚集在景福小学的操场里,景福镇本乡本土及相邻镇乡的父老乡亲,邀邀约约扶老携幼涌向小学操场,那些在外务工返乡,上街赶场办年货的人,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景福小学的操场里。

“贵人送福来了!”

凡是知道这个好消息的人,都争相来这里听福音,沾福气,更想抱福回家。

“绵阳市三台(南部)丘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前线指挥部挂牌仪式暨建设动员大会”,在景福小学操场隆重举行。

时任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为前线指挥部授牌、授印。

市长林书成、市委组织部部长、综改区领导小组组长付康,市委、市府及相关各部门领导,三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各部门领导一个不缺,全部到会。

景福小学的上空,通过高音喇叭,林书成市长的声音,响彻波峰浪谷:“市级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积极作为,群策群力,形成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台南部的父老乡亲心里明白,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这么多市上的、县上的主要领导,齐蓬蓬地带这么多干部来这背角湾湾头开会,专门商议建设三台南部的大事。


据说,此事与时任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2014年冬天,罗强书记到三台南部调研,怎么也没想到,在他领导的绵阳市,居然还有一片盲区。

汽车颠簸在镇乡之间高低不平的断头路上,放眼望去,全是既不规则,又显得干渴的土地。看不到规模的种植,看不到特色产业,更看不到让人赏心悦目的亮点。稀稀落落的小楼之间,全是直不起“腰”,开花裂垛的土坯房,真是越看越揪心。

让罗强书记感到欣慰的是,中共三台县委、县政府已经组建了工作组,由县农办牵头,进行调查研究,拟在三台南部选择几个镇乡,搞新农村建设试点。

中共三台县委、县政府要做的,正是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所想的。于是,有了“绵阳市三台(南部)丘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简称“综改区”。

为了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紧接着,组建了“绵阳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指挥部”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排挂在一起,但人们仍然习惯地称“综改区”。

这些居住在远离科技城——绵阳100多公里的三台南部波峰浪谷间的农民,虽然还搞不懂“综改区”、“示范区”是怎么回事,但是,当他们知道,中共三台县委,在绵阳市委领导下,组建了一支队伍,就像打仗一样,要将三台南部最边远、贫困程度较深的16个镇乡,建设成“扶贫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基层党建示范区”时,一下子明白了,这是要帮他们摘掉贫困帽子,将他们带上富裕之路。

三台南部的父老乡亲奔走相告,“市,县领导送福来了!”

福音,传遍梓州大地的波峰浪谷!


扶贫路上“新常态”

在绵阳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我了解到、看到很多反常的事儿,也许,这就是当今倡导的“新常态”。

从2月15日挂牌,到3月2日指挥部工作人员,市、县挂职干部到位履职,中间相隔15天,其间正值七天春节大假。市、县共计召开四次会议,研究部署示范区前线指挥部的工作。

按农村里老祖宗的习惯,“正月耍,二月混,三月四月才使劲”,这些人民公仆们,一年忙到头,大年三十都在忙着扶贫攻坚的事儿。亲戚没走完,酒没喝伸展,就背起包包告别父母妻儿,离开单位到乡坝头挂职来了,时间长达一年,工作还不按常规出牌。

新官上任“不放火”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自古以来几乎所有上任新官的作派。

2015年3月2日,前线指挥部17名干部,36个核心村72名第一书记和副书记全部到岗履职。

被列为36个核心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把他们的第一书记和副书记接进村里。按照常规,“衣食足,礼仪兴”,又值新春佳节(元宵还没过)期间,别说办一台像眉像眼的“接风宴”,见面会上,糖果瓜籽也该摆几盘嘛!哪晓得唷,一切都是那么正二八经,没有客套,没有不必要的寒喧,互通姓名之后就直奔主题,各自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核心村的干部和群众,可以说是拭目以待。在他们心目中,下派进村的第一书记和副书记,就是市上和县上投放到他们村里的两颗福星。按照常规,且不说这些新官有多大本事,就凭他们是市里和县里来的,一人放“三把火”,村里都要得很多实惠。

可是,这36个村的72名“新官”,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一样:

刚进村那些日子,一个二个都是围着村里走一转,贫困人家访一遍,开会只听大家说,自己轻易不发言。

有些村民和村干部,希望下派到村里来的第一书记和副书记,最好是财政部门或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可以凭手中的权力或财力,给村里办很多实事。

景福镇廖昌沟村的乡亲们,听说来当第一书记的,是市商务局一位副调研员杨永平,原以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一进村才知是嘴上无毛且英俊潇洒的年轻人,都暗暗担心他吃不了这份苦。

没曾想,虽然没有“上任三把火”,但都出手不凡。

廖昌沟村的第一书记杨永平,刚进村来,只听别人说,自已不开腔。村里人在下面议论:“市上来的第一书记,走得匆忙,忘了带嘴巴。”

进村几天之后召开村民大会,大家鼓掌欢迎第一书记讲话,杨永平开腔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是来耍的,是来干事的!干什么?带领大家致富!”

在热烈鼓掌的同时,也有人议论:“说得轻巧,拿根灯草,廖昌沟条件这么差,行吗?”

杨永平接过了话头:“就因为条件差,才有了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我们才来带领大家一起干!不干,怎么改变得了面貌?”

又有人向,“你改变得了吗?钱从哪儿来?”

杨永平面对在场所有的人:“我们总不能因为穷,没钱,就不愿意去改变,呆在这穷地方过苦日子,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勉强过一辈子,那么,我们的后辈儿孙呢?就这么世世代代地穷下去吗?”

在场的人沉默了。

话就这么放出去了,全村人都拿眼睛盯着杨永平。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杨永平同县上下派的副书记林天成跟着村干部一起,对廖昌沟进行细细地品读。

虽然没带来多少钱财和项目,但是,为廖昌沟村的发展出了不少高招。

村里的干部和乡亲终于明白,靠别人支援钱财,用完就没有了,唯有出的高招,可以像泉水一样,引来滚滚财源。

杨永平原本是北川羌族的后生,还把羌族锅庄带到“示范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双乐乡王家堰村,听说去他们村当第一书记的,是市供销社一位副科长李雨峰,觉得指挥部亏待了他们,派个“垮杆单位”的人来,肯定起不了作用。因为三台的供销合作社已经在镇乡消失了!

特别是李雨峰进村,大家看到他又黑又瘦还戴副眼睛,斯文绉绉的,都暗暗地在心里叫苦,这个“蔫牛子小伙,肯定没戏。”

他们哪里知道,李雨峰原本计划小两口今年要给李家“打造”一个“李门之后”,却被单位下派,而且这一年中只能“双休”和节假日可以回绵阳。

李雨峰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双乐乡王家堰村,还被村里人“挑肥选瘦”,这幸好他本人不知道。

李雨峰进村,像一个有经验的郎中,不声不响地在村里用了半个月时间,通过“望、闻、问、切”,找到了贫穷的病根。

乡亲们希望修路,希望有产业,李雨峰同市供销社几个部门联系。

一是同县里较有名气的“曹泡菜”联系,专门为这家泡菜公司种植青菜、萝卜。

二是引进产业,如藤椒、甜橙、稻鳅连作。

三是纳入整个示范区统一规划,对山水田园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

李雨峰还在王家堰村建起了综合服务部,资金互助组织,特别是由市供销社挤出25万元为村里搞业务培训和村里的建设,让村里的干部异口同声地称道:“我们的供销合作社依然存在,仍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靠山!”

绵阳市国资委办公室主任史本通,下派到建中乡大堰坎村担任支部第一书记,上任第一天,正遇上村里开招标会,几个小老板互不相让。有个小老板,村民不满意,就在中间瞎搅和,使得村委会差点下不了台。

史本通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挺身而上,把几个小老板叫到一起,首先作自我介绍,小老板们见他身材魁梧,气质不凡,一个二个都哑了。

史本通说:“听几位口音,看你们的作派,不就是几个地道的土老板嘛!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本乡本土的人,应该团结起来谋发展。如果为了一点儿私利,破坏局面,就是村里的罪人。有本事,到外面去争!告诉你们几个,我手下有国资企业400多家,只要你们给党委、给政府扎起,少得了你们的工程做吗?”

一个二个鸦雀无声,让村上的招标会有礼有节,按程序顺利进行。

史本通进村的初次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

这些新官们,虽然没有“上任三把火”,一个二个都出手不凡!


艄公多了好行船

民间有两句俗话:“龙多不治水”,“艄公多了打烂船”

一个村,同时由市,县下派两位干部,分别担任第一书记和副书记。加上村里原来的书记和主任,四位主要领导。新来的两位,虽然是初来村上,弄不清情况,但人家是市、县来的,级别高,说话有份量。

村上的两位,同他们比起来,虽然级别低,学历浅,长期居住乡下目光短浅见识少,但熟悉村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