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不负时代、不负英雄、不负人民
——四川作家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与担当,兼评“大爱无声,四川雄起——四川作家防疫抗震作品选”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文学川军(微信公众号) 刘小波 编辑:骆驼 时间:2022-10-09

编者按

9月5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发起关于动员全省广大会员作家聚焦重大现实题材讲好四川故事的倡议,号召作家主动投入当前重大现实题材的采访书写。倡议一出,作家百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8日,全省作协系统共收到主题创作作品5179篇(首),其中在各级报刊、新媒体发表(不含微博、朋友圈)4217篇(首)。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家们投入到抗高温、抗疫、抗震救灾等重大现实题材的采访书写,通过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事迹,讲好新时代四川故事。

四川省作协创研室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倡议,及时在《文学川军》公众号上开设“大爱无声,四川雄起——四川作家防疫抗震作品选”专题。截止9月25日,《文学川军》公众号连续推出专题16期,共推出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纪实文学)157篇(首),文学评论8篇。

在本次主题创作征文结束之际,我们特别邀请青年评论家、《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刘小波撰写评论员文章,对四川作家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与担当暨《文学川军》推出的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一 高效运行机制下的新时代重大现实题材书写

2022年的四川,不断遭受着各种灾难的侵袭,英雄的四川儿女们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排除万难,生产自救;来自祖国的帮扶源源不断,可歌可泣的故事接连上演,发生在与灾难搏斗中的点滴成为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素材。面对这样的重大现实题材,四川作家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与担当,第一时间投入这场“战役”和抗震救灾之中。四川省作家协会针对当下我省所遭遇的系列灾难,第一时间发出倡议,提出抗击疫情、抢险救灾就是广大会员作家面前最重大的现实题材;广大会员作家生产生活的单位、厂矿、企业、街道、社区、村社就是会员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我们身边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就是我们书写歌颂的人民群众。这份倡议,深刻体现出文学对现实的介入功能,彰显出文学的现实价值,也再次印证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永恒光辉。倡议发出以后,作家们及时行动,拿起手中的笔,书写重大的现实题材,以参与救灾的各个行业的工作者和坚韧的受灾民众为对象,用文学这一伟大的精神食粮抚慰生者、悼念逝者,歌颂英雄、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人民,感恩祖国、回馈社会。

抗击疫情、抵御高温、抗震救灾等相关题材的书写是毋庸置疑的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显示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蓬勃生命力。这样的写作表明作家不负时代、不负英雄、不负人民,体现出文学这一“国之大者”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重大现实题材书写首先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时代特性,是文学与时代共振的试金石。从灾难文学书写这一重大选题来看,新时代的文学书写在一种高效运行的机制保障下进行。文学创作体现出一种协同性,作家们不是单打独斗,仅仅依靠个体微弱发声,而是在各种组织机构安全高效的机制有力保障下,有序合理开启了灾难文学的书写,省市作协宏观布局,各部门分工协作,为作家创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作家们在机构的精心组织下,通过组织机构所提供的选题策划、发表渠道,将个体心声以最迅捷的方式汇入集体合唱中去。

此次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倡议的“聚焦重大现实题材·讲好四川故事”活动,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四川省作家协会精心组织,打通作品收集、发布、宣传各个环节,连续推出了十余个“抗疫”“地震救灾”相关文学专辑,发表了一大批作家的数千件作品。作家构成上,老中青三代作家都有发声,在体裁上也囊括了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组织工作上,各地市州作协高度配合,通力协作。一首首诗歌,带去了对灾区人民心灵的抚慰,凝聚了共同抵御灾难的力量;一篇篇散文、报告文学,记录下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铭记了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则则小说,既有心灵的抚慰,也有生活的哲思,思索当下,启迪未来。

另外,当下的重大现实题材书写体现出一种时效性,这得益于传媒技术的发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现实做出反应,与新闻通讯的时效性相媲美,在深度上则有自己更为独到深入的一面。以更具人文关怀、更富艺术性的手段,配合着新闻通讯,引导着一种坚韧、博爱等正能量的传播。以这次四川省作家协会所倡导的现实题材书写为例,就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在《四川日报》《星星》《四川文学》《川观新闻》《文学川军》《四川作家网》《巴金文学院》等网站、新闻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集束式推出作品。还利用“千里共婵娟——中秋赏月云连麦”这样的活动,通过云连麦,用文学的形式将灾区人民的感恩心声传递出去。传统媒体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第一时间刊发了四川作家创作的灾难文学作品。

如同救援工作本身的系统性一样,文学事业也在一种有机通过文学组织机构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联合新旧媒体,打通发布渠道,最大程度减少出版发表所需时间,能让作家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有效机制的充分保障下,诞生了诸多优秀的以救灾为主题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

二 面对现实,多种文学体裁群星闪耀、神通各显

面对现实,各种文学体裁有其自身的言说特点,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表达也不尽相同。诗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现场,诗歌的抒情性能够满足灾难面前的“第一声”抒情需要。冉杰的《献给飞向泸定的蓝朋友》、孙梓文的《新版“飞夺泸定桥”速记》、曲吉达瓦的《写给泸定》等诗歌都以当代版的“飞夺泸定桥”为切入点,用现代的救援英雄与战时的英雄同框,将历史与现实并置,书写不同时代的英雄,把这片英雄土地上的抗震救灾历史化,一种厚重的底蕴油然而生,一种熊武有力的回答也呼之欲出:在这样的英雄土地上,还有什么灾难能够难道当下的人们呢?对逝者的追思与安魂也是诗歌的要义,钟渔的《哀悼日》和黎正明的《让我们扶着你受伤的名字前行》,在泸定地震中受难者“头七”日推出,经过了多日的感情酝酿,作者将那种喷涌的情感克制住,以较为冷静节制的抒情缅怀逝者,希冀未来。

灾难诗歌既追求时效性,也注重诗性表达。曹纪祖的《我和你》是疫情下对生活的沉思,个人的体悟与社会的声浪琴瑟和鸣,所有的思绪只为“请你朗诵一首诗/朗诵普天同样的心情”。黎正明的《闪闪的红星》书写地震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等救援力量迅速反应,投入抢险救灾,诗歌提炼出“闪闪的红星”这一意象,将英雄符号用在当代英雄群体上,书写英雄的传承。尹向东的《通道》同样将“八十七年前”的勇士与当下的救援英雄联系起来。王亦北的《世间所有的白——致医务工作者》反复营造“白”这一意向,用阶梯式的句式,诗意地歌颂医务工作者,通篇不见医务人员,却句句指向他们。杨素宏的《红石滩怀想》通过对友人的倾诉,表达一种生命的关切。

散文也迅速做出反应,作家们面对灾难的所思所想很快诉诸笔下。雍措的散文《“危险”的隐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感恩之情,如果说前半部分还较为理性的话,后半部分就是情感的火山喷发,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我流泪了”的句式来直抒胸臆,而原因也相当简单,就是发自内心的祈祷与感恩,是对生命的悲悯与尊重。格尼的散文《地震日》借用汶川大地震时,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惊惶过后双手合十祈祷全人类都平安,再次提出我们祈祷全人类平安的心愿,并对灾后重建充满了信心。

报告文学作为纪实性的体裁,素有“轻骑兵”之称,自然也不甘落后。陈果的报告文学《临时家长》记录了地震发生后由学校老师充当的“临时家长”照顾孩子们的故事。地震发生后,交通受阻,孩子们不能回家,“临时家长”勇担责任,最后让每一位孩子安全回家,显现出灾难面前教师群体的担当。杜宗林的报告文学《地震时,我守在核检现场》记录了核酸检测现场遇到突发地震的情况,疫情防控与抗震救灾的双重压力让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但是,在基层干部、医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齐心协力之下,在每位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在推进。以一个生活的小切片预示着“阴霾终将散去,希望就在前方”。李靖的《蔷薇,在方舱静悄悄地开》是一则人物通讯,刻画了一位舍弃小我,勇担大任的医务工作者形象。

篇幅较小的小小说、短篇小说也有佳作涌现。税清静的小小说《真假“大白”》通过书写一个人的“被迫”转变,来反映环境带给人的改变,也强化了这种面对灾难所凝聚起来的精神的强大感召力。龚旭东的小小说《段侻打针记》则通过一个从小怕打针的人在当下打新冠疫苗、做核酸检测却十分积极的反差书写,来表达普通人对疫情防控的配合,这是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也是个体层面的贡献。蒲灵娟的儿童文学《秋的味道》通过儿童的视角来书写医务人员,并通过孩童为妈妈准备花朵的细节,营造出灾难环境中的温馨,写出了一种特别的感恩之情。

此次灾难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感恩文学,书写记录伟大祖国人民与灾区儿女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人民绝不会忘记那些绝境中所伸出的援助之手。杨一父的《我看见(组诗)》就是感恩的表达,诗人并不单是自己感恩,而且捕捉到了普通群体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诗歌截取了几个生活场面,通过百姓送别救援队的实录,将这种鱼水情深表达出来,既通俗,又诗意。王守槐的《橙红色的火焰》、吕雄文的《今夜,一朵朵橙黄被月光洗亮》也是感恩救援人员的书写。怀揣感恩的心,加上不畏一切灾难的雄心与决心,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灾难文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应景的书写行为,或者仅仅指代那些急就章的作品,更多的指向作家的使命担当和文学情怀。四川多次遭受大灾,每一次都展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昭示着四川人民是压不垮的,文学川军每一次都在场,通过书写人民面对灾难所作出的选择,提炼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畏一切苦难、压不垮的精神。

三 现实题材创作,文学永恒的要旨与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对重大现实的关切,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灾难与逆境,也是现实的一部分,需要作家用如椽大笔去记录、去歌咏、去感怀、去呐喊、去鼓舞,以对现实最大的关切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

现实题材是文学永恒的主旨,灾难文学是现实题材的题中要义。对灾情的关注与书写,再一次雄壮地回答了文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文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现实,就是作家创作的唯一源泉。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新时代文学要在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灾难文学的书写,依旧是服务人民的。灾难面前,四川作家从未缺席,他们始终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抗击疫情和抗震救灾等重大现实题材,积极主动记录书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消防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事迹,用文学助力灾害救治,书写新时代四川故事。

英雄的事迹无穷尽,作家的写作也是无尽的,这些光辉事迹、伟大英雄,民族精神,是怎么书写都不为多的题材。但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出文学的独特价值来,仍是作家们不断思考的点,灾难文学需要理论批评的深度研究,如何拥有一双“巨视之眼”,对灾难进行深层思考,找到恰当的切口,仍是作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四川作家阿来的灾难文学书写提供了某种参考。众所周知,长篇小说等大部头作品虽不能一时半会儿就创作完成,但是面对突发灾难,作家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在灾难过后,依然会有作品问世。阿来主席的《云中记》正是这方面的代表,灾难发生之时,阿来当了八个月志愿者才回家,后来汶川重建,也回去看过。在大地震过去十年后出版,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但是从地震发生到作品完成,他对灾难本身的思索一直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阿来一直关注着疫情之下的社会与生活,并在酝酿着合适的作品,据他的采访,他已经创作出了初稿,迟迟不肯发布,他认为,现实本身很复杂,文学怎么写,表达到哪个程度,还得再看看。修改也需要一个冷静期,写作要冷静。这种虔诚与敬畏,是对文学的负责、对现实的负责、对生命的负责。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新时代中国作家及文学工作者,要牢记“国之大者”,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塑造新时代的新人形象,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灾难文学,能够为救灾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凝聚各种力量,能够记录下这弥足珍贵的奋斗的、拼搏的民族精神。灾难文学的书写和研究,是文学史书写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长期以来,四川省作协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热情讴歌火热实践,豪迈书写时代精神,全力推进文学惠民。在各种紧要关头,全省广大作家始终立时代之潮头,感社会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形成了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学事业的发展关乎家国命运,是时代的反映,同时文学也是在时代的关照中奋力前行。文学书写应当在现实主义耀眼光芒照耀下砥砺前行,深入贯彻“讲话”精神,遵循“意见”方针,针对文艺现状和工作实际,主动投入当前重大现实题材的采访书写,以笔为援、共克时艰,通过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事迹,讲好新时代四川故事,努力推出更多记录伟大时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灾难救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作出更多的激励全川人民奋斗热情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而,竖起文学大纛,在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中展示文学川军的时代价值,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展现文学的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四川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