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散文
李蓬:我的丝绸之路
来源:作家文摘2022年2月18日 编辑:骆驼 时间:2022-03-02

我的丝绸之路

李蓬

 

丝绸的源头

我的家乡有条河名叫绿水河,河的右岸,遍布桑树。小时候,老家流行养蚕,几乎家家户户都将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在大人眼中,桑树是宝,因为它的叶子可以喂蚕,能够用蚕茧换来钞票。小孩也觉得桑树是宝,不过他们眼馋的是树上结着一种名叫桑椹的果子,非常好吃

幼蚕时,大人并不让小孩插手喂蚕,他们觉得幼蚕太过娇嫩,害怕小孩采摘老叶喂蚕,影响蚕的消化。但是蚕过了几次休眠之后,河边的桑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养蚕之所需。有一年,我背过几次樟树叶回家喂蚕,便迎来了蚕虫上山。那时候,大人们早就用稻草扎成了小树,横放在蚕匾上。他们见蚕的身体发亮,已经不吃不喝,便将蚕小心翼翼地捉到“稻草树”上,蚕就开始在上面吐丝。原来,樟树叶也是蚕的食物,并不影响它的成长。

待蚕结成茧后,大人们便忙着要将蚕茧卖给茧站。否则时间一过,蚕茧里的蚕蛹变成飞蛾,咬破蚕茧,蚕茧无法形成整根蚕丝,就不值钱了。

 

课本里的蚕与丝

 在课堂上,我知“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那是老师讲给同学们听的,要我们珍惜他的劳动成果,认真听。我也由此可以把老师比春蚕。上了初中,学习了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罗绮就是丝绸衣服,那些穿丝绸衣服的人,他们没有养过蚕。

我真正了解到丝绸是在参加工作以后,那时我在农村税务所上班,上班的地点距离嘉陵江边最大的城市南充不远。

南充号称绸都,自然离不开丝绸,市区建有不少丝厂、绸厂,还辐射到了周边的乡镇。我最初上班的那个地方便有两家丝绸厂,我那时负责企业的税收管理。在与企业打交道中,我渐渐熟悉了丝绸,还知道嫘祖就曾在南充教人养蚕。

最让人注目的则是南充中心地带的雕塑——丝绸女神。在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南充丝绸发展迎来了发展鼎盛期,南充最大的产业是丝绸纺织企业,南充最多的产业工人是纺织工人。为了展现南充的城市特点,当时的南充地委、行署决定在南充五星花园立下能够体现丝绸文化的丝绸女神。1987年春节前,近10米高的丝绸女神一身洁白,长绸飘飘,宛若仙子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以致人们一谈到南充五星花园,便让人想到了丝绸女神。

 

丝绸女神的回归

可惜到了2012年,因道路改造,丝绸女神雕塑被拆迁,这对南充人来说,无不惋惜2016年底,我接受任务创作一部名叫《熊猫蜀安》的小说,我首先想,决不能写熊猫,而应融入四川的其他元素,这其中自然包括与丝绸有关的蚕桑文化。于是我将那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放在了蚕丛时代。

那部小说刚刚完成,南充又出现了好消息,丝绸女神重回五星花园。我们为此设计了一个在外打工的缫丝女工,因思乡情结,最后决定回乡创业的微电影。脚本尚未想好,但大家已想到了最后一句话“丝绸女神都已经回来了,你还不回家么?”这是家里人对外出务工者的呼唤。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地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父母便不再希望子女出远门,孩子们也自然希望能够与父母一直呆在一起。

古往今来,思与愁是文人墨客们永恒的主题,他们写下了不少凄美的篇章,催人奋进。丝绸在古代或多或少切合着这一主题,丝绸之路曾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通道,如今它是让世界共享幸福、是中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经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