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杜阳林长篇小说《惊蛰》举行分享会 阿来:苦难才是人生洗礼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骆驼 时间:2021-10-17

10月15日中午,一个少年坚韧成长的人生十年——长篇小说《惊蛰》分享会,作为2021成都天府书展配套活动之一,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作家阿来、蒋蓝与该书作者杜阳林亮相。杜阳林坦言,书中所写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之前一直不太愿意承认是因为怕被说“卖惨”。阿来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躺平,躺平太容易了,苦难才是人生的洗礼。

阿来(中)、杜阳林(右)

阿来:把过往撕开给别人看,需要勇气

杜阳林曾在成都从事新闻工作,曾是成都传媒江湖的风云人物。但他一直放不下自己的文学梦,离开媒体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了巴金文学院的签约作家。他在推出新作《惊蜇》之前,已经出版了不少长篇小说和非虚构作品等。

《惊蜇》从主人公凌云青幼时父亲早逝开始,到少年云青考上大学离开家乡观龙村戛然而止,呈现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乡村少年的个人奋斗史,同时也呈现了整个观龙村的真实生态,人情世故,以及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阿来是《惊蛰》最早的一批读者,“这本书还没有成书的时候我就看过它原来的样子,引起我非常多的联想。就书名来讲,惊蛰是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那一天天上雷声动,惊醒了蛰伏在地上的昆虫,宣布春天到了。这里使用象征意义,是一种唤醒。书里的少年成长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将起未起时,生活在四川东北部的偏远山区,也是需要被唤醒的。改革开放是对全中国的唤醒,唤醒对个人的意义就是成长。”

杜阳林

《惊蛰》让阿来想起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里面的阿廖沙,他经过生活种种苦难,一直没有放弃,靠阅读拯救自己。虽然已经20年没有再读过这本书,但阿来至今想起仍然记忆犹新。“70、80年代的人要向环境屈服很容易,面对生活的苦难,人不坚强,足以随时被击打在地。但在《惊蛰》中,我看到被生活苦难击倒,结果自己爬起来前行的力量。”

阿来还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把“躺平”挂在嘴边,“躺平太容易,只有苦难才能形成真实的洗礼。”在阿来看来,把过往撕开给别人看,需要勇气。杜阳林写的凌云青,是更有现代意义的路遥写过的那个高加林。

杜阳林:小说中有自己的影子,之前不太愿意承认怕被说“卖惨”

现场,作为杜阳林的老朋友,也作为这本书的读者之一,主持人寒露问:“书中的主人公身上有没有你的影子?”杜阳林顿了几秒,回答说,“其实,我原来一直不大愿意说这本书所诠释的故事和经历和我有关,怕别人说我卖惨。但阿主席说,很多有名的作家都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很正常。书中90%是真实的,很多有自己的影子也有他人的影子。”

小说中与凌云青有情感牵连的细妹子,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听到这个问题,现场一下又多了一份欢乐。杜阳林透露,细妹子的原型是他的小学女同学,“至今我们还有联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的不同,最后散落天涯。她已经结婚了,曾经她给我的关心和纯真感情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我没有办法帮她,但对于她的父母,我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同于大多数,蒋蓝:《惊蛰》里的故乡有些冷酷

在作家蒋蓝看来,杜阳林创作了一部成功的非虚构小说。 “这部作品和现在当代流行的小说有一定的距离,当代很多讲玄幻、穿越,更多的写一些比较舒服的,展开想象的写法,阳林的小说更多是纪实,是面对苦难。”

蒋蓝还提到一个特别之处,很多人写到童年会充满深情,但《惊蛰》里的故乡比较冷静,甚至有点冷酷。“我不完全把它理解为是一部励志作品,励志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当很多人一股脑的歌颂自己曾经的乡村和童年记忆的时代时,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残酷和残忍,很少人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写到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