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高隆才:从大巴山走向世界 ——写在向思楼教授从教48年、从艺55年之时
来源:四川作家网 编辑:向思楼:《母亲》 时间:2024-01-03

                        一

向思楼,宽阔而光洁的额头,饱满而富生气的脸庞,双眼常露出宁静而聪慧、温善的笑意,是一位壮硕却不失儒雅的大学知名教授。他出国在北爱尔兰的个人版画展开幕式上,画廊老板满怀敬意地发问:你的父亲是一位教授吗?你的母亲是画家吧?向思楼平静地回答:我父母是中国的农民。

是的,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实力派版画家,是从大巴山的偏僻乡村走出来的农民孩子。川北通江县的虎台溪,边远、闭塞而又贫穷,山乡的水土哺育了幼小的向思楼,饥寒、贫困而疲累,过早地落在了他稚嫩的肩头。五岁丧父的伤痛,更深深地烙在他心灵深处。他的五个兄弟姐妹,如一群待哺的雏鸟,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童年的时光里,他伴母亲砍柴、碾米,陪母亲赶早场、走亲戚,后来便进入了村民劳作的行列,上山修田打堰,下地春种秋收。许是母亲在乡邻中,被人称誉的剪纸、绣花的技艺,早已融入少年向思楼的血液中,他较小年纪便显露出喜爱写写画画的天分,随后学校新调来的岳老师,多次肯定并表扬他的这一爱好,以至生产队里办黑板报、写标语之类,都派在向思楼的头上。再后来,老师画领袖像,勾线、填色之类,向思楼成了得力助手。在做乡村民办教师期间,他顺理成章成了村里的文艺人才。在进入西南师范学院学习三年后,向思楼离开家乡,进入小县城,担任县师范学校的美术课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坛生涯。

在那简陋的住室,他满怀激情,甘作蜡烛,精心准备每一堂教学。他虽对绘画十分执着,却受到创作环境、材料成本等条件的限制,最终选择了版画这一创作形式,开始了黑白木刻的创作。故乡的岁月,山乡的风光,乡间的民俗,乡野的故事,渐渐进入他的版画中。他的勤奋创作,换来了初期一批批成果,其影响逐渐扩大到川北的地、县并被省级报刊关注。当时笔者与向思楼同在小县城工作,虽见面不多,他的版画和我的散文却不时在地、县报刊的同一期文艺版上亮相。随后,向思楼进入了地区所在地城市的一所师范学校。其间,他再次返回西南师大学习,且是一边完成师范学校的教学,一边完成西南师大自己的学业。那是疲劳的奔波,那是时间的争分夺秒,他庆幸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学有所获。向思楼讲,那是一头牛闯进菜园、饿汉见到食物的时期,他如饥似渴,又不知疲倦,直到后来向思楼提着蛇皮口袋,装满自己心爱的版画作品、获奖证书,走进四川师范大学,直至登上大学美院的讲台时,他仍顾不得停下来擦擦额头的热汗,或抚慰一下指头的厚茧,他要在这里,在这更高的台阶上再次起步,努力攀登,走向世界。

尽管他对油画、水彩、素描、摄影等艺术门类均有爱好,但他仍然执着于版画,他决心在版画的天地里,继续探寻自己的路,继续尝试,在木板上展示自己的思索,在刻刀上变幻生活中的千姿百态,把心血注入一幅又一幅作品中。其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进修,给他的高校教学、给他进入版画新领域,注入了新鲜的养分、蓬勃的活力。这一年中,他利用课余先后在京城观看美展160多场(次),他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从国内的参展、获奖,到国外的画展、讲学,他迈开成熟的脚步,留下刚毅的身影、欣慰的微笑,时光铸就了他在国际国内版画界的成就,他实现了自己起步时的愿景:

“我的作品要让老百姓看得懂。”

“……要让全世界都有人收藏我的作品。”

 

                      二

笔者近两年常住锦城,有幸和向思楼教授相逢,也因此读到了他的文集、画册,对这位喜获丰收的老乡,甚感欣喜。

阅读向思楼的文集,我想到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当初进入画界,他常给弟弟写信,讲自己在夜以继日地读书,读世界名著,由此我想到画家们对读书是须臾不停的。在向思楼的生活中,读书始终成为他从教从艺途中的必然功课,他除了到学校进修学习外,丝毫也没停止过对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文艺理论书刊的阅读,他读莎士比亚,读雨果,读狄更斯,读巴尔扎克,读鲁迅,读茅盾,读沈从文,如桑蚕面对桑叶,咀嚼、消化,孜孜不倦,并不断地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出来。这些年来,向思楼先后发表、出版诗歌,散文、小说多部(集),近二十多万字。这既是他阅读的结晶,又是他行进教坛、画坛的足迹。其文笔清新、凝炼,充满乡土气息,有着浓浓的沈从文的风格,许多读者爱不释手,如观看他的画作一样,兴味盎然。

请看向思楼的散文《我的母亲》:

当母亲病危之时……“在一种情感的强烈驱使下,我开始创作版画《母亲》,……我每天不停地画呀刻呀,眼泪不住地流,心口闷得慌,似乎是刻的母亲的肖像,也似乎是给我母亲刻的遗像,心想,如果母亲一去,她的肖像将永存。在那一个月的日子里,我的全部精力,全部情感和全部爱都注入到《母亲》的创作之中。由于独特的经历和不平静的心理,使我的新作《母亲》在技艺上有很大的突破,作品先获得全国版画展览铜牌奖,后被四川美术馆、欧洲版画基金会等多家博物馆及数十位海内外收藏家收藏,《母亲》在英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由于人们的喜爱,我一版再版,前后一共刻了四版,后有理论家说,人们爱你的《母亲》,收藏你的《母亲》,是收获了你的情感,收藏了你的爱心……”

 笔者在向思楼的母亲耄耋之年,曾亲见老人家身体健旺,精神矍铄。现读到散文《我的母亲》,并看到多次参展、获奖的版画《母亲》,想到中国画坛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已成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向思楼的版画《母亲》,通过国际国内的多场画展,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两幅画,如姊妹篇,被写进了中国画坛的史册。奇巧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原形,就在向思楼的故乡通江毗邻的平昌县境内,两幅名画的人物都来自大巴山相邻两县的乡野之中。

在美术理论领域,向思楼深深地被罗丹 、珂勒惠支及鲁迅、古元、王琦等先辈的着术所吸引,他把这些阅读,看得比自己的构思、草图、刻版、拓印还重要,他在这字里行间,眺望到了画海的群峰、攀登的梯步,他在跋涉的长路上似乎见到了期盼的霞光。这些年里,他写出了一批有建树有分量的论文,《论鲁迅的美术教育思想》《论中国民间年画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中西古代版画之异同》等论著,分别发表在大学学报、《美术》《美术观察》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其二万多字的长篇论文《论王琦版画的艺术特色》,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的肯定。

难怪,在学校教坛,在学术界,人们称向思楼教授为学者型版画家!

 

                     三

向思楼的版画作品,从故乡起步,到跨出国门,不断被国内外观众收藏,这坎坷而漫长的版画之路,让这位来自山乡的画家,着实收获了种豆得豆的喜悦。

向教授的版画,充分调动了黑、白、灰三种基本色调,以不同质感的线条,营造出诗样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他以满腔的气韵,专注于作品的选题,草图的绘制,板上的定稿,刻板与上墨及分层拓印。岁月在木板上流逝,青春在画面上燃烧。55年来的2000多幅作品,既富有写实的功底,又凸显质朴而简洁的风格;既有饱满的激情,又彰显强大与磅礴。细观每一幅画作,有哲人的沉思,又有诗人的情怀,更有舞者的浪漫。特别是画家后期的作品,无不充满诗的意境、音乐的旋律。许多观画者,特别是古元、王琦、李少言、李焕民等老一辈版画界的大师们,无不认为向思楼的版画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中国木刻,而是融进了近代中西画中的先进元素,让自己的版画进入了崭新的天地和境界,不少作品蕴含着对现代人生态和心态的哲理思考,因此向思楼后期的作品,主题深邃,构图新颖,朴拙中透出华美,令人灵魂震撼。

向教授把自己版画创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我以为这三个阶段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析,即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这里的前期,是指早先发表的一批作品,大多注重写实,定格生活,有着较浓的传统木刻的印记,诸如《我家通了沼气》《妈妈给我炕馍馍》《又是第一名》《致富能手》等;而中期的作品,加强了画面下透视出的诗情和意蕴,刻刀下的线条,着意于意境的营造、画面的雄浑,其点线面的比例,黑白灰的布局,色彩冷暖和虚实的对比,都大大降低了写实的成分,如《蜀乡情》《山涧听泉》《大巴山的旋律》等;其后期的作品,即现阶段的作品,显然融汲中西版画和其它画种的有益元素,注入自己作品的构图、线条和意境中,这类作品有印象派画作的融入,有意识流文学作品的韵味,在抽象、虚幻中仍不乏写实的印记。近年来向思楼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探索,而思路、刀法、风格均愈见明晰和趋于娴熟。这类作品如:《绿色乐章》《静夜》《花露》《绿风》等等。其中,向思楼始终情有独钟的人物版画,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这一批作品,集中体现了向教授特别着力的主题、构图,而一个又一个人物独特的形态和情态,完整融注了画家的全部功力,那特殊的人生经历,那厚重的岁月风霜,那眼神透视出的人世沧桑,让人百看不厌,心旌摇动,久久难忘。正因为如此,向思楼的人物画展,在英国刚贴出海报,即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特别是海报上展示的《母亲》,不仅让英国观众印象深刻,更是成了英国观众观展和收藏该画的重要引导。

毫无例外,所有的艺术家对于自己的故乡,即使远在他乡,也会永远铭刻心底,并始终融入自己的作品。向思楼的版画中始终没脱离大巴山的乡野场境,始终没脱离农家生活,浓浓的乡情充溢在他的山水、人物作品中。

如今的向思楼,质朴而沉稳,干练而淡定,带着思路的灵动,成熟的睿智,以及山里人固有的特质,作为一位成果丰硕的版画家,一位烛光照亮学子的教授,他在孤寂、冷清的画室中一生辛劳,但也颇感欣慰:

出版个人画册六部;

版画作品在100多家国内外报刊发表;

版画作品19次在国内获奖;

版画作品60多次在国内外参展;

版画作品24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

版画作品被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在中英文化年(2008年),他作为中国十个优秀艺术家之一,受英国政府邀请,在伦敦办画展、作演讲;

英国一年之内,有七个画廊排队等候向思楼教授的作品展出;

北爱尔兰一家有六十年历史的画廊,在欧洲经济萧条中岌岌可危,当对方主动邀请向思楼教授的作品入展后,竟使这家画廊起死回生;

在国外的一次画展中,一对英国老夫妻驾车远道而来观展,并指明要收藏作品《母亲》。

作为向教授的同乡,我由衷地要为他收获的累累硕果表示热烈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