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阅读 > 其他
袁啸:拨开历史迷雾,塑造鲜活人物形象——我读《武状元彭阳春》
来源:文学川军公众号 编辑:梁曌 时间:2023-01-06

微信图片_20230106205341.jpg

这一部《武状元彭阳春》,煌煌四十万字一部大书,是作者何世进和纪志南两位老师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的。写历史小说最难的是还原过去,拨开历史的迷雾,把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消失的时光中打捞出来,既要有历史感,又要有鲜活的细节形象,还不能违背历史,不能让人物变成穿着古代衣裳的现代人,这牵涉到太多的内容,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体验,深沉强烈的情感,强大的想象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没有这些功底,历史小说就难以真正立起来。难怪鲁迅先生称历史小说为“教授小说”,没有真功夫是不敢轻易碰触的。

这一部大书,最突出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作者认真的准备。彭阳春作为四川历史上唯一一个武状元,由于其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虽然曾经身处高位,但时间不久,曾经名扬天下,但又在时代风雨中浮沉,其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其在史书中、地方志中都难见踪影。历史的迷雾常常把英雄埋没,作者需要有一双慧眼,才能在各类史籍中发现他,寻找他。这就是一个复杂且费神费时的事情。据作者介绍,为写好此书,他们一是尽力搜查了与主人公有关的各类历史资料,从正史到野史,从地方史志到家史族谱,在充分收集现有文字资料的前提下,还多次到犍为三溪铺、双流青杠林、天全流落沟等彭阳春的祖籍地、迁移地、隐居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彭姓后人和当地老人,查看祖居、祠堂、墓道,查看家谱佚文,搜录口头传说和民间传闻,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才能追寻彭阳春的人生轨迹,体验彭阳春的思想感情,才能构思故事,搭建舞台,让人物活起来,动起来,以一个立体鲜活的形象走向读者。

二、作者精心的构思。这部小说的主角是彭阳春,但作者并没把目光只放在他一个人身 上,而是从他的祖上迁居开始,从清初下笔,一直写到彭阳春七十多岁,将近两百年的清朝社会纳入笔下,描写了广阔的社会图景。有很多东西作为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一一写来似乎与主题游离,但这些都与主角彭阳春的思想、感情、经历、沉浮有关,是他思想和经历的来源与舞台。作者要追踪主角的思想根源及社会价值,就要详细写出武状元这棵大树从发芽到成长的全过程,要写出他漫长曲折的一生,他的思想资源,包括他去世之后的影响。但在这个总体构思中,又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笔墨集中到彭阳春成长、考试、做官、归隐这几个节点上,把时代大环境、尤其是当时的太平天国、李蓝起义以及捻军的运动作为背景,穿插其中,结合于彭阳春的命运走向,使得大历史和个人经历融合在一起,给人与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鲜活印象。作者试图以彭阳春这个主角,来描绘清朝广阔的社会图景及漫长的历史演进,可谓雄心勃勃,气魄宏大。

三、众多的人物形象。围绕主角彭阳春,作者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从先辈亲人彭占魁、孙桂芬、彭占启、彭腾龙、徐文秀、祖父彭洪镇、祖母赵玉芝,父亲彭宗铭到兄弟彭阳泰,以及朝廷中人咸丰皇帝、肃顺、西太后那拉氏,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湘军将领曾国藩,以及各类官员,和彭阳春同科的文状元,以及隐居之地的地方官、山民、宗姓人家,小说涉及人物上百,精细描写的不下二十人,这些人物身上都带着过去时代的烙印,带着他们的性格面貌,重新在这部大书中鲜活起来。说到底,人类的历史就是各个人的历史的综合体,每一个人都像江海中的一滴水,个体来看都是细小的,但正是这细小的组合,就如万千小溪汇流成大江大海一样,历史大潮也是他们共同的走向形成的浪潮。当然这之中,以彭阳春的形象最为鲜明清晰,既写了他身上勇武的一面,又写了他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有着忠君爱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强人风采,同时又有儿女情长、心慈手软、度已待人、诚实正直等普通人身上具有的优点,这是一个人物站立起来的内在的因素,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行为,许多可触可摸的细节,人物形象才能深入到读者脑际之中。

读了这一部大书,在深感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取得了不错的影响的同时,又觉得此书有一些白璧微瑕,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本书有序言作者北塔先生所说的有“宁滥毋缺”的倾向。对一些历史内容舍不得丢弃,把搜罗到的当时的东西尽量都加入小说中去,不管是史实、轶闻、诗词等。

二、一些作为背景的内容,在写法上就可采取侧面烘托的办法来写,否则就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行文不紧凑。

三、对细节的处理、对行文中词汇的运用,要尽量贴近历史。比如很多词汇属于现代词汇,用在历史故事中要慎重选择,有些词汇是近现代甚至当代才出现的,用于历史小说中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