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新闻 > 文学动态
2022:各具神采、可圈可点的四川文学
来源:文学川军微信公众号 编辑: 时间:2023-05-26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在这一年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学亦是如此,回看2022年四川文学的发展,可以看到每一个文学门类都有其结出的硕果,这固然与作家们各自的艺术天分、洞悉时代、文学创造力和辛勤耕耘分不开。但如果从一个地区整体性地去考察,就会发现文学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与时代变迁和地方政策的重要关联。2022年,四川省作家协会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围绕“一新”“二大”“三有”“四高”的工作思路,继续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务实工作、潜心创作,与广大作家们共同努力,创造出全省文学事业欣欣向荣、持续向上的新局面。

2022年,四川文学的总体发展态势表现为:文学创作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学阵地建设巩固发展、文学活动主题突出、精彩纷呈。这一年,四川省涌现出不少获得重量级奖项的优秀作品:阿来担任编剧的电影《攀登者》,罗伟章长篇报告文学《下庄村的道路》、谭楷长篇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编发的中篇小说《红骆驼》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阿来长篇小说《寻金记》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张生全长篇小说《道泉记》入选中国作协2022年“新时代山乡巨变”主题创作改稿项目;10余位作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多个文学奖项。

2022年,全省作家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建设生动实践,深入采访、潜心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部(篇、首),各文学门类也出现了一些颇为“惊艳”与创新之作。2022年四川文学的各门类也都有比较优异的表现。

一、文学创作成果

(一)小说类

小说类年度报告作者白浩、范佳认为,2022年四川小说创作,延续了四川文学传统的创作道路,在揭示人类生存困境,刻画时代精神,理性探讨历史与现实关系方面寻幽入微,有效展示了生命的复杂多变和生机勃勃。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境况,四川作家们自觉承担起直面现实,书写当下时代精神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2022年,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如何书写“后疫情时代”的现实,成为作家们共同面临的主题。

在文章中,白浩、范佳将四川2022年度的小说的创作主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作家在宏观的社会根源上寻找个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分析出不同群体常见的生活困扰。这一类有书写人际间缺乏亲密联系和精神互助,导致交流的障碍与自我存在日渐虚弱的作品,比如袁远《有影无踪》《遥远的近距离》、熊焱《那些事情在梦中出现过》《暮晚》、裘山山《青椒肉丝》、李明春《三保女人》、汤中骥《背后》、格尼《布姆的春天》《门外》、李刚《格桑花开》等小说;有书写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中人们的自我异化与他者异化的作品,如卢一萍小说集《名叫月光的骏马》中的《北京吉普》《夏巴孜归来》《名叫月光的骏马》、贾煜的《暗疾》、李美桦《富贵的官司》、王平中《鉴宝》等;还有书写普通人的个人价值和劳动价值无法体现的作品,如格尼《王牌》、吴春华《跑单儿》、李富燕《弯人六》等。二是作家揭示人性思想的演变与精神的分裂与弥合,这一类中有用人性的修养和品格呼唤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包括作者对命运的维护和关切,以及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作品,如王棵《大海上的脚印》、钟正林《地下的炊烟》、蒋林《来回》、罗大佺《萤火虫之约》、卿秀文《苔花开》;还有通过极限的生存环境,谱写生命的坚韧与脆弱的作品,如卢一萍《无名之地》《克克吐鲁克》《哈巴克达坂》《银绳般的雪》《雷场》《最高处的雪原》《快枪手黑胡子》《七年前那场赛马》。三是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思考历史与现实,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如阿来《寻金记(上)》、罗伟章《隐秘史》写动荡年代人心的浮躁和人性的悲剧;何大草《隐武者》、李世许《悦来》讲述历史遗迹背后动人的故事以及留给现代人的精神启示,激发人对现世的热爱以及生命的厚重感;裘山山《失踪的夹竹桃》、骆平《野芙蓉》、王玉军《井巷壁画》回忆昔日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事件,在情节的大幅度时空跨越和情感发酵中编织人世之网;司马无极的《一河流沙》以抗战时期为主要背景,描绘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展示了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内涵丰富,有着史诗性的纵深感;嘉绒云灯的《藏地嘉绒》全景式地反映了农奴起义,全面展现了嘉绒藏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系统阐释了当地自远古至现代的历史,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是一部藏族历史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在以乡村振兴为书写对象的小说中,亦有不少突出的作品,如章泥的《予君一片叶》、张生全《道泉记》等。

从2022年的小说创作来看,作家们在努力寻求表述时代人文精神的渠道,也在实际的创作中思考现实与人的关系,反思身处受现代性影响至深的现实中人们的处境,将“现实”的纵深进一步推进。四川因其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包容性,赋予了四川小说创作丰厚而独特的生命力,也造就了四川作家的文化品格和文学内涵,如何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与历史资源,发掘四川文学具有的民族、地方二重性和互补性,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书写四川人民独特的生存样貌和文化品格,是小说创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四川小说创作有着无限潜力和成长空间的关键因素和本质。

(二)诗歌类

诗歌类年度报告作者任皓认为,因体裁特质,诗歌可能是对社会反应最敏感最迅速的文学门类,在2022这个不平凡的年度,我省诗歌创作继续保持了与文学现场的亲密关系,紧贴现实生活,跟随时代步伐,创作时代精品。据诗歌类年度报告笔者任皓总结,2022年的四川诗歌呈现出多题材、多维度、多声部的创作特点,整体趋势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创作成果丰硕,近百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星星》《作家》《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扬子江诗刊》等主流报刊媒体发表,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如果将这些繁复的书写题材进行一个分类,那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地域与巴蜀文化,诗人们将诗歌创作和诗集出版都立足在巴蜀壮美山河与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之上,这一类题材里的代表作有龚学敏的组诗《见锦江》、彭志强的《西江河》《红瓦店》、梁平的组诗《水经新注:嘉陵江》、杨献平的组诗《蜀地之诗》、健鹰的长诗《青铜平原》、凸凹的长诗《水房子》、蒋德均长诗《李庄行》、李自国的《富顺,和它醒着的鱼》等;二是对新时代的多维度书写,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这是在全国上下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最重要时刻来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四川诗人们对于新时代进行多维度书写,努力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用笔触描写时代华章。其中有龙小龙出版诗集《新工业叙事》、马登的《与天空投屏》、马飚组诗《成昆线》《氢一样的美》,这些是跟工业发展有关的题材,跟自然环境变化的话题有关的作品有龚学敏的诗集《濒临》、组诗《醉卧于号角声中》、熊焱的《日常》组诗。近些年,四川尤其是成都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此定居,这种“异乡人”的身份与“新四川人”的交融,为诗人们创作带来灵感。来自甘肃的阳飏、来自山西的吴小虫、来自黑龙江的黎阳、蓝格子、来自江西的汪峰都在2022年奉献出自己的作品,持续为四川诗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有关公共事件的书写,2022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既有二十大的召开,也存在国际形势严峻、四川境内遭遇高温、疫情、地震等困难,四川诗人们以观察者、见证者、亲历者等多种身份,书写这些纷繁复杂的现实。这其中有四川省作协发起的聚焦重大现实题材讲好四川故事的倡议,号召作家主动投入当前重大现实题材的采访书写,作家们投入到抗高温、抗疫、抗震救灾等重大现实题材中,通过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事迹,讲好新时代四川故事。星星诗刊杂志社、巴金文学院、四川文学杂志社、文学川军等微信公众号也同时刊发了大批诗人们关于重大现实题材的专题诗作。

2022年,四川诗人们的表现颇为亮眼,在全国性的多个重量级诗歌奖项中多有斩获,如谢灵运诗歌(双年)奖、《长江文艺》双年奖诗歌奖、第二届屈原诗歌奖、第四届昌耀诗歌奖、首届艾青诗歌奖青年诗人奖等,在《诗刊》《十月》《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扬子江诗刊》等全国重要报刊也有新作佳篇持续发表,2022年,正式出版的诗歌专著近20部,翟永明的《全沉浸末日脚本》、哑石《日落之前》、柏桦《橘颂:致张枣》、凸凹《水房子》、尚仲敏《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胡亮《片羽:胡亮诗选(2019-2022)》、敬丹樱《周一的火车》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在诗歌评论方面,李怡教授、刘福春教授、评论家王学东、张德明等都在诗歌理论建设、诗歌文本批评等方面做出了成果和贡献。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响,诗歌活动有所减少,但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诗歌活动开始朝多元化方向进行。在不能线下相聚的日子里,诗歌公益讲座、诗歌节等部分活动在线上开展,也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为诗歌发展的多线程展开提供了种种可能性。

总的来说,2022年的四川诗歌写作,随着题材、深度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诗人们的创作成果也得到进一步认可。但同时,笔者任皓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同一题材的书写上容易同质化,陷入千篇一律的书写,诗坛“老面孔”居多,缺乏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四川诗坛注入活力。在写作技术上,对诗歌艺术品格的提升和诗歌可能性探索上功夫下得不够,引起学术界关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少;高校和诗坛的活动缺乏实质性有效的交流与发展,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探讨,无法形成对四川诗人走向全国的推广力;一些诗歌活动虽然数量多,投入大,但多为一场活动后无实质影响,无法形成长效机制,激活并带动当地诗歌的实质发展;四川诗歌的活力不足,特别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普及和推广上缺乏创新性等。这些问题,需要诗人和评论者们在今后的创作及理论研究中逐步解决。

(三)散文类

不论哪个地域,散文创作总会面临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也就是散文类年度报告作者庞惊涛指出的,关于散文写作的“门槛”问题:因为散文较为自由的创作特性,导致散文的“门槛”较低,创作人数众多,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对于2022年我省的散文创作,庞惊涛坦率地承认,“四川作家相当大体量的散文创作,还是在固守散文创作的传统范式,而那些有意识突破散文创作的边界的作家及其作品,确乎少之又少。从一个散文创作大省迈向散文创作强省,尤其是新世纪散文创作先导型的‘前省’,亟待四川作家的自我革新、自我突破和自我反省。仅从当前评论家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取材频度这个指标来考察,四川的散文创作显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散文创作来说,这样的结论听起来是不容乐观的一年,但实际上,这一年还是涌现出很多的优秀散文作品,从多个向度表明,散文创作其实有让人期待的一面。2022年,优秀的地域性散文有阿来的《再访米仓山三记》《莫格德哇行记》、杨献平的《沙漠的巴丹吉林》、裘山山的《比山更高的树》、李春蓉的《扶州记》、南泽仁的《火塘书简》、陈新的《公园成都》、傅全章的《灵山秀水百工堰》,凸凹的《一滴水的折光》以及王国平的《与水相依,以堰为名》等,在这种优秀的地域性书写中,我们应该看到其中隐含的散文写作的问题,也就是庞惊涛提出的——“在2022这个时间节点之下,跳出区域性的观察和讴歌,为他们的所见、所历和所感会,提炼出中国性而非仅仅是在地性的那一部分,他们需要呈现出一个更立体、更丰富、更幽深和更具有历史感以及当代性的中国,他们不应忽略的是,他们穿梭行走或者观察思考的区域,是庞大中国的一部分,而他们要思辨和省悟的主题,自然和当代的中国性相关。当然,这种中国性的主题揭橥,也遵循着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创作原则,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之中,在区域性的考察中,灵活、巧妙或者隐约地将主题指向中国性构建”。此外,对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的刻画也是散文创作的重镇。2022年,四川散文作家的散文创作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和人物相关,而其中,又尤以历史人物为重,如蒋蓝的《成都传》、向以鲜的《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龚静染的《李劼人往事:1925-1952》、李银昭的《幺爷》、马平的《朗声》、吕峥的《怪圈:政治周期与明末困局》、聂作平的《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凸凹的《王光祈故乡遗迹探访记》、彭志强的《酒圣杜甫》以及沈荣均的《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等,这些散文,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当代人物的刻画,体现作者对历史、对社会等层面思考的深刻性。

如果从“大地写作”的主题切入,获得2022年度四川日报“川观文学奖”散文奖的五篇作品值得系统论及:杨献平的《大漠军营,月光照彻》、聂作平的《横江记》、吴向阳的《陈家湾诗事》、侯志明的《成都听雪时》和凌仕江的《四海皆兄弟》。这五篇散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熟悉的大地叙事,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价值和内心关怀,看似不同的叙事和抒情向度背后,呈现出相同的散文取材、叙事气质和思想主题。这不仅呼应了读者对新时期散文精品某种内在的需求,也综合呈现了评委对散文精品的某种价值判断。罗伟章的《凉山叙事》、李春蓉的《扶州记》、加拉巫沙的《心灵之崖》、羌人六的《望炊烟》、李存刚的《譬如梦境》、阿薇木依萝的《理想主义者》和龚静染的边城叙事系列,则是边地文学的最佳范本。这些生活和工作在边地的作家的散文创作取材,皆得益于藏羌彝走廊的神秘性和特殊性以及属于边城的独有文化生活气息。

近些年,以品物为主题的一类散文——“名物散文”开始兴起,2022年,四川散文作家的名物写作比例较之过去一年,有了很大的增加。如元夫的《蜀道天下》、雍也的《结缘〈诗经〉》、马晓燕的《在花朵中念与痛》、姜明的《听雨》、雍措的《别处的生长》、黄薇的《麦穗辫儿和白月亮》、何永康的《李子》、李作民的《师父教我吃川菜》《赵姐猪耳朵的“味之道”》等皆是这一类散文中可圈可点之作,它们基于“托物抒情”的传统,呈现出作者的价值观,名物又通过作者的价值观呈现,闪现出更加动人的光芒。

2022年,四川的行走散文也有值得提及的成果,如章夫的《图腾与废墟》、杨虎的《华阳安公堤》、侯志明的《在临安》、彭家河《曾经审视的生活》、洁尘《深过最深之水》等,对于行走散文,庞惊涛认为其核心在于“行走”——“散文作家的行走,除了计划性的线路和点位设计外,还必须佐以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和生态学等综合学科的观察需求,有时候当然还担负着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在创造自我的同时,这样的行走还承担着一定的公共使命,即:使行走美学成为公共意识的代言。”

从对四川散文2022年的创作总结看来,“重建散文的尊严”依然是所有散文创作者共同的事业,在笔者庞惊涛看来,突破盲区,突破传统,突破观念上的阻碍,是未来散文创作需要取得的成效,同时他也对2023年的散文创作实现更大的突破表示期待。

(四)报告文学类

2022年,是四川省报告文学的丰收年:罗伟章长篇报告文学《下庄村的道路》、谭楷长篇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阿来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瞻对:两百年的康巴传奇》的印尼文和阿拉伯文分别入选2022年度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龚静染的《李劼人往事:1925——1952》获首届李劼人文学奖;陈新长篇报告文学《月上》,进入中宣部评选的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被中宣部出版局遴选进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9月书单”。……

从主题层面看四川2022年的报告文学,大致可分为五类:

1、直面重大主题类型,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有谭楷的《我用一生爱中国》、罗伟章的《下庄村的道路》、陈新的《月上》、陈果的《翻山记》、杨虎的《中国有个战旗村》、蓝帆的《中国龙的心脏》、刘裕国的《让古蜀文明重器重焕光彩——探访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等,这些作品的作者们立足四川,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里有影响的事件中,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和要义的重大主题。

2、乡村振兴主题。乡村振兴是我党脱贫攻坚政策之后的又一有关乡村发展的重大举措,以非虚构为主要建构的报告文学几乎绕不开这一主题,这其中的代表作有杨俊富《小叶子,大产业——转业军人回乡种茶助力乡村振兴》、赵云鹏的《乡村振兴圆我梦——“95后”丹巴大学生辞职回乡开民宿》、税清静的《瓦岩村的苹果红了》、周闻道的《永丰村的四季植物》、 邹安音的《大凉山行》、罗薇的《此间有新意——走进新津,走进乡村振兴》、马希荣《父亲的乡村》、廖伯逊《从贫困村到“幸福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把低端竹产品上升到艺术品》、蔡晓慧《丘区里的简阳乡村性格:自然 自如 自信》等,省内一些市、州、区,如巴中市、遂宁市,成都双流区等,还专门组织作家,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创作,也涌现了不少作品。

3、历史文化主题的非虚构书写。这类型的代表作有蒋蓝的《成都传》,蒋蓝长居成都,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后,先后出版了天府广记三部曲:《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锦官城笔记》,2022年,出版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非虚构历史笔记《成都传》,在资料扎实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的文化趣味和修养,将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呈现出有温度的样貌。龚静染的《李劼人往事:1925——1952》也是这类型作品中不得不提到的优秀之作,这部作品出版于2021年,2022年11月获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它以李劼人1925——1952年的经历与嘉乐纸厂的兴衰史为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史、工商史、文学史展开叙述,让读者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李劼人的视野,看到一个在文学之外,更真实的李劼人。

4、关注社会热点型。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有向剑波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 章夫的《黄河源头的六个断章》、杨俊富的《甲根坝,驴友眼中的世外桃源》、廖伯逊的《绿色发展的色达路径》《交出“一江清水”新答卷》、刘光富的《寻访千鸟湖》、王旭全的《春行桃花村》、达真的《上水之上》、李佩蔺的《自贡救人民警谈“走红”:换作是谁,都会义无反顾》、郭子玖的《永不褪色的橄榄绿——小区扫楼王的抗疫咏叹调》《螺丝钉的光芒》《省长的文化情怀》、程永忠、廖浩君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青年战“疫”——华西医者的仁心与担当》、蔡晓慧的《丁兆:中国“药”自强》、冯小珏的《在简阳,遇见非遗》等。这些作品分别就生态环境、社会正面人物、抗疫防控、创业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当今热点问题进行深挖深究,将发生过的一幕幕大小不一的“当代史”以文字的方式做下记录,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书写时代的社会责任。

5、讴歌时代英模。其中的代表作有广汉市委组织部组织创作的报告文学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张守帅、王眉灵合著的《行走的光芒:记基层好干部罗从兵》、刘裕国的《向着此间的高峰》、税清静的《烈火英雄——记一级革命伤残军人、十佳五老涂伯毅》、杨素宏的《峡谷里的派出所》《大峡谷里书写警民鱼水情》《峡谷警事》、袁瑞珍的《山海绝恋》、章勇的《于无声处壮国威——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记》、张忠辉的《中国有色金属》、罗纹江的《杏林春暖》、吴慧英的《5185180——我要帮我要帮您》、李佩蔺的《大山走出的特教老师》、刘舒扬的《“张燕阿姨”和她的15年》等,这些作品书写了一大批四川的先进典型人物,充分展示了时代性和社会性。

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报告文学类年度报告作者文谷还是谦逊地指出,四川报告文学创作需要在未来努力弥补的不足之处:“一是对乡村振兴经验和人物挖掘的力度不够,缺少有重大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二是从收集到的作品看,一些作品的“报告文学味儿”还不够浓,有的作品在思想性、新闻性、文学性的“三性”融合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期待2023年报告文学有更亮眼的表现。

(五)儿童文学类

2022年四川儿童文学是创新发展开拓进取的一年,本年度的儿童文学创作成果大致有弘扬主旋律的主题创作、幻想、童话几种类型。省作协副主席、儿委会主任杨红樱创作了大量的有关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物性的科学童话,这些童话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有机融为一体,覆盖到海洋科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等不同学科,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进入科学世界的大门。如其《笑猫日记课间剧》《出租时间的孩子》等。弘扬主旋律的代表作有李牧雨的小说《寂静又沸腾的春天》《岛上小书店》、蒋林的《熊猫康吉的远行》、赖松廷的《赖松廷诗六首》、马及时的散文集《童年的背影》、廖小琴短篇小说集《桃子龙》、姜永育的《神秘莫测的气象》、税清静创作的红色故事《护旗》、税清静与王永忠合作出版的童谣集《一闪一闪亮晶晶》等;幻想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李牧雨创作的一套四部植物长篇小说《等待一朵花开》《疲惫的橄榄枝》《妈妈的玫瑰路》《谁说荨麻不说话》、廖小琴的幻想小说《戴上熊面具的女孩》、蒲灵娟的小说《吉雅克多泽》《玄鸟村的少年》、周浚安的儿童诗集《一只蜜蜂从田野飞来》、王林柏的科幻小说《天才原始人》、姜永育的地理探索故事12本,《追踪野象》《勇探大漠之城》《揭秘雷灾之村》《破解博物馆之谜》等;童话方面有王林柏的长篇童话《飞天鼠》、李莉的《植梦园》《最倒霉的机器人》《到书里去旅游》、代小琴的《南极上空有个洞》《咬人的“石头”》《北极狐狸追来了》《太阳的颜色》《缝叶莺妈妈筑巢》《不翼而飞的“魔法汤圆”》《嘴型矫正器》《森林中的“大马路”》《竹子不是树》等。

儿童类文学年度报告的笔者税清静认为,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和多民族聚居等特点,再加上平原加丘陵和山区地貌结合,注定了四川儿童文学作家大量聚居在成都平原,部分分布于泸州、雅安、遂宁等地区,这是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各地儿童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除成都以外的儿童文学作家,特别是泸州市儿童文学作家,在肖体高、靳朝中等老同志的带领下,涌现出了不少新生力量,因此儿童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8月3日,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阿来,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专程赴叙永,授予叙永省作协创作培训基地(儿童文学)称号,阿来赞扬叙永的儿童文学是现象级存在。除了这些地区如邱易东、马及时、肖体高、靳朝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带领下的大量创作之外,四川儿童文学专委会还举办了“大手拉小手——大小作家齐步走”“送文学进校园”等活动,通过作家进校园活动,使全省上万人次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总的来说,2022年四川儿童文学创作在省作协儿童文学专委会引领指导下,继续在原创领域深耕细耘,积极探索。所创作的现实类小说、幻想类小说、图画书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均有所创新,儿童散文和童诗较往年有所进步,创作类别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等方方面面,内容涉及时事、历史、自然、人文、传统等,以或厚重,或轻盈,或奇幻的笔触书写现实,营构幻想世界,涉及勇气、希望、爱、纯真和成长等主题,想象力丰富,贴近当下孩子生活现状,以孩子的视角,书写对的理解,展现了当代学生、家长和教师等的新面貌,以及他们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六)影视文学类

2022年,电影市场在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中终于迎来了抬头的曙光。虽然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已见复苏。四川影视文学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追求,守正创新,提质中突破,持续推出优质作品。一般来说,电视剧主要有主旋律、现实、古装三大类题材,2022年,四川省出品的电视剧中,主旋律题材比重进一步加强,这当然与党的二十大在2022年召开有关,同时,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在展现时代风貌、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方面,的确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据影视文学类年度报告笔者杜慧中总结,2022年出现了《人世间》《警察荣誉》《县委大院》《我们这十年》等主旋律题材代表作,还有由四川射洪青年编剧秦琴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千万家》,入选2022年度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扶持项目,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22年上映的现实类题材电视剧有《亲爱的小孩》《三悦有了新工作》,《亲爱的小孩》根据电影《左右》改编,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与人性的电视剧。它的故事主题在直面人生困境与社会痛点的同时,不回避现实的焦虑,展现勇敢坚守的温暖人性议题,平民视角的叙事手法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让观众与剧中角色产生情感联结,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提出深刻的思考与审视。《三悦有了新工作》是成都籍著名编剧游晓颖的新作,它将视角放到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的最后一扇门,是一部聚焦95后遗容化妆师的电视剧,这部剧2022年9月21日在哔哩哔哩独家播出,在豆瓣上获得8.4高分,成为2022年下半年影视行业的一匹黑马。2022年,我省参与创作的古装类电视剧有《覆流年》,2022年8月31日在芒果TV播出。

受疫情因素影响,2022年我省参与制作的电影不多,有网络电影《黑豹特警队》、游晓颖编剧的《平凡英雄》、四川太平洋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发行的《人生大事》、由成都青春海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都盈盈笑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参与出品,成都青春海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参与发行的《漫长的告白》,尽管数量不多,但面对当时电影市场的困境,这些成绩可以看作为深蹲之后的下一次起跳积蓄能量。

2022年,我省的戏剧文学也做出了成绩,川剧《沃野炊烟》作为成都市文艺扶持项目,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唱响新时代而精心创作的。该剧由张勇、潘乃奇、孟立敬、康雪梅担任编剧创作,讲述新一代乡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人民群众最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隽永情愫,探索建设美好家乡的新路径、新方法、新理念的故事。它是一部以小见大、讲述成都故事,传播成都声音、提升成都影响力的优秀川剧作品。另外还有由张勇编剧的新编革命历史题材的越剧《鉴湖风云》在“越剧之乡”浙江绍兴演出。

2022年,四川影视文学理论批评与研究进入深化发展期,影视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并加入了对四川本土影视产业发展的研究。总体来说四川影视文学理论批评与研究呈崛起之势。在电影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谢建华《效度与路径:重审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化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哪种电影,谁的理论?——比较电影学与电影理论的迷踪》(《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电视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骆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演绎——以《人世间》改编为中心》(《当代文坛》2022年第5期);电影产业方面有何武、黄海春《成渝双城经济圈下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四川戏剧》2022年第12期)。这些成果表明四川影视文学理论批评与研究的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四川影视文学理论批评与研究当中,将会产生更丰硕的成果。

(七)文学理论批评类

2022年,四川的文学理论批评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四川文学理论评论成果作者主要以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及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各市州作协、评协从事理论评论的人员构成,这些理论家们以宽广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中国文艺理论建构发出川派之声。根据文学理论批评类年度发展报告的作者刘小波统计,2022年四川文艺理论评论家们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各大出版社出版各类著作数十部,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无论是文学路线方针的学习贯彻、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史料整理、文学思潮流派梳理等传统研究,还是理论评论阵地建设、网络文艺与文化研究、文学评奖、文学理论批评学术会议等文学机制的建设,抑或是切入现场的文本的批评与阐释、作家作品的研讨都取得不俗成绩。

理论批评建设要取得成就,基础理论和路线方针的研究是基石。在这方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团队,做出了较多有特色的理论研究。如曹顺庆的比较文学研究、赵毅衡的符号叙述学以及艺术学理论、张法的美学研究、傅其林的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论及文学阐释学、唐小林的信息社会符号学及符号诗学、谭光辉的情感符号现象学研究、支宇的“认知诗学”、陆正兰的艺术学研究等,都贡献了不少“成果。”这其中的代表作有:曹顺庆《曹顺庆论中国话语》、曹顺庆、杨清《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前沿:2021年学术进展》、曹顺庆、倪逸之《广义变异学视域下的新文科建设探索》、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当今艺术产业四大圈层的符号美学分析》《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赵毅衡论意义形式》、傅其林《强制阐释论的新理据及其悖论》《论文学阐释的悖论》、张法《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路——以中西比较为基点的反思与探索》《中西文论互动中的中国当代文论》《美的艺术:艺术学科成型的三大因素及其意义》、唐小林《信息社会符号学》、陆正兰、张珂《当代艺术产业分类及其符号美学特征》、王长才《反叙述因果性:一种对非自然叙述的理解》、金惠敏《金惠敏论文化现象学》、李明泉《新时代文艺的科学内涵与审美品格》、谭光辉《人类文化差异的形成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途径》、李立、向宝云《方法与观念之争——重读〈美的历程〉的思考》、支宇、李天鹏《“心智转换”与“具身认知”——“广义认知诗学”的两大学科范式与理论进路》、范藻的《破解美学的“斯芬克斯之谜”——生命美学视域下美的本质之我见》、周尚琴《艺术识别:从历史叙述法到新功能主义符号美学》等。总的来看,2022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且具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有序研究格局,这些成果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百年来的中国现代文论建设进行了总结回顾。

在文学史论与史料发掘研究方面,2022年四川学界也涌现了不少成果。李怡对郭沫若和闻一多等现代作家作品再解读、刘福春的新诗研究、陈思广的现代文学史料钩沉、周维东的现代文学史论、段从学的现代诗论研究、廖久明对郭沫若研究的相关史料挖掘等也都有声有色。

2022年的四川批评现场对全年的重要文学及四川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孔明玉、冯源的《四川当代散文史论》、魏红珊、邓莉的《论新世纪小说中“农民工认同”的差异化叙事》、蒋林欣的《近年来中国河流小说创作态势观察》、傅华、董爱宇的《想象乡土的方式——“新乡土写作”片论》、李立的《新时代川派文艺评论美学特质研究》、赵郭明的《“新南方写作”与文化诗学——以几位四川作家的长篇小说为例》、刘火的《南北文学差异及南方写作的弱势 》、范藻的《抗灾文艺,期待美学精神的莅临》;具体文本批评方面,曹顺庆、刘诗诗的《国际视野中的阿来研究》、陈思广的《从故乡出发,抵达信仰的家园——乡土小说视野下的〈云中记〉解读》、范藻的《灾难文学如何深入“人心”——从秦岭新近的两部纪实文学说起》、艾莲、岳彦伶的《从〈夜谭十记〉到〈夜谭续记〉“新龙门阵”的叙事特点和文学史价值》、李怡、任杰的《“情义”作为传奇与品格——读马平长篇小说〈塞影记〉》、白浩的《〈谁在敲门〉的写法与国风体小说的当代复活》、杜阳林的《书写人与生灵的绵长对话——评李春蓉散文集〈扶州记〉》、黄群英的《虚幻与现实结合的精神书写——评梅卓的〈神授·魔岭记〉》、张叹凤、李璐的《基于方志情怀的事迹文学——谈贺享雍的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张德明的《精神邀约与诗性美学——龚学敏〈濒临〉的日常意义与档案价值》、周毅的《漂泊的宿命·内蕴的光辉——读虹影组诗〈这年在伦敦〉》等。

2022年四川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对象除了现当代作家作品外,还超越了传统的学术范围,以其主动态势介入到网络文学、流行小说、大众文化、自然生态、新文艺群体以至歌曲创作等诸多文艺和文化的公共领域,如周冰的《网络文学的“方言”书写、言语社区与修辞幻象》、郝然的《论网络文学语言的现状与发展》、骆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演绎——以〈人世间〉改编为中心》、赵禹平的《指示与元叙述: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双层叙述》《论元宇宙中的“共感”与真实》、李立的《史实辨析与史观反思——“第五代”再研究》、周珉佳的《当代电影如何向传统戏曲借力、借智、借势——由〈八佰〉谈开去》等。

除去付诸纸笔的丰富研究成果,2022年四川省在文学机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项工作的外化形式主要体现在文学会议、文学奖项设置、刊物建设等方面,这些工作的推动,无疑促进了我省文学理论建设的加快发展。

总的来说,2022年的四川文学理论评论对四川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推动力,理论批评家们深度参与了四川文学的发展。该年度报告作者刘小波认为,纵观全年四川文学理论评论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缺陷不足依然存在,但是,在有力举措的推动下,在迈向新台阶的征程上,文学理论批评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一是四川的理论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文学史梳理,对当下的文学现场切入较少,对新的文本和当下的文学现象关注明显不够;二是受制于传统、经济、地域等外界因素,四川的理论批评还有很大的不足,文学理论批评是文学极为重要的一翼;三是四川的文学理论评论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发出有分量的声音。可喜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未来的一年一定会在2022年丰硕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

(八)少数民族文学类

四川是一个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少数民族文学也是我省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出于对创作人数、影响力大小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年度报告以藏、彝、羌三个民族为主。

四川省藏族文学,主要包括甘孜州、阿坝州以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区。无论从创作的数量还是作者量来说,又以甘孜州、阿坝州为主体。藏族文学年度报告的笔者尹向东认为,2022年的四川省藏族文学,呈现出持续开拓创新,坚持稳健发展的态势,在文学的质量与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甘孜州作家达真、雍措、南泽仁、格尼、谷语、李铭瑕、宗尕降初、尹向东等,在《十月》《花城》《诗刊》《天涯》《北京文学》《芳草》《四川文学》《散文》《民族文学》等国内期刊有作品发表;阿坝州作家书系(第三辑)十本,其中藏族作家的作品有:韩玲长篇小说《阿扣》、阿米拉果诗集《擦肩而过的微风》、吉吉小说《措姆》、蓝晓诗集《聆听高处》、巴桑、庄春辉散文集《壤塘非遗脱贫之路》。藏族作家卢燕单独出版散文集《父亲和母亲的年轮》。除此之外,藏族地区还积极开展文学活动,如图书、杂志进校园活动、改稿进基层活动、读书日活动、“喜迎二十大”征稿活动等,促进了文学的多维度发展。

彝族文学年度报告作者(或执笔作者,上同)熊里博认为,母语书写在彝族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四川彝族母语文学以《民族》杂志彝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彝文出版中心、《凉山文学》彝文版、《凉山日报》彝文版等书刊媒体为主要平台,凸显出审时向上、丰富多彩、多向突围的态势。知名母语作家阿库乌雾、时长日黑、阿克鸠射、木帕古尔、吉格喜珍等在2022年都有作品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年轻作者如江华、某色尔伙、阿迪伍且、阿西阿加等也在各类刊物崭露头角。彝族文学的另一部分组成是以汉语进行创作的彝族作家们的作品,2022年,四川彝族汉语小说创作以阿微木依萝、阿克鸠射、英布草心、加主布哈、阿苏越尔、李美桦等为代表,创作发表了一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在散文创作上,以加拉巫沙、阿微木依萝、吉布鹰升、诺尔乌萨等为代表,在国内报刊发表了大量艺术性与趣味性交融升华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阿微木依萝短篇小说《原路返回》获得第七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双子星奖,阿克鸠射长篇小说《逐梦彝乡——索玛花开的地方》荣获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展示出彝族文学在这一年中的喜人成果。另外值得单独提出的,是彝族的诗歌创作,它们以博大、自信、质朴、流畅等风格展现彝族文化的宽阔深邃,在多元文化大撞击、大融合、大汇流的时代潮流下,新时期的彝族诗人们在地域和文学的边缘地带用汉语写作的方式,为淳朴、厚重的彝族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并彰显感恩新时代、颂扬新生活的真实精神。以倮伍拉且、鲁娟、吉克布、阿芦·炉根、沙辉、阿苏越尔、加主布哈等为代表的新时代彝族诗人们用凝练精巧的汉语书写新时代的思想、情感、梦想与现实生活,给汉语诗歌带来不一样的写作体验。

2022年的羌族文学,多以历史、文化与现实相结合的构成方式,通过作家们的艺术审美和想象力的加工,来彰显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作家谷运龙创作小说《两江风》《七里香》,羌人六创作中篇小说《裂缝》《丘陵传》《江油关》,长篇小说《1997,南瓜消失在风里》;散文《断裂带上》《望炊烟》《家蛇》《蝴蝶效应》《秘密生涯》,散文集《绿皮火车》,这些作品在国家重点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天涯》《民族文学》等发表,代表了羌族文学在2022年取得的可喜成绩;“阿坝作家书系(第三辑)”出版了羌族作家杨素筠的小说《阿尔莫下雪了》、白羊子散文集《达央阿瓦》、羊子诗集《岷辞》;在羌族作家群体中,进行诗歌创作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根据羌族文学年度报告笔者王明军的统计,90%的羌族作家都在进行诗歌创作,代表作家有羊子、雷子(雷耀琼)、梦非(余瑞玿)、李炬、曾小平、王明军、张成绪、高璐、坤吉定等,在2022年,他们都以满腔的热情书写羌族风物。羌族作家、诗人,喜欢、擅长将生活在这一片故土的深情融入到笔下,在承传文学的民族性的基础上,通过现实生活的描摹与意象呈现,讴歌着新时代的美好。

(九)科幻文学类

科幻类文学年度报告作者姜振宇认为,2022年是四川省科幻文学积蓄力量和多方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短篇作品佳作频出,获奖颇多:万象峰年的《赛什腾之眼》和《飞裂苍穹》分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金奖和短篇银奖、阿缺以重庆为背景的近未来科幻故事《重庆的尽头是晚霞》获得未来科幻大师征文“成渝”邀请赛读者选择奖;贾煜专注少儿科幻的书写,2022年其长篇《改造天才》于北京少儿出版社出版,另还有《进化报告》《一只蝴蝶的自述》等、新人作家孟槿的《千夜城没有派对》书写了大时代变动下,日常生活经验和未来梦想,个体与城市之间的脱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迷茫,是国内科幻中较为罕见的创作。除了中短篇小说,有很多作家也在探索更多的创作模式,比如何夕,这位资深科幻作家的短篇故事最能体现这种探索意识。受《科幻世界》邀请为阅文集团定制创作了中篇互动小说《疯王》,在QQ阅读、微信读书等平台上线。读者在阅读时,跟随的主人公是一个纯粹能量形态的生命体,在不同时空中对“蓝星”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在每一章节地阅读完成之后,读者必须作出选择,以此影响故事的情节的走向;七月的“重编本”作品《机械师记事簿》,“重编本”形式一般是在此前已发表短篇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改增删,以同一主人公串联故事,从而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但又具备相关性的系列故事。两位作家探索新的创作模式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尝试,值得鼓励和赞赏。

2022年,四川科幻在组织层面,做到了高效引领,继续发挥各个平台的优势。四川省科幻作协专委会、四川省科幻学会、四川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成都市科幻协会等相关机构,对外积极组织参与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主导的一系列活动,与国内外其他科幻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协助交流关系;在内部强化了作家、科幻迷等多个层面的组织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出版方面,姚海军、杨枫、刘维佳、田兴海等的编辑工作成果斐然,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科幻评论方面,姜振宇受邀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十届客座研究员;联合重庆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发起“首届成渝双城科幻研究工作坊”,首届于2022年8月在重庆大学举行,第二届将于“世界科幻大会”期间由四川大学举办。

总的来说,2022年,在“世界科幻大会”落地成都的背景下,四川科幻作家、编辑、学者一方面在原来创作评论轨道上继续推进,成果卓然;另一方面也广泛地参与了与“雨果奖”和世界科幻大会相关的工作,国内反响强烈,进一步强化了成都“中国科幻之都”,四川“中国科幻高地”的文化定位。我省科幻文学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将有成为引领全国科幻文学发展中心领地的可能。

(十)网络文学类

2022年,网络文学在疫情影响下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如广告投放量减少、网络文学网站流量下滑、网络作家签约门槛抬高等,虽然没有出现引发全民热潮的“大爆款”作品,但各种题材类型、IP领域都有持续产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引领新潮流。四川作为网络文学大省,拥有一批实力雄厚、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学作家,2022年,四川网络文学“场域”内的各方力量积极活动,“网络文学川军”活跃在网络文学创作一线,持续发力,输出多种题材类型的作品,向精品化、经典化、多样化迈进,在全国及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四川力量”。

2022年,全省网络文学组织积极作为,通过充分发挥组织功能,聚力建设高素质网络作家队伍,网络作家队伍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建设稳步推进,为四川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四川网络文学的创作收获而言,创作生态整体向好,既取得了传统文类的丰收,也在现实主义和科幻题材方面强势崛起,实现创作上的全品类覆盖,佳作频出,如爱潜水的乌贼《长夜余火》、猫熊酱《余生好好过》、板栗子《春天遇见温暖的你》以及2021年度四川省优秀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的获奖作品等;四川网络作家潜心创作,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许多川籍网络作家作品出现在年度榜单、征文获奖名单上;四川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持续攀升,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利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接续头部作家带来的先发优势,不断探索新的发力点,积极“走出去”,出海实现阶段性跨步,四川网络文学出海规模化效应显现;除开文学创作,四川网络文学批评也呈现出一种稳健有序的发展态势,既有在纯理论研究向度上的平稳推进,也有着对四川网络作家的具体创作研究的有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批评者与研究者在各个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四川网络文学创作的学术研究论文共有二十余篇,既有对中国网络文学理论化的阐释,也有对网络作家的创作进行具体化的解读,从中可以窥见四川网络文学的发展路径、思维方式、精神内核及其具体的文本书写。

 

二、创新做亮文学品牌,文学阵地建设巩固拓展

《四川文学》入选2022年全省农村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星星》品牌地位持续巩固,《当代文坛》继续保持“三核心”优势。创办《中国网络文学研究》辑刊,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提供四川方案。在成都、绵阳、眉山、阿坝、泸州等地建立首批12个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在彭州建立“四川作家创作培训基地”,在叙永建立“四川省文学创作培训基地(儿童文学)”,为作家潜心写作构筑优质平台。

 

三、文学活动精彩纷呈,文学奖项有声有色

深入实施“文学+”计划,与中国作协共建中国南亚文学交流中心获批,与浙江作协签订东西部文学协作框架协议,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四川总站及四川传媒学院签订四方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与重庆、湖南、江苏等地的文学交流合作,与新华文轩搭建全国首个创作与出版沟通平台“‘轩言’学习交流会”,推进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驻校作家工作,在四川师范大学成立四川作家影视改编研究中心,不断扩大文学“朋友圈”。举办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举办王火文学创作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与省直机关工委、省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祖国,大凉山向您汇报”乡村振兴系列文学活动并在人民网开办“四川报告:乡村振兴进行时”报告文学专栏,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举办“川渝作家环保行”采风活动,扎实开展“我眼中的新时代”成都行、眉山行、“现代化四川新征程”达州行和“乡村振兴”越西行等主题采风创作活动,有序推进“红色文学轻骑兵”、《星星》诗刊·诗歌进校园、“百场讲座进基层”和文学志愿服务等活动,文学惠民品牌效应逐步彰显。

成都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阿坝阿来诗歌节、民族文学周暨第三届青稞文学奖,广元剑门关文学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主题活动,乐山李劼人文学周暨首届李劼人文学奖等有声有色。资阳安岳作家协会文学志愿服务项目获中国作协2022年度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优秀项目。广元成功创建地级市中国文学之乡。换届改选后的南充作协、中国电力作协四川分会在当地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巴中作协加强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川煤实现基层片区文学协会分会全覆盖,达州、泸州、雅安等地持续壮大文学队伍。《青年作家》高质量发展,跃身名刊行列。眉山、遂宁等作协活动扎实。

2022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疫情带来的无差别破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存困境不时出现,如何揭示人类生存困境,深度刻画时代精神,书写“后疫情”时代的人类现实,成为每一个写作者面临的问题。从2022年全省的创作成果来看,作家们书写的题材和深度进一步拓宽,主旋律题材和重大主题作品比重增加,获奖作品成绩突出。在省作协的积极工作下,各类文学平台建设也取得了进一步成果,为全省的作家们提供了更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更有力的服务。全省文学发展总体呈向上的趋势。但也需要看到,在省内作家们充分发挥巴蜀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写作,创造出众多地域性强的作品的同时,大多数作品对当代中国性等相关主题的思辨和省悟还不充足,缺乏全国性的关照。同时,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数量上还很稀少,理论建设任重道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新征程上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四川文学在来年一定会在今年取得的各种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执笔: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