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救灾作品选|星星诗刊公众号:“9.5”泸定抗震救灾诗选之九
来源:星星诗刊公众号 编辑:梁曌 时间:2022-09-16

用血肉之躯筑起灾区桥梁(组诗)

〇刘宗银

 

肩臂筑桥梁

 

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救援

泥土松动的半山腰上

他们那双铁肩

挑起的是人命关天的重担

救灾队员们一步一滑

抬着震中身受重伤的村民

与坐在轮椅上的高龄老人

 

前面,探路队员脚踏上去

松动的泥土直往下滑

死亡,横在救护队面前

 

没有路,过不去

大家闪现一个念头

路,我们筑

救灾队员呼拉拉地趴在陡坡上

用双腿作天梯

双肩当桥梁

以结实的双臂筑成路桥

 

受重伤的村民、老人获救了

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

救援队员的身躯上

红肿的血肉

写着满腔大爱与无限忠诚

 

生死面前扛起的大旗是职责

 

这是对履职尽责的检验

这是对党团员的严峻考验

这是对真假英雄的识别

老天突然出下一个巨大的课题

要大家去填写答案

 

泸定湾东水电站工区

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不同的人

写着不同的人生题案

 

有的人,还没答题

生命的灯已经熄灭

有的人,身影一缩一闪

掩卷而离

工作人员罗勇的答卷

灾情面前

眼前升起一个硕大的红色信号弹

刺得心尖流血

尽快开闸放水

确保电站下游群众生命安全

 

山上的乱石在飞

去电站大坝的道路被毁

他攀岩爬坡往上突围

滚落的土石打在他的身上

站起来又往上爬

终于把几十米高的险坡踩在脚下

 

河道大坝上

他奋力拉开一号二号闸门

随后,又与同事断掉发动机大闸

 

他以优秀的职责答卷

换来几百村民的安宁幸福

在茫茫大山里

他用一颗跳动的红心

忍饥受饿

书写着三天三夜胜利逃亡的奇迹

 

血染的风骨

 

那个武警战士的身躯

似钢打铁铸

在泸定地震的救灾中

凭着20出头的血气方刚

一路小跑

不时发起勇猛冲锋

在笔直的山崖上攀登

有着山羊不凡的惊人动作

 

一部机器长时间运转

也要放松一下喘息

可他在废墟中救人

搬抬救灾物资

一股钢铁侠精神

骨缝子充满精气神

但人啊

总是一副血肉躯体

他,累倒在阵地

说是低血糖反应

准确地讲

是连续五六个小时超强付出

 

他小憩了一会

喝了几口水

就像一台能源车

满满地补足了电能

一转身又投入血与火的战斗行列

 

他那生龙活虎的背影

在灾区的上空

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

那彩虹

是伟大军人带血的风骨

 

让孤岛村民不孤独

 

巨大的飞石岩土

伴随漫天尘埃

轰隆隆从山上倾泻而下

 

泸定磨子沟村和青冈坪村

房屋倒塌

交通被泥石流截断

几十户村民困在孤岛

生活物资送不进去

 

危急之中

一支闪亮天空的橄榄绿

他们挽起袖子

自告奋勇站出来

要啃这块硬骨头

这支队伍能攻善守

长年累月在风雪高原战斗

在维护群众利益面前

是一支利箭

是一把锋利的钢刀

 

此时此刻

百名官兵心中燃起一团熊熊的火

奔涌的热血

洒进一堆堆泥土乱石

一群钢打铁铸的年轻汉子

将救灾物资背的背,扛的扛

挑的挑,抬的抬

大石头挡道,搬开

没有路,用双双铁脚开辟

他们将军人坚强的钢铁意志

写入一道道险区

刻入一段段泥石流

 

几十顶帐篷,盖起一排排新房

千斤米面、牛奶、饮用水

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作者简介:刘宗银,军事记者、军旅作家、诗人,武警大校军衔。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

 

 

路在何方(外一首)

——泸定九·五地震素描之一

〇刘 滨

 

大山疯了

掀门砸窗踹房顶

一口咬断出村的路

 

瘫痪受伤的老爹呵,挺住

为您质朴的生命护航

烈焰般的橘红色队伍

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

 

两根竹竿绑定轮椅

上肩!橘红色的臂膀

把泰山压在肩头

把庄严使命背负

 

哦,路断了

险情是无声的命令

张张宽厚的橘红色脊背

瞬间在悬崖边匍匐

踩吧!

请轮椅稳稳上路

橘红色的脊背

时刻准备为灾难中的祖国

撑起坦途

 

夜呵,很静,很静

连根拔起的树

叶片上浸出温热的泪珠……

 

泸定的桥

一一泸定九·五地震素描之二

 

青山被野蛮撕裂

风都来不及尖叫

滚滚巨石砸痛小河

浊流悲愤地咆哮

荒漠呑食了山乡的路

村寨成“孤岛”

 

小河呵,别哭,别闹

灾情中还有多少乡亲父老

你是山乡的好帮手

两根圆木搭座桥

 

啊,救援的大部队开过来了

橘红色头盔

绿色军帽

雪白长挂

鲜红袖标

亲情拥挤河岸窄

望眼欲穿念“孤岛”

 

村里乡亲盼干粮

背篼里

进嘴貨装得比人高

伤员要往医院送

担架上

前帮后扶脚跟站稳手抓牢

川流不息救亲人

赴汤蹈火同步调

 

决战关头抢先机

“孤岛”尤是“桥头堡”

两根圆木肩并肩

胜似当年“泸定桥”

 

作者简介:刘滨,诗人。曾供职于星星诗刊杂志社。编审。

 

 

他们中有我带过的兵

〇凡 夫

 

甘孜,“9·5”那一摇

摇痛了高原的神经

山外警报,驰援队伍火速赶往

百里,千里,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与时间赛跑,用绳索与血汗

架起飞夺生命之桥

以子弟兵的无畏,在险关隘道

定格一幅抗震救灾的深山逆行

 

泸定磨西镇,磨子沟和菜阳村

在滚石、滑坡、阻路中施救

共转移321户人家,2000多受灾群众

石棉王岗坪乡,撒拉池沟村

从隧洞抢救出120多人

洪福乐、胡笑可、张耀、范小辉

这些闪亮的名字

刻在了藏、汉、彝受困群众的心里

感恩的泪花在眼里闪动

 

从滚石下,余震里,残垣断壁中

究竟夺回和转移多少生命

高海拔的山和大渡河的水

见证了他们舍身忘死的身影

 

这些最可爱的人

是我笔端的橄榄绿

他们中有我带过的兵

甘孜机动二支队、雅安支队的武警官兵

他们无畏生死  感天动地

 

作者简介:凡夫,本名谢兴俗,大巴山人。武警雅安支队原政委。

 

 

天全县一个乡村“9·5”泸定地震捐献点速写

〇何 文

 

一个废旧的方便面纸箱

贴上写着“地震捐献箱”的红纸

变成爱的收集站

 

还没等小喇叭发出倡议

小学生就投进了自己的零用钱

那个裤脚上粘着泥土的青年

捐出的钱币上还有汗水的气息

 

一位老奶奶,从并不丰裕的养老金中

掏出一份慈爱。听说有年轻的遇难者

比她孙子还小,突然双眼一红

她迅速转过白发苍苍的头,怕悲伤落入箱中

已不灵便的手再次伸入怀里

摸索着往外掏

恨不得将已算长寿的年纪全部捐出

 

统计工作是最难做的

汇总表可以剩下空白

面对灾难,心怀大爱的人

绝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作者简介:何文,四川省天全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星星》《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字若干。出版诗集《血液里的火》。

 

 

最柔软的路

——致敬“9·5”地震中奋战在一线的消防救援人员

〇李天锦     

 

该是什么样子?

雪白一朵挨着一朵

鲜红一寸接着一寸

 

最柔软的路

手臂一只撑着一只

以肩为路面

用身作路基

铺成的橘红色的路

 

心与心相连

山崩了,他就是山

路垮了,他就是路

 

最柔软的路

铺在生与死的边缘

驱散恐惧,托起

震后撕裂的天空

 

最柔软的路

铺在金秋

铺在2022年

石棉、泸定,大渡河畔的九月

 

如果岁月有痕

时光缝隙中

一定有一抹橘色的红

永远镌刻

 

作者简介:李天锦,现居四川石棉。

 

 

歌唱秋天最美三色(组诗)

——致敬“9.5”四川泸定抗震救灾消防员、志愿者及医护者

〇马 登

 

三种制服,灾难面前暖心三色

消防员、医护者、志愿兵

蓝天之下三架救援之梯

                  ——小引

 

橘 黄

 

快,快如闪电

快如一管针剂

从天而降,平地而起

又是消防兵

冲向地震灾情第一线

以血肉躯体撞开灾难的魔爪

拯救生命,控制灾情

 

像清泉滋润受灾群众

像火闪从指甲盖钻进末梢神经

压倒恐惧 掐灭绝望

连通信心 抚慰疮痍

 

看到橘黄就看到稳定剂

看到生的希望,希望背后

慢慢升起温暖和感激

暖心笼住孤单,温热罩住悲伤

 

同样以生命对接生命

橙子带血叫血橙

橘衣带血叫血诚

 

白 色

 

医护工作者,你们

到来就是心灵的慰藉

灾区有了天使的身影

 

有些爱无需泥土,捧手心

照样繁育世间瑰丽

红色流出来白色补回去

医治外伤,包扎心疾

一条生命就是一朵心花

一朵心花绽放万朵希冀

 

土地承受不起物理震颤

请相信人心,相信白衣援助

相信泸定城像坚强的蒲公英

折断的花茎会再次直立

迎接花开,播撒感激

 

迷 彩

 

启保险,拉枪栓

迷彩服像射出的一道指令

泸定需要你

废墟之下有生命

重新打通救援之路

是使命更是赴死的命令

 

这次不能单发

只能连续扣动扳机

展示豪气,不仅快而准

还要随时变形

无路变路无桥作桥

一条生命的通道

副词很坚定,组成循环朝前的状语

“必须的必须的必须的必须”

一个顶一个,顶出一条路

顶出一片生机

 

迷彩志愿兵

平安时潜伏,危难时显影

注定与泸定城融为一体

热血出发,热血救援,热血铸秋

 

作者简介:马登,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刊发《星星》《四川诗歌》等刊物。著有散文集《借阅星光》,现居成都。

 

 

石棉灾区,众志成城(组诗)

〇李学琴

 

运送物资的队伍

 

能用车送就用车

能用船送就用船

能用飞机运就用飞机

这些都不能的

“死角”

就人背马驮  瞧

石棉蟹螺乡党员先锋队的同志们

背篓里

装满了矿泉水、面包、方便面……

在余震、滚石、松动的滑坡的夹缝中穿行

跨沟过坎,穿过荆棘丛

用沾满泥土的手,把救灾物资

送到帐篷里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上

“扎西德勒”,他说着

流下滚烫的热泪

 

捐 款

 

募捐箱旁

小姑娘倒空猪猪存钱罐的零钱

五角、一元、……

硬币、纸币

一起投进募捐箱

“耙耳朵”们把藏在

鞋底、袜底、枕头里、床底下的

私房钱找出来

笑嘻嘻地也投进了募捐箱

拾荒和拉三轮的

把皱巴巴的钱从箱子口塞进去

老大妈正翻箱倒柜

找她的定期存折——养老钱

准备去银行取钱募捐

一位老人气喘吁吁跑来

把刚从银行取出来的一叠钱

硬生生往箱口塞

募捐的人排成长龙

夹杂着各种口音

源源不断的爱心

把募捐箱装得满满的

 

投 喂

 

战士投喂废墟中嘴唇干裂的伤员

蓝色帐篷外

石棉王岗坪的一群孃孃

端着热气腾腾的饭和预先剥好的鸡蛋

追着忙碌中满手带泥的武警战士

用石棉话说:“先吃了多嘛!”

石棉嬢嬢

如同石棉烧烤一样热情火辣

战士们不得不停下手中活

接受暖心的投喂

眼睛布满血丝的战士们

吃到一半就倒地睡着了

石棉嬢嬢给孩子们盖上了被子

流下了心疼的热泪……

 

作者简介:李学琴,现居四川石棉。

 

 

重 合(外一首)

〇小 河

 

1935年,泸定

你在巨浪之上攀爬铁索

用生命书写革命的奇迹

英雄的身姿照亮了历史

也照亮了后世崇敬的眼眸

2022年,泸定

你又在巨浪之上攀爬铁索

用生命书写救援生命的奇迹

英雄的身影和历史重合

屏幕前的我们悬着心,含着泪

小心啊!一定要小心!

英雄们,每一个单个的你

都是我们心中最可贵的生命

 

直升机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直升机

直升机巨大的轰鸣声

像三千台搅拌机在我们头顶开工

来来往往,运送物资和伤员

上课听不到了  

我们停下来静静等候

等着这些空中英雄飞远一点

这些轰鸣声是生命的希望

每一次起降,都带着

灾区人民的崇敬与感激

学生们望着直升机飞起

都说好酷,都想当空中英雄

 

作者简介:小河,现居石棉。

 

 

那座桥

 〇尔恩牧歌

 

我看到了一座大桥

那是在地震后的王岗坪乡跃进村

一群消防战士

抬着轮椅上瘫痪的彝族阿妈

走过一段滑坡的路段时

用自己的身体作桥墩

在滑坡路段临时架起桥

 

战士们抬着轮椅上的彝族阿妈

踩着战友的肩膀走过

他们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

踩着铁链跨过大渡河一样

他们架起的是走向希望的生命之桥

 

人间有大爱,这座连接生命的桥

让我们看见了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尔恩牧歌,现居四川石棉。

 

 

勇士之歌(外一首)

〇王 冬

 

历史,总是在现实中回放

曾经在这里,一根根冰冷的铁索上

22名勇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盾牌

他们用生命

为身后亿万民众换来了新生

 

还是在这里,被重创的土地上

他们再次出现,仿佛当年的勇士回到了故乡

大渡河的波涛荡尽了烽火与硝烟

也把勇士们不屈的灵魂深植在这片热土

 

场景是如此相似

一根根援救的牵引绳

一头是舍命的付出,一头系着百姓的生命

不同的是这道索不再冰冷

它带温度,被勇士们用大爱与热血

焐得滚烫、滚烫

 

泸定,这座英雄的城市

这座用英灵的钢筋铁骨搭建起来的不朽之城

注定会在废墟上再度雄起

在浴火中再次重生

 

峭壁上最美的画面

 

一处滑坡垮塌的峭壁上

两个橘黄色的身影,背着一个两岁幼童

脚下是深不可测的垂直坡地

这近百米的险境,仅仅是一根绳索

维系着三人的生命

 

画面略显粗糙

没有美颜,也没开滤镜

他们,更不是飞檐走壁的大侠

而此刻,他们是镜头里最耀眼的星

他们将要挑战的是全新百米记录

这挑战,无关速度

关乎性命

 

一步一个笃定

一步一分从容

他们艰难又坚定地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死神被他们抛在身后

绳索的那头,是生

 

这是被历史定格的最美画面

没有导演,也无需彩排

一切在瞬间由心而生

而心的源泉,是爱

 

作者简介:王冬,辽宁阜新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走出伤痛,走向新生

〇柏 永

 

烛火照亮磨西镇的空洞

给93位遇难同胞送别

也给25位失联的人点灯

 

祈福回家的路

有温暖与你同行

 

今晚,在甘孜泸定

我们祭奠亲朋,告慰亡灵

也感念跑过时间和死神的平民英雄

 

月白落在大渡河上

试图超度哀伤、疼痛

土地和草木向新而生

 

作者简介:柏永,笔名北坊,新闻工作者,业余写诗,偶有发表。

  

 

〇孙永云

 

这些天,放下手头的事

专心

干一件事:抢。

白天。晚上

在泸定,在石棉

在雅安

抢险救灾。与时间抢

与落石抢,与悬崖陡峭抢

与死神抢生命

 

消防官兵,快艇

志愿者、熟悉的和陌生的人

背物资,送药品……

心朝一个目标:救人!救人!再多救一个人!

 

作者简介:孙永云,祖籍河南上蔡,现定居重庆垫江。

 

 

祈 愿

〇二 子

 

我的心一阵巨痛,像被巨石重击

9月5日,这个初秋的中午

天空澄澈而明净

 

一群惊恐的鸟飞过

大地被撕裂

伤口深达11公里

 

那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还留在那里

千里之外我又一次回望,磨西

身体布满伤痕

 

这个古老的小镇,像我的祖母

她脸上的皱纹又一次被鲜血染红

她的痛牵扯着我的痛

 

远隔千里,我只能用贫弱的诗句

为她擦去泪痕。双手合十

在星光下祈愿故土平安

亲人顺遂

 

作者简介:聂厅(二子) 作品在《诗刊》《星星》《辽河》等报刊发表。

 

 

亮 光(外一首)

〇张玉红

 

此刻他被活埋

被泥土厚厚的外衣束缚

他明白 尽量节约能量

 

四周漆黑  他迷路了

他被黑色狰狞包围

他再次细数时间 仿佛嗅到人味

有温暖气息  有一丝救命微光打开黑暗

他看见闪光帽徽 和熟悉的笑容

 

直升机

 

他飞得很高  能听见太阳在数数

他飞得很快 看见大地在裂开

他急得满头大汗

不停对着麦克风说着什么

 

他每次运送成功  或救援成功

都笑得像孩子

他等待时机成熟

一次次手脚并用

你看,他又起飞了

 

作者简介:张玉红,四川荥经人。四川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军旅小说《刁兵张晓峰》、个人诗集《四十三岁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