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网 > 服务 > 报刊联盟
红色的信仰
来源:邱 秋 编辑:邓青琳 时间:2017-09-04

踏上井冈山那片红色土地,我的心就处在一种激动之中。

这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说熟悉,是因为她在我的记忆中总是那样鲜红;说陌生,是因为她多少年来只是在梦中而从未走近。今天,梦想成真,我终于来到了这块浸满无数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

井冈山是英雄山,她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井冈山是摇篮,茫茫暗夜的一点革命星火,引燃一场漫天大火,把一个赤县神州烧得通红通红,铸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徜徉在五百里井岗群峰之间,呼啸的山风,滚滚的流云,仿佛让我听见当年漫山遍野的厮杀声,让我闻到那弥漫的战火硝烟,让我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激烈震荡。

1927年,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让国共两党都难以忘怀的一年。这一年的中国,风云突变,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对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无数人头落地,革命者鲜血成河,腥风血雨笼罩中国。

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被迫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这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9月9日,湘赣边界一带爆发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当年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词为我们描述了他领导的这场秋收起义的斗争情景,领略了工农革命的浩荡场面,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暴动的如火如荼,但是这场斗争也因敌强我弱而最终失利,起义军被迫向罗霄山脉中部转移,于是五百里井冈山上一支衣衫褴褛的农民革命队伍出现了,星星之火便从这里开始燃烧燎原。

1928年1月,湘南暴动失败,朱德和陈毅分别率起义军向湘赣边界转移,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龙市,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毛会师,为井岗山根据地斗争的不断深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极大增强了湘赣边界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开创井冈山革命道路,加快中国革命的步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此,朱德曾写下不少诗篇记述自己的感受。其中一首曰:“一九二八年,五四纪念节。龙市大会师,庆祝大团结。人民来欢迎,个个皆喜悦。领袖毛泽东,革命重政策。纪律严明时,群众自亲切。为民除恶霸,安居才乐业。”

当年的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百姓当家作主,着实一遍红火,但是如果还原历史,我们看到朱毛会师后的井冈山军民实际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之中。毛泽东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诗句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伴着初冬井冈山的萧瑟夜风,坐在宾馆的灯下重读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写下的一些文章,我真切感受到那里面所记叙的严峻情形,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这样写道:“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可以想见,在那种白色恐怖形势下,面对强敌,弱小的红军在五百里井岗中段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在一个当时只有两千来人的山区里,要维持自己的生存是何等之难。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百倍的信念,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坚持下来。

在井冈山,我见过这样一件写在已经陈旧的红色土布上的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旗,永不叛党。”据介绍,这份誓词的主人公叫贺页朵,是井冈山地区北田村一位勤劳俭朴、为人正直的贫苦农民,1927年投身革命,曾担任乡农会副主席。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为红军搜集情报,还多次参加过红军攻打永新的战斗。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就在他做工的榨油坊举行。摇曳的油灯下,他用毛笔在这块红色的土布上写下了前面那六句入党誓词。由于识字不多,在写的誓词里,24个字中就有5个别字,工整却很稚拙的字迹让人感受到白色恐怖下一个真正立志革命的贫苦农民发自灵魂深处坚决跟党走的忠诚和信念。1934年,红军离开江西开始长征,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的贺页朵被留下来,与党失去了联系。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入党誓词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夜深人静,他常常将这份誓词取下来默默诵读,等待着党的召唤。1951年,中央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贺页朵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亲手交给了慰问团负责人。誓词虽然简朴,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一个处于革命最困难时期的普通党员对党的信仰与忠贞。我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漫漫长夜里为什么苦苦等待?他靠的是什么?是信仰,是忠诚,是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树大不怕狂风吹,堤高不怕大水冲;工农有了共产党,坚决革命没二心。” “松柴烤火千里香,穷人骨头坚如钢;死了要埋井冈山,活着就跟共产党。” 这是我在井冈山读到的许多革命歌谣中的几首,这些歌谣话语朴实,却是当年千千万万革命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渴望翻身解放的贫苦民众的呐喊。就如另一首民谣所唱的:“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革命大军来到了,土豪劣绅哭涟涟。过新年,过新年,穷人个个笑开颜,打倒土豪和劣绅,你分房屋我分田……过新年,过新年,家家贴上红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牢记毛委员。”这首民谣反映了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感激,因为这个党通过革命让他们得到了利益,感受到了公平,有了幸福。所以,他们才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惜忍饥挨饿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如此,他们能够在艰苦的岁月里吃着粗糙的红米饭,喝着没有油盐的南瓜汤,盖着干稻草为理想而浴血奋战。这就是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笑对生活的态度,这就是今天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人生旷达。

熟悉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1930年红军离开后,这里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人头落地,房屋被烧。白军的口号是: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可以想见白色恐怖之惨烈。1929年1月,红军主力下山进军赣南闽西地区,井冈山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国民党军队进入井冈山。当时住在小井红军医院和当地百姓家的130位红军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而被捕。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没能使他们屈服。白军便将他们集体枪杀在附近一条小溪旁的稻田里。当地群众后将这批红军战士的遗体分三处就地掩埋。竹风瑟瑟,如泣如诉,血染溪流的红军战士怒目苍天,壮志未酬。但是,屠杀没能改变井冈山儿女的信念。无数的穷苦百姓在红军离开后,深深地怀念共产党,盼望着红军胜利归来,他们望着红军离开的方向在心底唱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通映山红。”的确如此,面对白色恐怖,面对血淋淋的屠刀,井冈山儿女从没低下自己的头颅。就像作家袁鹰在他的散文《井冈翠竹》中所描写的那样:“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其实袁鹰的描写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学想象,在大井毛泽东故居后面,就有这样两棵大树,一棵为柞树,一棵为红豆杉。1929年井冈山失守后,毛泽东的这处住房被敌人烧毁,仅剩残墙两堵,屋后那两棵树也被熊熊烈火烧焦。人们都以为死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两棵树居然在烈火中挺过来了。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春天,这两棵树竟在习习春风中重又绽放出点点新芽,继而枝繁叶茂,绿茵盖地。如果说人的信仰如此尚可理解,那么这树的表现则令人拍案称奇。当地人告诉我,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这两棵树上还挂满了银色的小花。1976年毛泽东逝世,两棵树居然都枝叶枯萎,似乎为主人的离去而伤感,欲与同行。后经园艺师们精心呵护,才新枝再发,生机蓬勃。闻听此言,我不禁驻足观之,为其赞叹叫绝。早年阅读过许多关于江西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为里面的内容所感动。但也曾觉得那就是文学,或许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这次来井冈山,那里面所描写的生活为我所亲自感受。没有经历过当年的斗争生活是难以体会到一种信仰是怎样鼓舞桌人们与白色恐怖斗争的。我为当年的井冈山人民的信仰所钦佩。

站在高高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放眼远眺,对面青翠的五指峰云烟缭绕,雾气蒸腾。毛泽东那充满诗意的描写又在我的耳边响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就是信念,一个伟大革命家在困难中的坚定信念。

我上井冈山时,天正下着绵绵细雨,四处云遮雾罩,但是,这云雾却让我对历史有了一种感悟:信仰,或许就是一种终极的追求和希望。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如这云雾之中的人一样,四顾茫茫,不知所往;有了信仰,即使云雾再厚,就像无边大海里有了指南针,怎么也不会迷航,永远也会找到自己的希望与前进方向。


 

上一篇:陕北醉秋
下一篇:红色传统的思考